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隋的首都隋朝是我国继西汉、东汉及两晋南北朝以后另一个统一的王朝。西晋结束后,北方是16国此起彼伏、相互攻战的局面,大多是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的政权。南方是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此后是南北朝时代,南、北分裂而治。北方先是北魏一度统一,接着分裂为东魏、西魏。之后东、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北周所取代。而南朝则没有北朝那样出现分裂,而是像走马灯似的出现一个接替一个、延续都不长的宋、齐、梁、陈4个政权。到北周大象一年(公元579年),8岁的幼帝初立。当时担任宰相掌管全国军政大权的杨坚在亲信的支持下成为北周的摄…  相似文献   

2.
南北经学     
581年,隋结束两晋末年以来280多年的分裂局面,复归一统。隋前史称南北朝时期,南朝为宋、齐、梁、陈,时间跨度是420年—589年;北朝为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时间跨度是386年—581年,此间的南北经学,各具特  相似文献   

3.
勋官和转官     
《木兰诗》历来被人们认为是北朝民歌。北朝是个什么概念?很简单:东晋恭帝司马德文义熙二年六月被太尉刘裕逼宫逊位,结束了两晋一百五十五年(公元265至420年)的司马氏王朝。从此,中国南方为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更迭;北方仍为早已崛起的拓跋魏占定半壁江山,既而分化为东、西魏。后来,北齐高氏、北周宇文氏相继强大,各擅一时之盛,前后历时一百六十多年,才被隋文帝杨坚统一。  相似文献   

4.
古人常用的号有“国号”“年号”“庙号”“谥号”“尊号”“官号”“斋号”“别号”等.下面分别介绍。 一、国号:国家的称号。有两首历代国号歌,兹录之:(一)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二)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北周灭齐传于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相似文献   

5.
袁腾飞 《当代学生》2012,(11):28-30
隋朝上场热身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最大的民族称为汉族,而海外华人聚居地ChinaTown,叫唐人街,就是说汉唐这两个朝代,雄汉盛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两个朝代。汉的强大我们已经见识过了,那么唐的繁荣是谁给它奠定基础的呢?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改国号隋,年号开皇,都长安。杨坚即隋文帝,隋文帝是北周的外戚。所谓外戚,就是指皇帝的母族和妻族,太后他们家的和皇后他们家的人。杨坚是北周静帝的姥爷,他废掉自己的外孙自己  相似文献   

