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情欲描写是小说的重要叙事元素之一,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情欲描写呈现出重"情"轻"欲"的倾向。在"红色经典"小说中,情欲描写一向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雷区,但这并不是说"红色经典"中就没有情欲描写,只是这种书写采取了某种特殊的方式和策略,即正面人物远离情欲,小人物尤其是反面人物情欲泛滥。总地说来,"红色经典"的情欲书写处于欲说还休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2.
与特定时代的禁欲主义倾向相应,革命历史小说借助于革命意识形态的权威力量在对身体进行铭写时,难免将身体政治化和革命化;但是,革命历史小说还是对身体的自然欲望进行了书写,为身体的凡俗欲望争取了话语空间,体现了对凡俗人性的珍视。  相似文献   

3.
与特定时代的禁欲主义倾向相应,革命历史小说借助于革命意识形态的权威力量在对身体进行铭写时,难免将身体政治化和革命化;但是,革命历史小说还是对身体的自然欲望进行了书写,为身体的凡俗欲望争取了话语空间,体现了对凡俗人性的珍视。  相似文献   

4.
"红色经典"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革命为主题的文化生产。"红色经典"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媒介手段和艺术样式,包括小说、广播、戏剧、影视、绘画、音乐等等。其中洋溢着浓厚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的"红色经典"电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成为新中国50到70年代最主要的精神消费品,"红色经典"影视再流行是世纪之交最引人注目的中国文化现象之一。文章力求从艺术学与社会学角度,通过考察"红色经典"电影的生成语境、价值评判和历史发展,探求其再流行现象的内外动因,并从中反思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湘南学院学报》2021,(4):49-54
"红色经典"小说曾创下了"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的辉煌。如今,延续和传承着这份红色情绪记忆,在市场和影视改编的强力推动下,"新红色"小说创作也丰富纷繁。"新红色"小说延承了"红色经典"以描写革命斗争为题材的特色,其中战争和革命的描写是小说的主旋律。但是,由于当代历史文化语境的重构,以及作者没有亲历过战场等客观条件限制,"新红色"小说以地理文化叙事为基础,其衍生出的话语形式和情感表现,对文本多层次的展开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与"战争叙事"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立场。  相似文献   

6.
方方小说用凡俗化的比喻、鲜明的对比、细腻的心理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凡俗世界。同时她又寓庄于谐地表现了人们面对苦难生活时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背后的坚韧。文章以《风景》与《万箭穿心》为例,从修辞学、心理学角度解读方方小说里的"凡俗世界"。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虽然大多是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但在规定的意识形态内,从小说文本里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革命叙事,也不仅仅是英雄叙事,还有潜隐在文本话语体系里的“怨恨”叙事。这种怨恨叙事主要通过革命群众对苦难的回忆,对压迫的控诉,以及对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如果我们把"革命话语"看做是新时期文学的某种"元话语",那么,王蒙的《蝴蝶》在某种程度上将被视为这种"元话语"的教科书;王蒙在《蝴蝶》中所展现出来的这种革命话语体现在作家对主人公张思远的情爱结构、父子关系二个隐性层面的叙述上;在某种程度上,革命话语在新时期初期的小说中再次成为一种"显学",隐喻了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主体重建的一种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9.
评论家们把《牛虻》定位为革命的浪漫主义,一是肯定作品思想的革命性,二是爱情的浪漫性。而小说《白鹿原》中,白灵和鹿兆海的情感历程显示出,在作者的引导下,小说成功地用"革命"话语置换了爱情话语,爱情被"革命"遮蔽。爱情的内容因而受到了改写:相爱不是因为两情相悦,却是来源于"志同道合"的"革命"需要。在两个爱情故事中,体现出爱情与革命间的不同关系。  相似文献   

10.
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红色经典"曾经哺育过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变迁、亚文化、"麦当劳化"等因素,使红色经典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要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就不能不从教育社会学和文艺社会学的角度,对红色经典教育进行必要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曾读到一部名为《巷弄夹里的天空》的温州方言小说,该小说用当今温州市井百姓的生活场景构成一种本土语境,让社会各阶层操满口的温州方言,演泽凡俗人生的喜怒哀乐,行文中随处穿插的大量话语如"腰身扭起蛇恁,胸膛挺起阳台恁,屁股翘起梅花鹿恁,眼影搽起火萤光光恁”等,实在引人发噱。  相似文献   

