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北方     
方北方1993年初,马来西亚《蕉风》文学月刊在刊出方北方专辑时,曾这样介绍方北方:“在马华文坛,提起方北方,他永远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老作家。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他自从干1936年开始投入创作的行列,半个世纪以来,就从未间断过以文字展现人生的真实面...  相似文献   

2.
姚拓     
姚拓在马来西亚,姚拓被称为“是战后由中国南来对马华文坛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由于“个人文学创作成就非凡,对推动马华文学发展有卓越的贡献”,而于1993年获第3届马华文学奖。姚拓,本名姚匡,又名姚天平,1922年生于中国河南巩县,1950年迁居香港,...  相似文献   

3.
展现上海新时期三十年“文学巅峰”的大型文学丛书“白玉兰文学丛书”日前由东方出皈中心推出,担纲丛书主编的王安忆,在序言中首度自评其入选代表作《长恨歌》的三部曲写怍。在序言中,她这样写道,“本人写于一九九五年的长篇《长恨歌》,可说迎头赶上风潮,  相似文献   

4.
作品信息     
正陆天明最新长篇小说《幸存者》出版陆天明最新长篇小说《幸存者》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小说是作者经五年酝酿准备,两年零九个月的写作,呕心沥血完成的关于一代人的心灵史,是其写作生涯中的第十部重要长篇。为描绘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艰难玉成的历程,陆天明计划以"中国三部曲·骄阳"三部长篇的形式,展现几代人在翻天覆地的岁月里所经历的重大转折。因为主题鲜明、题材恢弘,该"三部曲"被列为十九大主题  相似文献   

5.
在马来西亚文学界,孟沙属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年一辈作家中的中坚和骨干人物。一九五六年还在初中读书时便已发表了处女作,从那时到现在,已有了近四十年的创作历史。无论就他本人的创作,或是对马华文学的发展来说,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创作上,他是马华文坛出名的“多面手”。对此,马华文学界前辈著名作家方北方先生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对于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都写得很好。……可以说是具有多方面写作才华的作家.在马华文学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与马华现代文学的关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论题,从中国“五四”新文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和接受到当下马华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包括中国大陆文学和作为中国大陆文学支流的台港文学)的吸收与借鉴,都是值得认真梳理和研究的。从“五四”新文学对马来亚的影响、马华文学的艰难求存与当下马华文坛新变三个角度考察,从近一个世纪的马华与中国现代文学交流的过程,可以寻找出两地文学的文化交流模式.勾勒出马华文学在中国性与本土性之间互为勾联与纠葛的文学脉络和精神图景.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华人谢诗坚先生的《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是第一部从“中国革命文学的影响”的角度来研究马华文学的著作.在深入分析中国文学与马华文学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该书厘清了马华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缘起,并系统梳理出了马华左翼文学从萌芽到形成、发展以及衰退的历史脉络,相关研究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在马华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该书的特点在于视角独特,材料丰富,研究系统深入,立论有据,观点新颖,对马华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海外其他区域的华人文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年轻的读者来说,温梓川的名字已是很陌生的了.他生长在马来亚摈榔屿,曾任槟城《光华日报》总编辑,并有多种著译作品行世,在马华文坛享有盛名.但他20、30年代在上海的文学活动,大多数读者却知之不多.1927年,他考取上海暨南大学西洋文学系,从此开始了他早期的文学生涯.就在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9.
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日推出了“典械柏杨”丛书,以历史,小说、杂文三人系列。展示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历史文丛”的创作生涯。“典藏柏杨”小说卷首度引进收录了柏杨创作生涯中仅有的两部长篇和他几乎所有的中短篇小说.足中国内地首次系统介绍其小说作品。说起小睨创作,柏杨自称受鲁迅影响甚深:“鲁迅的小说对我影响很大.杂文对我影响较小。看过鲁迅的小说,  相似文献   

