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阿瑞吉从世界体系分析视域中反思了马克思理论,一方面提出马克思对斯密的理论有过不少误解,另一方面探索了马克思在当代的意义,揭示了马克思经济理论在研究西方国家的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上仍然具有解释力。当然,阿瑞吉也认为,马克思理论在一些重要的经济问题上仍然欠缺深度,甚至带有某些理论缺陷。从总体上讲,阿瑞吉对马克思理论的反思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他自己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误读。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体系视野中,学者们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解是复杂的,比如沃勒斯坦提出“俸禄制”模式,弗兰克提出“同心园”模式,阿明提出“纳贡模式”.与这三位指认有别,阿瑞吉提出了“国家市场经济模式”解读版本.在他看来,中华帝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走了一条以国家市场经济模式为基础的自主发展道路,其中,国家市场经济是中华帝国的原创性成果,也是其得以稳定、持续、有效发展的基础性力量.重要的是,中华帝国的国家市场经济具有西方市场经济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长处,早在18世纪就得到了亚当·斯密的肯定,既市场经济的早期形态,也是市场经济的未来方向.可以说,阿瑞吉的中华帝国发展模式理论蕴含了独特的理论品质,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阿瑞吉在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创立了经济学的世界体系分析,揭示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基本特征,讨论了金融扩张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成熟标志,批判了世界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帝国主义,探讨了东亚复兴和中国道路在现代世界体系格局中的地位与发展,论证了市场经济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这些内容都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当然,也包含某些理论缺陷,因此,我们需要予以具体的分析与澄清.  相似文献   

4.
左翼文艺运动是以阶级斗争为目的,其活动完全服从于政治斗争。重政治斗争的政治本质,决定了其文艺批评的政治极向性:非左即右、革命或反革命、胜利或者死的双向极反,造成了尖锐的斗争性批评模式,理论和创作批评动辄上纲上线。特殊政治历史环境中的左翼文艺运动有较大成就,其对于后世的影响不可低估。不同的政治历史环境中,如果仍延续左翼文艺运动尖锐的斗争性批评模式,必然有害于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这是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的。  相似文献   

5.
中共发动的“四清”运动,在很多方面有一些积极作用。但由于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理论的支配,消极因素更多。靠运动搞社会主义建设也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陈启天由非基督教到反基督教教育进而主张收回教育权的思想发展轨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是其从事收回教育权运动的理论基础。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中,他充分利用《中华教育界》和《醒狮周报》两大舆论阵地,一方面自身系统建构国家主义教育理论以鼓吹收回教育权,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教育界的舆论导向,声援收回教育权运动。同时,他在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上多次提请相关议案,并发起成立"国家教育协会",推动收回教育权运动。对于他在这场运动中的历史贡献与关怀祈向,应予以肯定与关注。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讨了陈启天由非基督教到反基督教教育,进而主张收回教育权的思想发展轨迹。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中,他充分利用《中华教育界》和《醒狮周报》两大舆论阵地,一方面自身系统建构国家主义教育理论以鼓吹收回教育权,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教育界的舆论导向,声援收回教育权运动。同时,他在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上多次提请相关议案,并发起成立“国家教育协会”,推动收回教育权运动。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是处于辩证体系和辩证运动中的概念,对“三个代表”概念体系及其丰富内涵的揭示,对于我们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辨正错误认识,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在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发轫、发展、高潮和衰退这四个时期分别扮演了运动的关注者、参与者、领导者和拓新者等不同角色。不过,他致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公众教育体系,以建成真正民主共和国的教育理想则终生不渝。在中国新教育运动发展过程中,陶行知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中国新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和著名教育家。如何学习陶行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鉴于苏联变修"而在国内开展"反修防修"的一场错误实践,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的产物,而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中苏分歧和论战密不可分。对波匈事件的不正确判断和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使毛泽东偏离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开始重新估量国内的阶级斗争;中苏分歧的进一步加深、社会主义建设的逆向发展和国内出现的所谓"单干风"、"黑暗风"、"翻案风".使毛泽东从"反修防修"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阶级斗争,初步形成了阶级斗争的理论;中苏公开论战,使得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作好了理论准备。这样毛泽东就走上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11.
土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对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社会改革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抗美援朝运动展开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对土地改革运动产生重大的影响,不仅大大加速了土改运动在新解放区的进展,而且促进了"和平土改"向"斗争土改"的转变,强化了土改中阶级斗争和民族主义的观念,为土地改革的彻底完成创造了政治和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2.
考察西方法制现代化理论的流变有助于廓清其内在理路,并为中国法制现代化事业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西方早期的法律发展理论是法制现代化理论的思想渊源,系统的法制现代化理论形成于美国的法律与发展研究运动。法制现代化理论受到了来自于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的有力批判;在回应批判的过程中,法制现代化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冷战格局的形成,现代思潮的影响,美国国内经济持续繁荣对青年一代的影响,长期存在的种族歧视,特别是越战等因素催化了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诞生和壮大。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主要趋势是针对白人中产阶级价值观和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繁荣掩盖下美国资本主义的深刻危机。反文化运动冲击和消解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固有价值体系和社会秩序,推动了美国的社会变革。在反文化运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的批判和对自我、人性和自然的回归,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反文化运动在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上的极端和偏执,极易把人们拖向非理性的空想王国,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14.
在苏维埃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动员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动员之道,并初步形成了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动员模式。至于这一模式,它是以阶级斗争、土地分配为动员的核心手段,以政治动员、扩大红军、筹款和"肃反"为主要内容,通过广泛的群众性运动作为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肃反"的手段来推动其它各项工作开展的动员模式。这一模式,在查田运动期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知行统一观虽然不是毛泽东首先提出的,但在使之取得中国化的形式上他作出了科学的总结,特别在于他在阐明认识运动的总秩序时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一是实践和认识反复的螺旋式前进运动;二是特殊和一般反复的螺旋式前进运动;三是认识论和群众路线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小学业余运动训练体系的若干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要提高中小学业余运动训练的水平,关键是保证少儿运动员坚持长期、系统、科学的运动训练,因此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联合有条件的中小学,对口衔接,共同训练,共同管理,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训练格局。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 ,在理论上成为以阶级斗争扩大化为核心内容的“左”倾理论逐渐形成的起点 ,在政治上导致了对知识分子的分析和政策的变化 ,破坏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联盟 ,促使了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思想的发展 ,推动了“左”倾思想的滋长和发展 ,在社会心理方面 ,是人们患“思想封闭症”的开始。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发扬党内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保证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正常进行 ;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后 ,思想领域内的矛盾和斗争 ,不能采取群众政治运动的方式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竞技体育评分项目的基本技术体系分类的一般理论,即运动元素和演练元素结合理论,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体系进行系统分析,为教练员适应新规则,进一步科学训练、套路编排、训练计划制定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一大奇观。在“文革”以前,它具有探索性质;在“文革”期间,随着阶级斗争扩大化指导思想的升级,逐渐演变成一场政治运动。对这一运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竞技体育评分项目的基本技术体系分类的一般理论,即运动元素和演练元素结合理论,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体系进行系统分析,为教练员适应新规则.进一步科学训练、套路编排、训练计划制定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