6.
李德林生活于封建时代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动荡时期 ,一生入仕北齐、北周和隋三朝 ,特别有功于隋。在隋朝的统一进程中 ,从杨坚入总朝政、平定三总管之乱以至平陈战争等的各个环节 ,李德林于幕后策划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军事行动方略 ,起到了左右时局的重大作用 ,是隋朝统一的积极推动者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德林生活于封建时代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动荡时期,一生入仕北齐、北周和隋三朝,特别有功于隋。在隋朝的统一进程中,从杨坚入总朝政、平定三总管之乱以至平陈战争等的各个环节,李德林于幕后策划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军事行动方略,起到了左右时局的重大作用,是隋朝统一的积极推动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杨坚用禅让的方式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不久,即消灭了陈朝,统一了中国。对隋而言,已不存在所谓“正统”问题,更不关心所谓五德历运问题。杨坚杀功臣、隋朝编写前代的历史以及对北周和北齐的态度等史实,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们的言行所反映的思想,比思想家的思想表达,能更具体、更真切地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9.
裴矩(548—627年),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他幼年丧父,勤勉好学,善作文,有智略,留心政治时事,是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北齐时,作过北平王高贞的兵曹从事,调任高平王文学。北周时,任定州(治今河北定县)总管杨坚的记室。入隋,迁给事郎等官。参加过平陈之役。开皇十年(公元590年),他奉命平定岭南王仲宣、周师举叛乱,以三千弱兵,安抚了二十余州,得到隋文帝杨坚的嘉奖。隋炀帝即位后,“方勤远略”,裴矩积极从事发展隋朝与西域各族联系的工作和对吐谷浑、突厥等边疆地区的经营。他一生历事北齐、北周、隋、唐四朝,参加过窦建德农民政权,而最有意义的事迹,还是他在“丝绸之路”上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各民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魏晋南北朝历经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十六国”和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北齐、北周)的对峙等几个历史时期;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到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凡369年(如果从213年曹操封立魏公起算,为376年).300多年间,除西晋(265年至316年)曾维持短暂统一外,都处于分散割据的状态.很多民族首领率部众入迁中原内地,倚仗当地个民族之间教育和文化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交流,是促成这期间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2 魏晋南北朝,汉族建立的各封建政权都依汉代官学和私学并举,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基本框架设立学校教育机构.随着时代的推进,学校教育机构的设立有新的发展.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黄初五年(224年)“夏四月,立太学”(《三国志·魏书·文帝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南北文化却呈现合流的趋势,这种趋势实际上是汉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碰撞、互相吸取养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东魏至北齐、西魏至北周年间入北的南朝文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学者论南北文学的融合,往往重入北南人对北朝文学的改造,而轻北朝社会对他们的改造,因此观点不够全面。其实南人在将南方文风带到北朝的同时,也接受了北朝社会潜移默化的改造,正是在这样的相互改造过程中南北文学逐步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12.
隋文帝杨坚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礼乐文化方面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排斥前朝北周的礼乐文化,转而学习和借用北齐、南朝的礼乐文化。在改革的过程中,杨坚主要任用南朝投降的文人、士大夫进行改革。考察杨坚改革的动机,不难发现杨坚并非因为对汉文化的热爱而进行改革,而是以维护自身统治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3.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使西晋王朝分崩离析。后经五胡乱华,北朝二十余国更替,南朝则东晋、宋、齐、梁、陈交替执政。王朝短暂,嬗变频繁,取得政权的方式亦多种多样,加之各王朝民族成分复杂,对于正闰问题的争论便成为各对立王朝争论的焦点,此一特点成为魏晋南北朝史学的一大显著特征——宣扬正统,并且这一特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得较其他朝代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梁朝末年,侯景之乱和江陵政权的灭亡,导致了南方不少士人被迫进入北朝,从而在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之下各自有了一个梁末北迁士人群体。处在北朝政权下的这两个群体尽管分属不同政权,却都有着共同的难堪处境,因此也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上的客观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行为和意识两方面: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意识和汉文化意识的认同,一方面则促进了南、北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的天下三分之局试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下三分的政治设计并不始于三国时代,魏晋南北朝的天下三分之局也不止于三国时代,还应包括东晋十六国的东晋、前秦、前燕之鼎立,南北朝后期的梁陈、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之鼎立。北宋以前的分裂形式,体现出从东西二元到三方鼎峙到南北分立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新教材《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终结。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时期。这一时期,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是其主要特征。这种分裂局面如何结束?新的大一统局面又如何开创?北朝的历史进程,正是解决了这个大课题。而民族融合,它既是这段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成为促进统一推动历史前进的原因。本节教材叙述了自386年扭拔挂建立北魏,到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的历史。教材包含四个内容,其中,孝文…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相对复杂,以汉化与胡化相互表征的民族问题尤为突出。出身北方少数民族的北周武帝作为中古时代一位杰出的帝王,在其统治北周时期,审时度势,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措施。一方面,充分吸收儒家文化,弥合胡汉矛盾,缩小北周王朝与北齐等文化较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北周政权的内部凝聚力;另方面,通过多种策略,积极开展对周边民族的交往。北周武帝统一北方与这种民族交往政策是分不开的,这种政策对与增进民族融合,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作用显著,也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承西晋末年之乱,东晋南朝的流民问题格外突出。这些流民来源有二:北民南迁和东晋南朝内部流民。为解决流民问题,南朝政权或遣返流民,或赈恤灾民,或侨置郡县,或实行土断。流民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侨居江淮之间的流民武装构筑了东晋南朝南方的安全屏障;北方流民构成了东晋南朝政权的支撑性力量;流民也促进了门阀势力的壮大,巩固了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相似文献   

19.
一、隋及初唐诗歌 隋文帝杨坚先后用武力消灭了北方和南方的齐、陈两国,又用“禅让”的形式取代了北周。从东晋以来分裂了二百七十年的局面宣告统一。开皇、仁寿年间(五八一——六〇四年),“仓廪实,法令行”(《隋书·高祖纪》)。隋文帝所实行的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基本上是符合法家路线精神的。他所制定的综合南北统治经验的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但是他的儿子杨广(炀帝),“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隋书·炀帝纪》),骗取了他的信任,继承了他的帝位,迅速地改变了他的路线和政策。杨广穷奢极欲,残酷地剥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度分裂和统一的政治局面,每一次的大统一,都给历史发展以推动作用。而隋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在中古时期的一个重大发展。实现这次统一的关键人物就是隋文帝。J隋文帝(541-604年)姓杨,名坚,弘农郡华阴县(今居陕西)人。他的父亲杨忠是帮助字文泰开创北周基业的功臣,位至桂国大司空,封隋国公。凭借他父亲的地位和自己的才能,由成纪县公,大兴郡公而继承了防国公的爵位。建德五年(576年),杨坚为右三军总管,从北周武帝代齐,破柳城,进位往国。又与宁文宪击灭了北齐最后的反抗势力任城王高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