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来人们对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有较为统一的理解:"臭"字读作chou,义为"腐臭"。但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陆续有学者提出了新解,认为此句中的"臭"字应读作xiu,义为"气味"、"香气"。新解一出,也不断有学者著文与之辩论。我们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就此问题试做进一步探讨,考之古籍异文、字书引用以及杜甫诗句语境,"臭"仍当为"腐臭"之义。  相似文献   

2.
郭玉甫老师的《“老舍”读音质疑》(《语文知识》1990年第3期)和李瑞琴老师的《<“老舍”读音质疑>补》(《语文知识》1997年第10期)两文都认为老舍的“舍”不该读成she,而应读成she。老舍的“舍”到底应该读什么音,还是  相似文献   

3.
一、一个汉字有多种读音,这种字通常叫多音字。多音字不同于异读字。异读字虽也一字多读,但这多读是不受语言环境制约的,不管读哪一种音,意义都一样(如“跃”过去是异读字,可yuè、yào两读。今已规范通读为yue)。多音字的“多音”是相对的,是就该字不与别的任何汉字组合而孤独地存在时说的,如果它不负“使命”,表示某一语素并记录和传  相似文献   

4.
"汶川"的读音有三种意见:去声"问川"、古音"岷川"、今四川音"文川"。对这三种读音一一进行了考辨,认为根据语音发展的规律和名从主人的原则,应该读为"文川"之音。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同为使用汉字的国家,遇到地名、人名汉字翻译,其读音一般就按翻译者国家的读音译读之。但是日本地名“新潟”,以前我们都译读为“新泻”,而近年来又改为“新潟”,引起混乱和不便。笔者认为历史上将“新舄”译读为“新泻”,在字源上有其合理性,并非误译,现在也没必要非改正为“新舄”不可,因为“舄”字对一般的中国人来说难认难读。即使要改,也只能由语言文字主管部门作出统一规定,而不能放任自流,造成有的改,有的不改;有的只改读音,不改汉字,有的只改汉字,不改读音这样的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6.
每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都有汉字读音的选择题,初三同学在系统复习时应该对1~6册语文课本中“容易读错”的字作个整理,初一、初二的同学要做有心人,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它们收集的在专用本上,以便读后复习。所谓“容易读错”的字,主要指以下四类:一是指“审音”后读音有变化的字。如:“确凿”的“凿”,审音前读 zuò,审音后读 záo;“拎东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的读音有其特殊性,但在中小学教学中,应该按现代规范的读音朗读而不宜提倡用所谓古音读。按现代的规范读音读,具体说就是:1通假字。按所表示的本字的规范音来读。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就按“悦”的规范音(yuè)来读。2破读字。那些沿用至今,已经进入现代汉语的,就按现代的规范音来读。如“分”:用作动词,表分开之意时读fēn(今天下三分);用作名词,表名分职分之意时读fèn(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那些普通话不再区分读音的,就按现在的规范音去读。如“胜”:传统上用作…  相似文献   

8.
植物学上常见的柔荑花序(catkin or,ament)一语中,“荑”字的读音和“柔”字的写法,长期以来很不一致.“柔荑”的“荑”,有的读作y(?),有的读作t(?),有的认为两种读法都行.到底应该怎样读?仅凭一般工具书对这个多音字的释义,则很难判断它在“柔荑”这个合成词中应该读什么音.如果多查几本工具书,并从“柔”字入手查找“柔荑”一词,就可以确凿无误地得出结论:“柔荑”的“荑”,只能读作t(?)(题),而不能读作y(?)(移).“柔荑”的“柔”,写法相当混乱,往往使人莫衷一是:一、全国高等院校的现行教材,有的写作“柔”(如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合编的《植物学》),有的却写作“葇”(如华东师大、上海师院、南京师院合编的《植物学》);二、有权威的工具书也有两种写法,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词典》上,长有两种读音:“chang”、“zhang”在句中或词中该读何种音,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初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人物“阿长”的“长”该读哪一种音,教师们众说纷纭。那么我们该如何称呼这位对鲁迅先生影响极大,令他念念不忘的乳母“阿长”呢? 笔者曾注意到,在《语文天地》杂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末,斯霞老师认为识字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学会应用,就是“识了字”.《新课标(2011年版)》在此基础上又强调注重渗透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培养独立识字能力.读音和字形、字义的联结是识字教学的难点,如果教师掌握了汉字“音形义”密切又相互统一的规律,多样化识字,矛盾便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1.
这学期备《白杨礼赞》一课时,对“朴质”一词,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发现“朴质”有两种读音,有两种释义。一、读pǔzhí(过去一般都读这个音),词义是“朴实直率”;二、读pǔzhì,词义是“纯真而没经过修饰的。”读音不同而意义也不同。那么,在课文中应读哪个音呢? 我根据“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象加过人工似的,……丫枝一律向上,……也象加过人工似的”(着重号系引者加)。“象加过人工似的”,说明它好象是天然生成的本性。因此,我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两个“象加过人工似的”句  相似文献   

