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之特质     
意境,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何对这个概念进行界定,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司空图曾在《与极浦谈诗书》中写道: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在这里,司空图对意境欣赏中的心理状态作了描述。但他只是提出了现象,没有进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学具有总体涵盖性的范畴。从诗学自身的角度来看,意境理论在中国古代的形成、发展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秦哲学对"象"和"意"关系的独特体认是其源头,佛禅思想的催化,也是"意境说"产生的动因。意境说由盛唐诗人王昌龄首次提出,而进一步对"意境"范畴的内涵做出基本规定的是皎然,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审美主张,从意境之本质特征的角度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司空图的"四外"说,从意与象两个方面对意境范畴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规定,意境理论至司空图已达成熟之境。因此说,是唐人奠定了意境的主体架构。  相似文献   

3.
司空图是晚唐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他总结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创立了"韵味说",他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属性。首先对"味"这一审美范畴进行简单的梳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司空图的"韵味"说的内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其次,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创作如何达到有"韵味"的途径。这一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从诗歌形象创作来说,作者在创造形象时要直致所得,万取一收;二是从诗歌意境的营造来说,创作者要做到离形得似,思与境谐。也就是说在创作过程中,做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从内容到方法对"韵味"说这一诗学理论做了详细的论述,在诗歌理论方面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学意象论中的超象之思的源头应追溯到老庄,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哲学家和诗学家的本体论思辨,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唐代以后,对诗学超象的探究可谓渐入佳境。司空图的“四外说”:“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提出,表现了一个诗学家超象之思的睿智和逼近诗学真理的诗思,对中国古典诗学意象论趋向成熟,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也是中国诗歌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唐代的诗歌创作是无可比拟的巅峰时代,但论及诗歌意境理论方面,它则仅仅是一个诞生和发展期。从王昌龄起对于意境理论的提出到皎然的推进和最后司空图的相对完善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6.
唐末著名文论家司空图继承了先秦以来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了唐代,特别是王、韦、柳诗歌创作的经验,对诗歌的"味"作了更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以"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为核心的"韵味说"理论,其影响深远。文章就从"韵味说"的意蕴内涵、"韵味说"的具体要求、"韵味说"的评析三个方面加以阐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7.
司空图是唐代很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在他的诗论文章中,以诗歌意境为中心,总结了诗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经验,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诗歌理论。应该说,司空图的意境理论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并使之系统化。  相似文献   

8.
司空图是唐代很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在他的诗论文章中,以诗歌意境为中心,总结了诗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经验,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诗歌理论。应该说,司空图的意境理论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并使之系统化。  相似文献   

9.
一、借助想象,解读意境的空间美意境的空间美,主要指在具体有形的描写之外,有一个存在于我们想象之中的深广境界,也就是司空图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相似文献   

10.
意境理论是我国古代诗词学说中,作为对诗词作品艺术形象的创造和诗词艺术价值评价的最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而司空图所著的《二十四诗品》相对于意境理论促成的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司空图意境论的内涵——"象外之象"。  相似文献   

11.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四言诗的形式描画了中国传统诗学之风格体系,其造境说理之模式显示出一种对诗歌意境追求的自觉。意境说之生成与中唐诗风之转变及禅宗的影响关系甚深,禅宗激发了诗人空灵悠远的诗境追求。《二十四诗品》机锋般的说诗方式也显示禅学理论对司空图诗学的深刻影响,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儒道释三教融合在诗学理论领域的一大创获。  相似文献   

12.
“象外之象”说,系唐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对诗歌意境所作的一个美学概括。他说:“戴容州(戴叙伦)云:‘诗家之景,如兰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司空囹此说千余年来一直为诗家称道,是使诗以实化虚,表现动态美、含蓄美、空灵美,得“味外味”的要津。前一个“象”,当是指诗歌艺术形象中的实写部分,即具象,或者说是具体的描写;第二个“象”,当是指诗歌中由“具象”暗示或象征出来的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虚幻部分,即虚象,或者说是“超以象外”的意境。台湾诗人余光中说…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意境论的发展历程中,应该肯定,司空图的全部诗论,有着创造性的建树。司空图提出“思与境偕”,开始给意境确立了一个鲜明的核心概念。同时,又对意境的范畴作了较全面精致的剖祈,分意境为实境、虚境、韵味三大内涵,并分祈了细致项目,闸论了意境的性质。另外,他还提倡创造和品评意境这诗家所长的“诣极”,达到“不知所以神而自神”的境地,才是“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为此,司空图为我国诗歌理论,第一次初步创建起意境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兴象"这个文艺理论概念,是以"兴"为特征的"象",或者说是"文已尽而意有余"为特征的意象。该概念是在钟嵘的"兴味"说的基础上,经殷磻、高仲武等进一步探讨,再经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诗论的进一步完善,至宋人严羽终将其定论为一个以"识·参·悟"为体系的完备理论。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司空图的生平、思想、创作、文论观之间的关系,专家学者论之已多,在此旧话新提并非有意要老调重弹。同时作为一篇短论,也无意包罗太多的问题,只想通过对司空图一生的简要勾勒,追究一下作为一个文论家的司空图,处在济世与归隐的夹缝中,游移在儒与道的思想窘境中,写出了传名后世的卓著《诗品》,其“现象”背后具有什么样的独特而又带有普遍性的意义,对此提出自己的点滴看法,以便能够引起把文论家作为文化个案现象进行研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在诗歌翻译批评中,司空图诗学思想即三维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诗评原则。本文从司空图感性学三维出发,对《虞美人》3个英文译本的音像美、视像美和含蓄关进行了比较研究。好的诗歌译本应从听觉、视觉和味觉3个维度尽量保留和再现原诗的意境美,实现原诗的“韵外之致”、“景外之景”和“味外之旨”。  相似文献   

17.
说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代关于创造艺术形象的重要理论之一。所谓“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把读者引入艺术想象的空间境地。它是生活的客观反映和作家情感主观创造相统一的结果。首创“意境”名称的王昌龄指出“景物兼意入兴”;司空图提出“思与境谐”;范唏提出“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朱承爵提出“意境融彻”;布彦图提出“...  相似文献   

18.
司空图的意境理论前人多是经验式的评点,今人是局限性“味外之旨”或“象外之象”的研究上,对司空图美学思想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并没有谈清它们的关系性质,因此而也不能正确阐明句空图的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19.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二十四种意境来阐述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无疑是精细而微约的,但是深加思索,这二十四种风格之中也内蕴着司空图一致的美学思想,如以老庄思想为底蕴的对自然、冲淡美学情趣的追求;司空图“味外之旨”、“象外之象”等美学理论在《二十四诗品》中也有共同而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二十四种意境来阐释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这其中既有前人的经验,也有司空图本人独到的见解。"含蓄"这一风格,虽在前人的著作中已有涉及,但是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以象取物,不拘一格地将"含蓄"这一风格赋予了更多的审美内涵与特点。对司空图"含蓄"这一审美范畴进行溯源,并且对《含蓄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可见出更多被忽视的审美意蕴,以及窥见司空图对含蓄作品的标准和要求。对"含蓄"这一审美范畴的地位的探讨,可重新审视"含蓄"的审美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