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善啸 《考试周刊》2011,(33):22-23
在《诗经.国风》中,"比"的运用很普遍,其艺术效果体现出对于"物"的运用和描写艺术水准的高超与纯熟,深入到了充分传达心理活动的层面,标志着《诗经》抒情艺术发展的水平。"比"既是中国古典诗歌题材内容的需要,又是其基本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诗经》具备一种较强烈的抒情精神,并因而奠定了中国抒情诗的基础及其以抒情为主的中国诗歌的基本美学风格。它以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为核心,涵蕴并表现出以形象表达情感的民族审美材征。《诗经》的主体抒情风格主要表现为率真与婉曲、谐趣与严正、刚与柔等诸种美学范式。其抒情手法的多样性,充分展现了它固有的抒情境界的缤纷繁富之美。  相似文献   

3.
问句在《诗经》中使用频繁,根据所发问对象的有无,可将其分为两大类;根据有无回答亦可分为两大类。这些问句的巧用,增添了《诗经》的表达效果和艺术魅力,使诗歌的句式更加灵活多变,使叙事井然有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有时也是心理描写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诗经》思妇诗的抒情艺术主要表现为:注意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相思之苦;把笔触直接深入到思妇的内心深处或用心理独白的方式来写相思;采用细节描写,从侧面怀人;用想象直至进入幻觉,极言相思之苦;用景物来烘托映衬人物的感情。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流行歌曲的流行,《诗经》,特别是其中的爱情诗,便受到越来越多词曲作者的关注而走进流行歌坛。这些词曲作者一般对《诗经》有着深厚的积淀,在创作中出于主题或艺术的需要,对其多有吸收和借鉴。有些流行歌曲由《诗经》直接谱以现代流行曲调而成,有些化用了其成句或意象,有些则借鉴了其以时间推移或地点转移以递进抒情的抒情方法和创作构思。词曲作者以《诗经》入歌主要是为了弘扬《诗经》国学文化、提升流行歌曲审美品位、追求流行歌曲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对后代诗歌巨大传感力量和影响力度是不可忽视的。从诗歌的角度多加研究和探讨《诗经》,潜入这古老的歌集中去徜徉一番、品味一番、巡查一番、探索一番,从虚实、内外、情物的关系处理上揭示其抒情方式上的艺术情形,方能真正透视出其发轫形态、滥觞特征和源头意义。  相似文献   

7.
《诗经》重章叠唱的抒情艺术可以从借助音乐效果,强化主题,结构和意义递进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种抒情形式的出现,既取决于《诗经》配乐歌唱的性质,同时也取决于民歌体的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8.
王永金 《考试周刊》2010,(32):67-68
鲁迅的小说《故乡》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在《故乡》中,作者多角度注入自己深厚的情感,并调用各种艺术手段加重抒情的色彩,即通过第一人称展开故事直接抒情,通过刻画人物抒情,通过描写抒情,等等。  相似文献   

9.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在抒情、审美上都有其独特性。《诗经》中的《绿衣》、《葛生》在写法和抒情特色上都对后代的悼亡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诗歌创作中存在大量的换位想象,它起源于《诗经》,臻盛于唐朝,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变换了主客体的位置,巧妙地抒情,含蓄委婉但又情深笃厚,成为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手法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1.
《诗经》《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写悲抒情传统,然而汉代由于大赋兴起却逐渐淡薄。《古诗十九首》延续了《诗经》《楚辞》抒情特色,采用悲情意象和鲜明的对比,运用大量叠字,甚至以乐写悲,营造出浓重的悲怨底色。这种写悲抒情传统极大影响了建安诗歌,同时对后世文学而言又具有典范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代民歌创作,虽古朴却情务真率,其所创造的多种抒情方式于诗歌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作用甚大,为我国诗歌传统抒情方式的确立起了奠基作用。本文从鸟瞰《诗经》“风”诗全貌的角度,概括列举出直抒、曲抒、曲直兼抒三大类抒情方式,并结合具体诗作,微观剖析,进一步阐述论及了各种不同抒情方式与其所产生的不同抒情效果及审美效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邶风·绿衣》与《唐风·葛生》同为《诗经》中的悼亡诗,前者从男性的视角进行抒情,后者从女性的视角表达情感。由于抒情视角的不同,这两篇诗歌展现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情感特点,从而共同构筑了《诗经》异彩纷呈的情爱世界。  相似文献   