12.
“绿营”一词中的“绿”,有两个读音,一般字词典中规定读“lǜ”时指颜色,而读“lǜ”音时义同“lǜ”,主要用于“绿林、绿营、鸭绿江”等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13.
拼音字母教学是新的工作,缺少经验,于是我们在师范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了有关文件,深入地分析和钻研了教材。我们认为教材中的复韵母和鼻韵母固然是学生难掌握的,但“认、读、写、拼”中的“拼”也是较难的部分;要会拼就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音和读音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两种试验。一种是既教字母的呼读音(即按原注音字母名称读音,如 b——bo;p——po 等),又教本音。起初,我们认为仅仅教呼读音就已经够一年级小朋友学习的了,教本音他们是较难  相似文献   

14.
“觥”字之音,古今辞书典籍注读不同,本文认为应读gu■ngg,其它读音均为错误。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注读该字的反切下字发生了音变。  相似文献   

15.
“父”字的读音无外乎两种:①fù,②fǔ。虽说只有两种读音,但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读准它,还真让人感到头痛。比如说“夸父”的“父”字,许多人把它读成fù。殊不知这里应该读作fǔ。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异读词的规范问题。"嘘"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同时收录了xū和shī两个读音,然而根据我们对"嘘"音义问题的考察,认为应该把"嘘"当做异读词处理,保留xū音废除shī音。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在小学六年制语文课本第八册《看球记》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虽然战场在香港,可我们好似也参加了战斗,精神紧张,心潮随着球起落。”“……声音大得好像要叫全北京市、全国同胞都听到这个喜讯似的。”这两句中都有“似”这个字。根据字典上的注音,“似”有“shi”与“si”两种读音,那么,这两句中的“似”字该读何音?如何区别“似”字的读音?请指教。郁文  相似文献   

18.
“不可计数”出自小学课本中巴金先生的作品(鸟的天堂)。多少年来,对“不可计数”的“数”,在读音上颇有争议。 认为读“Shu”者,拿“不计其数”来比,认为这两个词语都言“多”,两个“数”读音当相同。  相似文献   

19.
多音字中有许多词语只在表示某种特定意思时读另外的音,其他情况下读音相同。如“巷”只在表示“采矿或探矿时挖的坑道”时读hàng其他情况下一般都读xiàng。我们暂把这种现象称为多音字中的“惟一”异读现象。很明显,一个存在“惟一”异读的多音字,只要记住这个异读的特殊的情况,辨析其读音时便再也不会因其多音而难以推断了。经总结,这类“惟一”异读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0.
“难”与“血”都是多音字。多音字的选音原则是据词定音”,即根 “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读音。 电视台播音员的读音人们公认是最标准的,可是对“排忧解难”的难字,则有时读为“”阳平( ),又有时读成 nán去声( ),这就使关注 nàn语言规范化的人,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产生了疑问。 《新华字典》对“难”字的读音规定如下:1.读阳平用于下列四种语义:()不容易,()不大 1 2可能,() 3 使人不好办,( 不好;2.读去声时用 4)两种语义:()灾患、困苦,()诘责。“排忧解 1 2难”的难字是困苦、灾患”之意,具有名词性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