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录是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于培养幼儿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促进幼儿自我建构知识和经验等具有独特的作用。记录,是幼儿探索科学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我们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记录几乎是个空白。那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到底该记录什么,什么时候记录,怎样记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历时一年的实践和摸索,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此有着各式各样的理解和诠释。 (一)科学精神的要义是求真 1922年8月20日,著名学者梁启超应当时影响颇大的学术团体——科学社的邀请,作了题为《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演讲。一开始,他便开宗明义道:“中国为什么直到今日还得不着科学的好处?  相似文献   

3.
何为“教育”?教育就是“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的东西”,教育家B.F.SKINNER如是说。当那些有形的字母、公式、定理、篇章从我们的大脑消失的时候,最后剩下的东西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作为一个独立“人”的本身,其内涵就是“人文主义精神”在一个人身上的存留度。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叫肉体自我,我们日常的行为、活动,就是肉体自我的生活;另一个叫精神自我,我们内在的精神生活,心灵生活,就是精神自我的生活。肉体自我直接受欲望、情感和有限智力的支配,如肚子饿会找东西吃,就是吃的欲望、情绪在支配我们的行动,而平时的生活经验(智力)则告诉我们去何处找,该怎么吃。  相似文献   

5.
江苏 《农村教育》2007,(12):62-64
一、趣昧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词语(品尝)什么意思?学生:品尝就是吃的意思。学生:而且是慢慢地吃,要吃出它的味道。师:对呀,那你们品尝过什么?什么味道?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施的物理新课改,呼唤着“好的物理教学模式”的形成.世界著名学者波利亚认为“什么是好的教育?系统地给学生提供自己发现事物的机会.”可见好的物理教学模式,就是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正是以“问题”为动力,  相似文献   

7.
虞锋 《生活教育》2010,(10):30-32
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把所学的东西都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离开校园多年后,教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或许渐已模糊,而那些日子里同悲伤共欢笑的师生往事却还让我们记忆犹新。因此,教育首先是师生的共同生活,不仅包括师生之间在知识经验的继承关系,更蕴含着教师和学生在精神、思想,乃至人格上的紧密相联。这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育取得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论科学精神     
科学是探索真理的活动。探索真理需要科学精神。教育要传播真理,也要发现真理。教育研究是要探索教育活动中的真理。教育研究需要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教育研究者必备的素质之一。什么是科学精神?几十年来,我国的理论研究中形成了两种模式。评论西方的东西时,先冠以“唯心主义”、“资产阶级”、“形而上学”等等定语,然后指出其这里“极端”“片面”,那里“企图”“妄想”。于是要“批倒批臭”,批得“体无完肤”,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评价自己的东西时,先冠以“唯物主义”、“马列主义”等桂冠,然后指出其“继承了”,“发扬了…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呢?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世界上最纯真的东西是什么?同学之间的情谊最真诚;世界上什么力量最伟大?教育有伟大的动力,它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与“天鹅”同桌》讲述的就是一段最真诚、最难忘而又甜美又苦涩的初恋,映衬出教育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就是将学校学过的东西全都忘记后,剩下的才是教育。”每读这句话,我就反躬自问:我对孩子进行的教育,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会剩下什么呢?如果什么都没有剩下,那我岂不成了罪人?  相似文献   

11.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其中,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概念和模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前概念是起点的话,科学概念就是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孩子(包括我自己的孩子)常常为记不住学过的东西而苦恼,回到家总是说:“明明学过的东西,怎么那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孩子为什么很快就遗忘学过的内容,这是什么原因呢?许多家长说得对,就是因为学过之后,没有进行科学的复习,孩子们没有掌握与遗忘作斗争的方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告诉孩子与遗忘作斗争呢?  相似文献   

13.
科学精神是科学课程四个分目标之一,内容包括: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贯穿在科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相似文献   

14.
科学教育是指科学知识、技术的普及教育和国民科学素养的普及提高。对广大中学生来说,就是通过科学学习与科学实践,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那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教育呢?  相似文献   

15.
一、科学素质的内涵特征 什么是科学素质?科学素质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科学素质又称为科学素养。目前学术界对“科学素质”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但多数观点认为科学素质主要指自然科学素质,是指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在品质。基本科学素质包含科学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方法(自然科学方法、学科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认知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科学创造能力)、科学观(辩证唯物主义观、科学价值观、科学自然观)、科学品德(科学兴趣、科学情感、科学意志、科学态度)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中教育目前仍存在着教师只重视现成知识的传播,轻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现象,培养出的多是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型的学生。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必须改变这种传统教育弊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教基[2000]3号)规定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必修课,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活动设计是幼儿园实施教育活动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幼儿对科学理性的追求和对生命生活的感悟都有赖于此。然而,在目前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倾向:即重视活动内容的科学精神,忽视其人文精神的展示,出现一种唯智主义、科学主义取向。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活动设计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缺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科学精神或人文精神的缺场?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一科学精神是西方启蒙运动的产物,重视知识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强调价值中立、不带任何感情色彩;①…  相似文献   

18.
刘欣 《教育导刊》2004,(2):19-21
2003年初,我园被正式批准加入国家“十五”《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幼教课题组。在“认识地铁”系列专题活动中,我们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导精神,结合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幼儿对科学的知、情、意、行,即幼儿的科学认知、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能力和科学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这样内容犀利的言辞,不是出现在辩论赛上,而是一名中学生在3000多名师生众目暌睽之下的激情演讲。(扬子晚报4月11日)  相似文献   

20.
《教育科学论坛》2006,(12B):41-44
在进行“师生共构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以下简称:师生共构)过程中,我们思索最多的是,今后我们的幼儿应该学些什么,他们应该怎样去学习,才能使幼儿发展得更好?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我们初步形成了我们的研究认识与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