14.
苏轼《有美堂暴雨》摹写暴雨,以景物描写为主体,背离诗歌言志抒情的基本原则;采用赋法、赋体和散笔调。后面两联一句一喻,连用四喻。此诗体现了苏轼诗博喻的艺术特色,又反映了宋诗散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长城与运河》最大的抒情技巧是“意象抒情”,这是阅读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核心内容形成了四大板块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第一板块研究本诗描写意象与蕴含情感,主要研究诗歌表层描写意象与深层情感,以及情感提炼方式,这是研究诗歌“说什么”以及解读方式;第二板块研究本诗意象抒情建构技巧,主要研究本诗的抒情技巧是意象抒情,以及这一抒情技巧的抒情效果、运用写作注意事项,这是研究诗歌“怎么说”以及解读方式;第三板块是拓展阅读,是运用第一、二板块文本深层意蕴解读方式与文本建构技巧解读鉴赏同类文本,既是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阅读文本,也是在同类文本阅读鉴赏中巩固知识;第四板块是迁移写作,是将第二板块中的文本建构技巧迁移运用于同类文本写作,它既是这一技巧的写作运用,同样也是在写作运用中巩固、深化这一技巧知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禽鸟意象可谓源远流长:《诗经》开篇便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其他如《邶风·燕燕》、《唐风·鸨羽》、《秦风·黄鸟》、《豳风·鸱鸡》、《小雅·鸿雁》等篇目,皆有禽鸟形象的出现;《楚辞》中,则以“鸾鸟凤凰”、“燕雀乌鹊”等禽乌构成一个象征系列,为后世文人不断地借鉴、发挥。但是,《诗经》中的禽鸟大多只是作者用来抒情写事的起兴和衬托,《楚辞》中以“善鸟”喻贞洁,“恶禽”喻卑污,多为某种人格情操的象征体。因此,在这些作品中,“禽鸟”并不是独立的描写对象,而是作者进行“兴”与“比”的载体。只有到了“赋”中,“禽鸟”才逐渐成为独立的“文学体”,成为作者抒情言志的实体。本文仅就《文选》中的四篇“禽鸟赋”,通过简要分析“赋”与“比兴”从初步结合到实现完美融合的这一过程,理顺“禽鸟赋”抒情艺术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很大的比重,题材丰富,内容深刻。有的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有的描写了恋爱者成功的喜悦和幽期密约的甜蜜、兴奋与不安;有的表现了遭遇波折的恋爱者相思的煎熬和离别的痛苦;还有的反映了夫妻反目,女子被遗弃的情形。同时《诗经》大量优秀诗歌为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艺术营养,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歌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增强了音乐美和节奏感。《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继承与发展了《诗经》、《楚辞》与《乐府民歌》的抒情艺术,并在其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使五言诗基本成熟。本文分析了《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李丽 《文教资料》2012,(19):1-3
作为我国抒情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在后世文学发展中在历代知识分子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本文主要探讨《诗经》中的《绿衣》、《葛生》在抒情着眼点、情感内容、抒情手法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它们在这些异同层面上对后世悼亡诗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名散家朱自清写于一九二七年的一篇抒情散。一直以来,人们阅读它,赞扬它,无不为它神妙的境界和优美的字所折服。对于《荷塘月色》的解读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六七十年代,以余荩、吴周、马焯荣、张白山等论为代表,以为它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优美的抒情散,论们从艺术构思的精美、景物描写的情致以及巧妙的抒情艺术等方面来论说朱自清散艺术的精湛。八九十年代,论们多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眼入手,寻求作“不宁静”的根源,以为是对人生的感伤或是对国事的忧虑。“人生感伤”说如刘勇民、孙绍振等分析说朱自清当时正处在家庭困苦、父子矛盾的时期,从而肯定“《荷塘月色》的苦闷不是政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