12.
红色经典弘扬革命精神、革命理想和爱国主义等,为公众所广泛认同。网络恶搞是以娱乐消遣、滑稽、拼贴为主要手法的二度创作,也是文化娱乐化、生活狂欢化所形成的网络文化消费现象。网络恶搞红色经典背离了红色经典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爱国精神等,影响了人们对革命历史、革命英雄的价值认同。所以应当对网络恶搞红色经典持批判态度,引导网民弘扬红色经典,并以法律规范红色经典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13.
在十七年经典小说中,革命叙事话语的夹缝里赫然地镶嵌着情爱叙事。一方面,革命叙事压抑了情爱叙事,情爱叙事打上了政治烙印,呈现出被简化的屈从地位;另一方面,革命叙事借助情爱叙事完成对宏大主题的书写,情爱叙事使人物形象丰满、细腻、真实,使小说结构紧凑、有悬念,也使小说变得生动、耐读、有人情味。情爱叙事在革命话语缝隙中的存在,既来自于作家从现实出发的创作态度,也是对民族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叙事经验的吸收融会,它使十七年经典小说具有超时代的价值,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政治化文本。  相似文献   

14.
茅盾的小说创作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书写重构革命理性的秩序,一方面,革命叙述不容许女性的个体感觉和情欲空间的独立存在,这一主题必须与男性话语民族国家话语相互缝合;另一方面,文学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导致了国家叙述与个体叙述的渐行渐远。女性形象自身的女性意识逐渐被遮蔽和涂饰,完成这一转变才能成功地指称革命方向,获取自身在革命序列中的身份角色。茅盾的创作从与主流话语的交锋到最终回归社会和时代认可的主流,最终难逃流行的革命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革命 恋爱”小说中,身体书写为我们理解这一类型小说的丰富内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革命需要身体来进行,身体需要革命来运动,身体与革命是两个互动的因素。身体有着无法被革命话语压抑的言说与诉求。革命叙事不仅对身体进行新的规范,而且生硬得扭转身体的欲望,僭越了身体。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在进行革命和现代性话语的书写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多种叙事策略,将后者所预设的一整套意识形态话语作为高级文化,系统改造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方式和思维世界,从而将传统、本土话语逐步替换,已达到革命意识形态所设定的语言世界,形成对社会的系统改造.在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饱含革命意识形态内涵的新话语逐渐渗入乡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日常生活用语中.这种小说中人物的言说方式的变化,是革命和现代性话语对乡村话语体系和思维世界的一种征服,由此建构了革命意识形态的现实注脚,其实质是一种话语殖民.本文以后殖民理论中的话语殖民为分析工具,讨论这种文学现象的实现机制及其政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丁玲在左翼革命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主动使自己的创作能够担当起更多的社会意义。她试图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来完成一种"革命话语"的表达,但是,作家的创作意图与文本创作之间产生了裂隙,使得丁玲的爱情与革命的书写方式与其他作家的革命+恋爱小说相异:她以细腻的笔触描述爱情,追求爱情,始终坚持爱情书写并在其中表达她对爱情与革命的双重诉求,而爱情与革命的互动更使爱情有了辩证的思索过程,也有了生命的意义。这种书写因作家对爱情在生命中最美妙情感的体验与感受而情深意浓,也因之使作家的"爱情话语"悄然淹没于"革命话语"中并成为早期爱情书写范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嘉应学院学报》2018,(3):21-25
在当代文学小说创作中,对客家地域文化的书写,程贤章是一位佼佼者。程贤章小说创作具有历史的使命感与时代的先锋感:对体制、人性、生命、文化层面均有诸多反思。其作品通过浓郁的地域文化品格、理想化的生活憧憬,揭示了客家人生存的困境、现实的沉重、未来的前景和人性的奥秘。小说深度书写了客家人不同侧面的风土人情,真挚地描绘了一幅幅客家人生活生存的风俗之画。他注重语言的本真,以通俗之语表现通俗之事、凡俗之人,把对人性与民族命运的书写融合一体,充满着民间文化风格,非常接地气。  相似文献   

19.
了望台     
刘康在其发表于《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1期的文章《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中认为,红色经典是中国50年代到60年代以革命为主题的文化生产,是建立革命文化霸权和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红色经典包括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以及民族形式与民族语言的论述,以及从40年代延安  相似文献   

20.
以"性欲压抑"这一话语资源作为文学创作基础的小说并不多,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层一度是书写的禁忌。本文主要将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东西《后悔录》做比较阐释,来探讨隐藏在"性欲压抑"这一象征体背后的话语权利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