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童话创作一片“热闹”声中,金波先生用经典的力量击中孩子的心,唱出了新世纪儿童文学回归心灵、尊重传统、迫求纯美的旋律。我们依托网络,选摘了几位专家对作品的讨论,以馐读者。网络主持:李慧(文学硕士,特邀) 研讨嘉宾:浦漫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理论家) 崔道怡(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人民文学》杂志原副主编)  相似文献   

2.
创建于1951年的《中国文学》杂志是新中国第一份外译官方刊物,承担着向西方译介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塑造正面中国形象的任务。50年间,《中国文学》在帮助西方了解中国、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先驱与向导。文章以《中国文学》杂志的出版与传播为例,阐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办刊经验,剖析其停刊原因,以期为当下出版社“走出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1995,(Z1)
艾克恩评“延安文学”──北京书简(摘要)编者按:“老陕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艾克恩致函《延安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曹谷溪,对近年来的《延安文学》杂志给了热情的鼓励和恳切的批评。艾克恩同志拖着病体,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写了这封长信,情深意切,用心良...  相似文献   

4.
书业内外     
纯文学杂志能否“走向大众”? 据《北京日报》报道:近日,有51年刊龄的纯文学杂志《北京文学》对外界宣布:《北京文学》将一改纯文学杂志的小众定位,坚决走向“大众化”之路。这一声明,连同它今年以来的改版行动,带给文化新闻界和文学爱好者不小的震动:它意味着这家重要的纯文学期刊将放弃几十年来一向奉行的文化精英主义传统,而转向文化民主主义与平均主义。 如果说其他纯文学期刊在市场压力  相似文献   

5.
自1997年美国国家杂志奖设立第一个数字化奖项,至今已走过近20年的历程,数字化奖项在“变”中求“进”,不但顺应了美国杂志数字化发展的潮流,也引领着杂志行业的创新发展,对杂志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本文介绍了美国国家杂志奖数字化奖项的产生原因、奖项设置情况及变化特点,分析了其对杂志行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前,80后作家纷纷办起杂志,文学偶像的光环似乎正在夺取传统作家的地位,他们办的这些杂志是否会重新洗牌中国的文学杂志,偶像文学杂志对现实文坛造成了哪些冲击?本文主要从研究当下最热门的《大方》(安妮宝贝)《文艺风赏》以及郭敬明的《最小说》等青春文学杂志入手,讨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究竟还应该留下什么?我们是需要文学圈还是生意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杂志纷纷上市,无论是新杂志为求曝光还是老牌杂志为求巩固市场,策略行销已变成不得不为的趋势。不过,杂志社、经销商、通路乃至于消费者是受益者,却也是受害者。杂志操作手法各不相同,台湾金石堂的副总经理郑锦祥仅以书店角度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去年,台湾出版市场诞生了三家由作家执掌、以文学为主轴的新出版社,分别是作家陈雨航创办的一方,诗人焦桐和妻子携手创业的二鱼文化,及前《联合文学》月刊总编辑初安民负责的印刻。一时间文学书籍加倍涌向书市。若再加上尔雅出版社“年度小说选”在停歇四年后重现江湖,九歌出版社推出台湾当代名家散文选系列,还有印刻将推出的文学杂志等,仿佛已赶走多年来“文学式微”的阴霾,而出现“文学复兴”的曙光。  相似文献   

9.
36岁的年轻诗人许悔之从今年3月起已接任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和“联合文学”杂志的总编辑之职。许悔之学理工出身,曾获得台湾多项文学奖,前联合副主编痖弦称赞他是“台湾文坛美男子”,年轻有冲劲、富有浪漫气质。  相似文献   

10.
资讯     
《出版广角》2013,(23):94-96
[评刊]寻找独属于自己的风格文/宫立文学研究者吕叔湘先生曾说:"《读书》有《读书》的风格,这就不容易。很多杂志没有自己的风格,什么是《读书》的风格?正面说不好,可以从反面说,就是‘不庸俗’……可是‘不庸俗’要自然形成,不可立意求‘不庸俗’。那样就会矜持,就会刻意求工、求高、求深,就会流于晦涩。"我想以"与中国出版同步,为中国出版服务"为宗旨的《出版广角》也不例外,也应当思考是否拥有独属于自己的风格,如何才能"不庸俗"。  相似文献   

