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行为的合理化”而突出的“认识的科学化”提出了深化认识论研究的任务,以强化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应。应把认识作为主体观念地掌握客体的自觉能动活动,多方位建构多项式和多级中间变量的复合认识模型,在知情意与真善美利的具体历史统一中揭示现代人类认识中的主体性原则,在个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社会文化交往的统一中揭示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从认识运动的时间特性方面展开认识活动的过程研究和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2.
“评价”被认为是制约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瓶颈”,它和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两个难点。很多研究从方法论上阐释“怎样评价”,但对语文教学评价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探讨较少。从认识论上阐释“语文评价是什么”,有助于揭示语文教学评价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在实践活动中探究认识自然现象 ,揭示发现自然规律 ,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因此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探究 ,应成为我们自然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那么 ,在实际的教学中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探究呢 ?学会“观察”学会“观察” ,不仅指要学会用眼去看 ,而且要会用手摸 ,用口尝、用耳听、用鼻嗅等方法来帮助观察。实践活动中要“观察”的东西很多 (各种事物 ,多种现象 ) ,有的学生不知从何“观察”起。所以教师在活动中要随机地指导他们有序地去“观察”主要事物和事物的主要方向 ,明确“观察”的目的 ,掌握…  相似文献   

4.
审美是人类的最为本质的存在方式,也是最能全面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实践活动。而目前对于这一实践活动中审美主体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往往把审美引入一种神秘的境地。对审美主体的认识应建立在实践与历史相统一的基础上,并用这种观点去理解审美主体,应该做到:一、在实践与历史相统一的基础上认识当下具体的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主体。二、从实践与历史相统一的角度去认识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普遍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说过:“在社会历史领域里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而任何行动的目的,其根本宗旨又都无外乎是要该行动取得一定的功效或利益,以满足人的一定需要。这种以获得一定的功或利的意图和思想,不仅是目的的真实内容和本质,也是激励和支配人们活动的能动因素和真实动机。在科学认识中,它当然也毫不例外地存在于认识主体的认识目的中。因此,探索功利思想对科学认识的作用,也是认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有关哲学的教科书上对认识的发展过程持有这样一种说法:“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是“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还是“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待”与“必须”两字之差别并不影响坚持认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但“有待”两个字用在此句子中,对于认识的真正任务,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整个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外壳”的揭示和“合理内核”的把握,比入的劳动、主体的生命活动为支撑.马克思赋予了主体和客体以新的哲学基本前提和规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主体和容体的关系,第一次从人的活动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的新型关系.“主体”作为一个皙学概念.在哲学史上曾在不同意义上被使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既用它表示个别存在,又用它表示质料——潜在的实体;中世纪经贮哲学把主体理解为事物本身中存在的某种实在的东西.对主体的概念的近现代解释是从笛卡尔开始的,他把主体解释为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的本原.黑格尔,正如马克思批判性的分析指出,他把“绝对精神”、“理念”、“自我意识”当作主体,当做活动者和能动者,但这是一种“抽象  相似文献   

