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申丹《叙事学》以其国际化的视野对叙事学、文体学、翻译学进行交叉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化叙事理论轨迹。文章引用其观点展开对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叙事解读,通过影片“叙事主体”的追问来证明女性形象的陪衬地位。在“叙事色彩”的特点上,笔者通过“顺逆时序的色彩”、“时距中的叙事频率”以及“叙事空间与视角”、“叙事空间的阐释”来凸显“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中的色彩性。最后,通过“叙事补充”,让原本被影片“过滤”掉的历史重新浮现,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叙事补充”等。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对于历史叙事的关注是其小说的显著特色。作为海外作家的文化身份,严歌苓充分利用了与本土语境的距离感,达到对历史叙事的"远观"效果。这种效果,不仅使其小说看待历史更多悲悯,而且使其小说的视角新颖。严歌苓的一组"文革题材"的小说,正是通过采用"身体叙事"策略,达到了对历史深处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从叙事语言、叙事手段、叙事风格三方面的全新视角切入来审视先锋小说,其叙事特色如下:先锋派作家在叙事语言方面大量使用“像……”的比喻结构,反讽性的修辞,并积极探索语言自身的表达功能。在叙事手段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主体叙述、性爱叙述以及个人化经验的表达。先锋派作家在叙事风格方面的探索走得比较远。许多作品不仅主题多元化,题材多样化,而且呈现出苍凉的后悲剧风格。  相似文献   

4.
《生死疲劳》一部书写建国后到世纪末近五十年的长篇巨著。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喧嚣奔放的语言、怪诞彪悍的形象,同样更离不开其独特而高超的叙事艺术,即叙事视角的跳荡,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结构的交错,作家有意识的打磨叙事技巧及其对复杂的事件与弘大场面的叙述等,这些叙事艺术的成功运用不但丰富了小说内涵,而且在塑造人物形象,审视历史,寄寓政治隐含等方面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俄国作家莱蒙托夫在其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创作中,其叙事角度有别于传统的全知叙述视角,而是运用了第一人称“我”的有限叙述角度,通过多个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视角力量,全方位地塑造了毕巧林这个人物形象。对《当代英雄》的叙事角度进行解读,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当代英雄》在现代性叙事文本中的地位,而且也可以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不同的视角地位对塑造人物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复仇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学叙事的重要母题之一。梁斌的小说《红旗谱》贯穿着复仇的主线,它既有对传统复仇原型的遗传,又有其复仇模式的转变。前者反映着作家的“无意识”继承,后者则反映出作家对“宏大叙事”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围城意识”进入家族文本空间,形成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围城叙事”是现代家族小说的叙事总模式,这种叙事模式决定了家族小说的深层结构和叙事主链的同构性。历史寓言叙事模式、全息影像叙事模式和个人心史叙事模式是“围城叙事”的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被称为华夏文明的龙脉。陕西文学有源远流长的秦岭叙事传统,贾平凹是当代秦岭叙事的重要作家,其小说创作展现了秦岭的风土人情。贾平凹小说的秦岭叙事经历了由日常生活到革命历史的题材转变,秦岭在小说中也由背景成为主角。贾平凹的秦岭叙事小说构建起独特的秦岭世界和秦岭形象,展现了秦岭的生态文化、传统文化、革命历史等文化内涵,表现出质朴、原始、包容、革命的秦岭精神,构建了以自然生态为其核心形象,以民间质朴野性的生命力量为精神内核,兼有宗教、革命历史等文化要素的秦岭形象。  相似文献   

9.
教育叙事在教师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中有其不容抹杀的地位,作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而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教育叙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教育叙事”与学术研究——兼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革命及研究方法》否定教育叙事为学术研究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是以自然科学的规范、原则察照教育叙事的结果;其整个话语不仅曲解了教育叙事,而且对教育叙事等形式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表现得不够宽容,体现在它反对教育叙事进入教育研究法教材,否定包括教育叙事在内的校本教研是中小学“解决学校工作困难”的途径。另外,此文还存在既“革命”又保守,既很客观又很主观,理论批判的逻辑与“历史”相背离等值得加以认真回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土”既是全球化话语霸权的产物,是第三世界作家进入国际文化流通市场的地方性标识,也是置身全球化语境的中国作家突破西方主流文化编码的重要依据.王安忆上海历史叙事以空间化的叙史方式与本土化的民间叙史立场,鲜明地体现着其本土性建构的意图.王安忆“本土上海”建构中的文化认同焦虑,既是作家个体文化心理认同困境的体现,也表征着身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作家本土性建构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深刻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大众传媒在其中扮演助推器的同时也在被消费主义所改写。《百家讲坛》作为通过电视传媒传播的学术讲座栏目,它的大众化、娱乐化改造,实际上暗合了传媒的消费主义渐变过程,使其成为一种"文化商品"。但过度的商业化导致其文化含量减弱而陷入困境,如何在"文化"与"商品"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百家讲坛》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批现代作家纷纷在前半生开始撰写自传,造成了20世纪30年代的自传写作热。他们的自传冲动与他们在新旧文化转型过程中取得的"新文化英雄"地位密切相关。自传既是他们对过往人生历程、思想、经验和文化业绩的总结,更是对他们的"新文化英雄"地位的一种确认,也是他们努力建构的新文化历史话语的一部分。从他们的自传中不难发现他们的文化英雄心态。  相似文献   