11.
穆涛 《今传媒》2006,(8):45-46
十年前,作家陈忠实讲过一句话,叫“文学依然神圣”,他当年是面对着文学的困境、文学杂志的困境说的这句话。后来有一段时间,有人用这句话当笑话讲,遇到过不去的事了,就说,“陈主席讲了,文学依然神圣”,但到今天,我们再想想这句话,它的分量和重量就显示出来了。我们不能什么都产  相似文献   

12.
动态集装箱     
西方如何看待中国文学“走出去”难题英国《书商》杂志刊文称,英国书商认为中国文学“走出去”难不只是因为翻译问题。文章称,如果说语言能架起中西方之间的桥梁,那么就会加强文学在沟通中西方之间的意义。近两年,国际上许多大的出版社不仅开始与中国合作,而且还出  相似文献   

13.
1933年创刊的《文学》杂志,是三十年代上海大型文学刊物中寿命最长、影响也最大的一个刊物。在筹备《文学》期间,茅盾作为发起人,考虑得比较多的是怎样通过杂志给青年写作者以具体的指导。杂志创办以后,这位曾以主编《小说月报》而驰骋文坛的编辑家也有了新的感触:“事实上,开始‘人办杂志’的时候,各种计划、建议都很美妙,等到真正办起来了,就变成‘杂志办人’,那时哪容得你再实行这种‘方巾气’的‘好为人师’的计划!”  相似文献   

14.
2010年,韩寒推出文学杂志《独唱团》,以实践“复兴文艺”的理想。他说:我不能,但我们能  相似文献   

15.
2012年12月22日,笔者对《民族文学》杂志副主编石一宁进行了采访。刚刚转身离去的2012年,被中国作协确定为"少数民族文学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而《民族文学》杂志则是中国少数民族作者刊发作品的主要阵地,多年来,从《民族文学》杂志中成长起来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作家。前段时间,"2012《民族文学》年度奖"揭晓,新疆有多名作家获  相似文献   

16.
在台湾的图书市场,文学书籍始终是引人注目的,且不说有多少家出版社因出文学书而发达,在近年金石堂等大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文学书的上榜率十分可观,几乎年年冲击半数。近几年文学书籍的出版总量,年增长率在50%以上。台湾文学书籍的出版好景,首先得利于一大批作家身份出版发行人的努力。《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女士于1968年创办“纯文学出版社”,一直坚持以出版文学类书籍为主,每年只出十几本,本本求精品,如沉樱  相似文献   

17.
插图的魅力在于"点睛".以飞扬的神态和姿势把语言难以描述的动态淋漓展现,从而达到过目不忘的目的:让读者记住了细节,记住了故事,共鸣由此而产生,这就是插图的功效. 文学杂志的插图甚少,想必是"文学"之故.文学杂志历来的做法是"文学"为重,插图为轻;即使偶有插图,而图与文无关也是常有的事.可见文学杂志对插图的"吝啬"之情.  相似文献   

18.
马亚伦 《新闻前哨》2008,(8):102-104
每一种杂志,在其发展进程中都可能出现增量滞缓问题.这是因为杂志作为文化产品有其特殊的市场性,但它也是商品,同样要遵循市场规律,适应供求关系的平衡。在求大于供的情况下,杂志的销售就会出现卖方市场,杂志就会卖得好,发展也会很快,甚至出现所谓的“爆发期”。反之,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买方市场就会出现.销售就会出现积压.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报纸上的“广告”已恢复了“名誉”,书刊广告也已多了起来;但杂志上仍然摆起过去的死板面孔,宁肯底封面空白,也不肯登一些有关新书的广告。鲁迅先生当年就非常重视报刊上,特别是文学杂志上刊登新书广告,有不少广告还是鲁迅先生亲自草拟的。目前新的杂志出版、复刊极多,可谓壮观,希各杂志登一些新书或重印书籍的广告,简要介绍一下内容。比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文学经过八十年代的高潮之后,商品经济的物质化大潮吸引了更多的关注目光,而更注重精神境界的纯文学从社会的中心被甩到了边缘,先前应运而生的大量的文学期刊也陷入了窘境,读者群的流失、发行量的下降、作品质量的下滑都成了文学杂志当前面临的大问题。文学杂志需要变革,需要突破重围,成了文学杂志和读者们的共同的期望。文学期刊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是个失落的世界,不单发行量下降,而且主要是读者们对文学有隔膜,缺少认同感;对于大众来说,文学作品与生活现实有着距离,生活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情趣都在发生着变化,而我们很多作品还停留在过去的题材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形式上。文学杂志更是如此,很多杂志仍然是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