10.
程艳梅 《天中学刊》2013,28(1):6-12
林水檬先生,马来西亚“汉学研究”和“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标志性人物,被称为“边陲的国学大师”.他早年师从词学名家叶嘉莹先生,用力于唐宋诗词,对韦应物、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李殉、李白、范仲淹等人的创作奥理多有阐发;后研究重点逐渐扩展至马华本土的社会现实,在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尤其是马华文教、马华历史等领域用力尤勤,成就斐然;同时,林先生秉持华人学者创作与理论研究并重的传统,在研究之余,从事古典诗词、书法、散文等创作,藉以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风格自成一家:林先生从事教育40余年,对马来西亚教育界贡献至巨,2012年2月获得马华“百年树人精神奖”之“传薪奖”.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中国20世纪为数不多的文学大师之一,他用小说、散文所营造的“湘西世界”,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沈从文1931—1933在青岛两年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他文学生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青岛,他进入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完成了从文学起步阶段向鼎盛时期的转变,创作、构思了他的代表作《边城》和《八骏图》等作品,且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本土特色黄万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创作中浓郁的个性味往往同他所置身的“本土”文化有着血肉相依的联系。现在的马华作家,都视马来西亚为“生我养我”的“本土”,翻阅他们的作品,也时时感到扑面而来的“马来西亚味”,而这种风味又不同于土生...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史上创作最丰硕的十年,期间文学变迁非常剧烈.这 种嬗变主要体现在文坛世代更替与文学范式转换两个方面.从90年代开始,新世代作家逐渐取代中坚一代作家成为马华文坛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当代马华文学也进入了范式转换的新时期,这主要表现在散文、诗歌、小说、文学批评的范式转变上.  相似文献   

14.
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 ,清教主义中的“原罪说”对他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文章侧重分析了“原罪说”在他的长篇代表作《红字》及其它几部重要的短篇小说中的表现及其影响。原罪意识是霍桑作品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由《沉沦》、《沧溟行》和《插天山之歌》三个长篇组成的《台湾人三部曲》,是台湾当代著名乡土文学大家钟肇政先生的长篇代表作。这个三部曲以巨大的历史跨度,雄浑的思想气魄,艺术地再现了台湾人民开发宝岛、反抗侵略的斗争历史,生动地描写了台岛的绮丽风光和淳朴民情,真实地刻划了代代相传的台湾人的艺术形象,为甲午战争后五十年的台湾历史状况和社会生活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艺术记录。这个由台湾作家创作的反映台湾历史生活的长篇的问世,的确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6.
《文学教育(上)》2014,(15):159-159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畅销科幻作品《三体》三部曲——《三体》《黑暗森林》《歹巴神永生》的英文版将于年底在美国出版发行。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已与国际知名的托尔公司完成了《三体》英语版全球出版合同的全部签署程序。《三体》三部曲是刘慈欣的首部长篇系列小说,被称为是一部想象中的未来史诗,作品以恢弘大气的笔触描述了地球文明以外的“三体文明”。该作品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相似文献   

17.
若从乡土的角度论,梦平应是马华一位值得注意的小说家。他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创作,就以写乡土作为他的艺术目标,在以后长达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也一直以写乡土写实小说为主,因此他是比较纯粹的乡土写实小说家。梦平,原名邱名山昆,另有笔名马(山仑)、丘岷、冬崎、芭桐、晋逖等。一九四○年八月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笨珍县文律巴列岸东村,祖籍广东省丰顺县塔下乡。梦平自1958年高中肆业后便投身教育事业,迄今已有三十多年。在从事教学之余,他还兼任多家报社的通讯记者达20年之久。1969年起曾任南马文艺研究会秘书和副会长、大马作家协会理事等职。1975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迟开的槟榔花》、以后又陆续出版了二十种著作,计有短篇小说集《看见风的人》、《山鹰》、《飞向子午线》、《黄梨成熟时》、《静静的文律河》、《浮生三部曲》、《城乡回旋曲》;中篇小说《长堤》;儿童文学《新马岛屿的故事》、《小孩札记》、《犯罪的孩子》、《开埠人的故事》;文学史料集《马华写作人剪影》、《新马华文作家群  相似文献   

18.
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激流三部曲》是巴金早期创作生涯的代表作,其中包含《家》《春》《秋》三部作品。简要分析《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背景、内容梗概及人物形象,并分析《激流三部曲》的女性意识影响因素及女性书写。通过分析及研究,意在深入了解女性意识及女性书写,阐述女性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考《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能力层级为A级。这部分内容知识性强,学习时以识记为主,但并不要求死记硬背,而是要求能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具体问题。1991~2001年高考试卷中的“文学常识”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命题方式:一是配伍对应题。这类题目既可以单独考查“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又可以和“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综合起来考查,以“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出现。如:(1)(1991年全国高考试卷第12题)…  相似文献   

20.
生机与危机并存──浅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现状和前景岳玉杰马华文学发韧于1919年,70余年风风雨雨的历程,几成绝响,如今正呈现出勃勃生机,但也面临看困惑的选择。一方面,马华文学在努力争取纳入马来西亚国家文化主流的同时,正雄心勃勃地要“走向世界”。进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