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当立足于时代,立足于本国文化,吸收中西方文化的优点,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学养。建立在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基础上的现代绘画同样崇尚才情甚于功夫,崇尚个性表现甚于自然再现,也因此画家个人学养的提高,自身文化涵养的积淀是必须的。我们可以也应该在工笔人物画中表现“文人气质”。人物造型能力的提高,工笔人物画中“文人气质”的表现,使得工笔人物画的发展空间广阔。  相似文献   

2.
赵雄  刘显成 《文教资料》2014,(34):55-56
顾恺之是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奠基者,何家英是现代工笔人物画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工笔人物画造型呈现出不同特点,主要体现为时代差异、技法不同,以及追求不同绘画特色和艺术精神等,清晰展示出中国工笔人物画从传统走向现代历经的图示、文化精神变迁,引发对当代工笔人物画守传统、破陈规、立新意进行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多元化语境中,如何认识艺术的民族性,是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面临的历史使命.本文通过对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发掘出它与当代工笔人物画在色彩的装饰性及图案的平面性上的共通之处,并能达到相互借鉴吸收.怎样把蒙古族服饰中点线面的设计以及服饰色彩的装饰性,吸收到画面的构图布局中来,是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土壤,递延出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跳动着传统文化的思想脉搏,映射出传统信仰与人伦道德的文化缩影,传承了一个民族民俗民风的文化史。如何借鉴传统装饰图案的精髓,应用于当代工笔人物画,进一步融合古典工笔人物画的审美理念,不断发掘出工笔人物画的崭新领域,探寻其历史发展的新路径,有着异乎寻常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笔人物画经历了多年的岁月,本文首先概述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历史发展,分析了中国工笔人物画设计的艺术特点,采用情感语言分析了中国工笔人物画设计的艺术表现语言,然后提出了中国工笔人物画设计的艺术表现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统工笔人物画在人物身体比例、面部轮廓、构图等方面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强调中国传统绘画特色和我们民族的审美特征,具有极其夸张的造型特征并体现了古代画家"不似之似"的追求精神。现代工笔人物画的造型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同外国文化的交汇演变而成的。本文以传统与现代工笔人物画比较并进行分析其造型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笔人物画历史悠久;从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及其艺术特点等方面论述工笔人物画在中国当今画坛的地位和发展意义,阐述了作者对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体会。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文化大发展的全球风潮之下,中国的传统工笔人物画也不免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一些影响。中国传统的写意工笔画融入了一些西方的素描、油画的技巧,这些技巧的糅合运用,使得工笔人物画在人物的造型、设色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种着重刻意描摹直观事物的倾向,以至于工笔人物画失去了匠心意趣,少了一份韵致。其主要是没有领略到中国传统绘画中传神写意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赖辉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2):181-183
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构图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灵活多变的空白、散点透视法以及画面时间的呈现,体现出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独特魅力。以上特征对于我们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画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继承着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笔人物画在审美观念和风格特征上均有所拓展。其中,将中国画的写意性有机运用到工笔人物画当中,是结合当下工笔画艺术功能和文化内涵的精神需要而进行多方位探索的根本途径。藉此摆脱工笔画在一般意义上"写实"、"工整"、"严谨"等思维模式的束缚,激活工笔人物画在当下艺术空间的顽强生命力,从而获得广阔的自由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1.
王忠 《襄樊学院学报》2006,27(1):114-118
中国画笔墨是中国画区别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写意性正是中国画笔墨语言形式的本质内容。中国画笔墨不仅是一种工具材料属性和使用方法规则,而且是重要的绘画语言形式和鉴赏标准,这种多重属性特征无不以写意性融贯其中,传达着中国画特有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2.
论传统工笔画的 "写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元文人写意画勃兴前,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表现形态.受传统美学、绘画理论的影响,传统工笔画也具有写意性的特征.本文试图从画论的先导、书法诗意的融入及意境的营造的追求等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入手,分析和探讨传统工笔绘画"写意性"的特征,从而对中国绘画传统作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当下中国画发展的各种取向、趋势划分中,新具象水墨与都市生存体验倾向的作品,一直以来被视为当代中国画的代表性表述。在语言表现上,新具象水墨的取舍自由度要远远地强于其他水墨品种,这主要得力于这种水墨样式的折中性和包容性。新具象水墨最为感人的地方在于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现实关怀的价值。新具象水墨与都市生存体验的提法是一种新的分类,其目的在于强化新具象水墨与现代都市生活之间的关系,更有效地突显水墨的现代干预性,另外,就这一类画家的绘画体裁而言,也大多与都市生活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的笔墨传统 ,是近百年来中国美术讨论与实践的热点。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 ,无论是历史 ,还是现代 ,它都用自身的造型、写意、表趣等审美形态 ,在不同历史时期释放着自身特有的魅力。当下对它的讨论 ,对现代中国画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中的笔、墨、色三方保持着相互成就却又相互抗衡的矛盾关系。在笔墨、墨色、笔色三对矛盾关系中,笔墨矛盾最为核心,是创作中的动力因素。墨色矛盾从属于笔墨矛盾,是笔墨抒情性的重要体现,水墨黑白二色的情感分类使得墨法具有了更为直观的感情色彩。笔色矛盾是中国画线性特质与西方画学的区别表现,中国画以笔墨为核心的绘画历程,使其只能选择笔而弱化色,笔墨的重要性一定要主导色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探赜     
笔墨问题是中国画发展历史中一个争论不休探索不止的问题,笔墨各有着自己的不同表现形态,中国画以笔墨的完美结合表现出物象的笔情墨趣,表现物象的明暗,凹凸,向背,空间,质量,意境,气氛,是构成中国画艺术品位的决定性因素和关键所在,所以重视笔墨是提高中国画艺术品位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与书法是相互影响极为深远的两种艺术。书笔入画源远流长,代有发挥。主张书笔入画是因为中国画线条本身难以自足,书法线条却不断地发展完善,而两者对线条较多的审美共性促进了这种引进。中国画在长期的引进中汲取了书法线条的形感美、力感美、动感美、情感特质等等,从而丰富了自身。研究和推进书笔入画对中国画今日的发展将提供一种新的参照和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化的交汇为美术发展提供了一种思维张力,孕育着丰富的艺术风貌。中国特有的民族审美观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面貌。明清以来人画家将笔墨及其表现力推向高峰的同时,又把权威笔墨神圣化,使之丧失活力。当代水山画家有借鉴与创作的充分自由,其探索自由多样又茫然无序。山水画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家应负起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水画从魏晋至唐时期其形式以青绿山水为主。至元代大批知识分子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隐居山林,纵情书画,文人画的兴起与成熟完全替代了青绿山水画,青绿山水则日见衰落,而取而代之的是水墨山水统治了近千年。这种变迁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推动了中国山水画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方语言学批评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逐渐突破纯形式分析的弊端,把文本形式分析与审美文化分析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品格的中国语言学批评。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论以及当前文化研究的影响,加之语言学理论及其具体批评实践的不足,中国语言学批评又存在着难以掩饰的缺陷,并渐成衰微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