8.
摘要:体育教学过程的抽象便是人类社会互动过程的缩影,因而,体育教学过程的有效达成必然是社会互动过程的顺利实现。本研究围绕传播学人际传播理论中“镜中我”学说所揭示的深刻内涵,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教学中的社会互动展开了深入探究。研究认为:1)体育教学中社会互动的本质价值,是“镜中我”的塑造 2)体育教学中社会互动的具体形式,是“师——生”“生——生”多种关系的复杂叠加,而每种社会关系有其不同的特点。对于“师——生”关系来说,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和教师对学生的换位理解,而对于“生——生”关系来说,同伴的集体认可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最终,体育教学中社会互动的提升路径,指导思想在于从无意识的自发到有意识的自觉,由此,为当前体育教学高效优质的开展提供思路,为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思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认识的本质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许多论者通过对反映论的反思,就认识的本质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除有人继续坚持并深入论证认识的“反映本质说”以外,尚有人提出“信息流程说”、“建构论”、“选择论”、“统一说”、“重构论”。这些观点虽然富有启发性,但都没有全面地揭示认识的本质属性。我认为,认识活动是一个基于实践活动的高度复杂的对象性活动。认识的本质属性应从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予以考察。这一对象性的认识活动贯穿着反映、选择、调节和创造的内在联系、协同和综合。认识的本质正是这些要素高度综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哲学视域下,人的认识活动揭示的是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信息关系,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信息自在”活动是人的认识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基础,从“信息自为”走向“信息再生”是人的认识活动发展的基本路径。立足信息哲学的研究视野,深入分析人的认识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和发展路径,对于促进信息化时代语境下的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学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统一体,缺少任何一个都将是不完整的。科学的发现或发明,体现出事物的客观规律,是真;科学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是善;而这种发现或发明表现出人的能动的创造力量,是美。因此,通过化学史教育使学生认识科学的“真、善、美”,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否定事物的本质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一个主要论点.体育活动和体育工作的实践证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三种说法--"追求本质是幻想"、"家族相似论"和"拒斥二元逻辑",都站不住脚.认识事物本质的必要性是人类长期经验的总结.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了本质认识论.否定本质会导致模糊是非、好坏,否定真理.我国体育工作的实践证明,抓住本质是工作成败、进退的关键.改革开放以后,仍要在体育改革中坚持认识事物本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郭象的认识论历来被视为神秘主义的不可知论,原因在于他主张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的“冥而忘迹”论。这样理解郭象的认识论当然是不对的,因为这只仅仅看到了其认识论思想的一个方面,而且对这一个方面作了表面的、片面的理解。考察郭象在《庄子注》中关于认识问题的论述,他的认识论思想有三个方面,“冥而忘迹”论只是其中之一。从郭象认识论思想这三个方面的统一来理解他的“冥而忘迹”说,它并不神秘,且这个“忘”的认识论与郭象的“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独化”本体论有内在的一致性。郭象的“独化”本体论实质上并不是一种逻辑分析式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一种显现、现象性的境域,它需要的是象性思维。  相似文献   

14.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存在,艺术的审美本质应从主客体关系中去把握。马克思艺术理论认为艺术的审美本质既不是一种单纯的客观物质存在,也不是一种单纯的主体存在,而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对应所产生的和谐自由的审美关系决定的。审美关系是主体(审美主体)与客体(审美对象)相互对应形成的。审美主体在感知和理解审美客体时,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同构关系,主客体进入同构关系之后,不再是原来独立存在的事物,而变成了这种同构关系产物。艺术创作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主体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思想原则是第一人称的,与一个“我”分不开的,那么,对于人的思想如何能以“我们”的方式被理解,“我作为主体是否以及为什么能够认识另一主体”,“另一个主体的存在如何对我成为有效的事实?”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胡塞尔提出了intersubjecfivity一词,译为“主体间性”。在我看来,胡塞尔的主体间性问题的“兴趣”所在是“主观间性”。我们要对人们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作出科学研究,就必须从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对人类存在的制约作用方面去理解。  相似文献   

16.
认识的主体不是思维主体,而是社会劳动者,认识结构及其功能是这一主体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早已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创造性。刺激反映论、直观反映论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单纯的行为活动或生物性的刺激反映活动,而能动反映论认为人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是外部动作活动与内部思维活动的统一。“S→R”公式是一种二项式单向运动图式,具有直接性、直观性及线性决定等缺点,而能动反映论是以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为中介的三项式双向运动图式。不论从哪个方面,都不能把能动反映论等同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论或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某一事物。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而现代如果要从语言学角度来对隐喻所具有的本质研究,那么就必须要利用多元、新研究框架的方式。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应用语言学中所存在的隐喻特点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论述,以期说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主要的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体育赛事的基本概念归属是认识和理解体育赛事事物本质的重要理论前提,其影响并决定着体育赛事运作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实际的管理行为。研究发现,目前对于体育赛事事物的认识存在理论上的偏差,将体育赛事归为"特殊事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存在诸多不便。通过国内外对体育赛事归属的“等语境”分析,认为体育赛事应该视为“大型活动”,并进一步阐述了内在依据和其对赛事运作的导向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主客体关系为线索,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体育活动的特殊性。认为体育活动是以人为客体的一种特殊的改造自身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人作为客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同时,在这一活动中,主客体是统一不可分的。体育活动这种特殊性的揭示,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体育的本质以及它在人类发展中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要在实践中培养 ,而实践往往要以一定的材料为基础。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我们认识到提供给学生作为认识对象的必须是有结构的教学材料。那么 ,什么是有结构的材料 ,下面结合自然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有结构的材料中的“结构”一词指的是相互关联的方式。自然教学中的材料的“结构”是指材料在被使用时能揭示自然事物间的某种关系。通俗地说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 ,指的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组合既要能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 ,体现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