13.
《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在众多研究《棋王》的评论中,《棋王》的叙述层次及其艺术功用鲜有人论及。根据赵毅街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提出的叙述分层理论,认为《棋王》存在“一主三次”的叙述分层。分层的叙述学功用就是共同完成阐释《棋王》的文本价值——“文化寻根”的叙述任务。  相似文献   

14.
当赵本山成为社会公众人物进入大众视野时,赵本山的身份开始变得复杂与暧昧起来,随之形成的赵本山现象也开始进入文化艺术研究领域,并受到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以赵本山的影视、小品为载体,围绕着"雅俗之争"、"农村题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喜剧的语言艺术与表演风格"、"春晚之于赵本山的意义"、"农村影视的叙事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无论是媒介批评还是学术批评,都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对于赵本山的高度关注,而恰似这些关注与阐释,无不证明赵本山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丰富性所在。对赵本山现象研究现状的梳理,不仅是对一个文化现象的再认识,更是对当代文化变迁与发展的再解读。  相似文献   

15.
李傻傻是“80后”中少见的持严肃文学态度的黑马作家,他的乡村书写丰富了当代尤其是“80后”文学的表现范围,彰显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反复”叙述是作家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叙述手段,运用得当可以深化作品内容,强化思想主题,带给读者新鲜的阅读体验。意象、语言、故事以及主题的反复出现,构成了李傻傻创作中的“反复”叙述。结合作品、作家的时代背景来看,“反复”叙述对于填充人物血肉,凸显作品主题是一个极大的丰富,对当下“80后”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刻骨的揭示。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领域,董之林提供了一种回返本原的研究与批评范式,即在文化网络中对文学史和文学现象进行历史的研究、审美的批评。为此,董之林在治史观念上,试图以双向反思的方式探勘历史相关性的"缝隙";在叙史方式上,试图以多种方法宽而微地体悟历史细节并审美叙述;在叙史主体的建构上,试图以守护方寸、反抗虚无的自我矛盾体确立一位学者在这个混乱时代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建国后“十七年”中,个别作家写出了一些感伤的革命英雄叙事.虽然这些文本的作者不能完全摆脱当时政治文化的影响,但由于他们内心有对生命存在的敬重,有面对自己复杂内心世界的真诚和勇气,就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女佣叙事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较为普遍和独特的叙事现象。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女佣叙事总体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其中苦难叙事、跨阶层的恋爱叙事和"出走"叙事是常见的三种模式。它们在不同身份和立场的作家笔下有共性,也有差异,承载着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和作家的独特性思考,也给后世文学中的女佣叙事提供了一定的艺术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维吾尔英雄长诗《鸟古斯可汗传说》中,众多的宗教文化意象参与了长诗文本的建构。本文从“日”、“月”“星辰”“水”、“树”“火”等原始自然宗教意象和“狼”等图腾意象进行文化解读和评析,并探索了“民间”作家借助于民俗事象和宗教典故建构传说的传统审美意境,寄托文本的审美认识、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学现象,只有纳入文学史的视野,在艺术流变和文化语境的纵横坐标中,才能准确判断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新历史小说”放置于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流变进程中来看,一方面,文本所表现的历史故事形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们历史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故事形态变革的深层推进力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演进,是先锋作家们进行颠覆性的叙事革命中的又一次叙事展望。在历史的虚构性这一问题上,与其说是历史观念导致了作家的虚构,不如说是作家们对小说的虚构特质的认同和实践成全了虚构的历史。在意象上将虚构的历史故事纳入笔端,既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史传传统的叙事方式,也使得其与之前的叙事革命相比,故事性、可阅读性明显增强。优秀的“新历史小说”文本中传达的历史况味以及人的生存感的真实性,构成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不断寻求让小说回归小说的书写方式的一种经验沉淀。在当今的创作文坛上,我们拥有太多的理由,将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经验进行不断的审度甚至于酝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