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陶渊明精神世界的三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思想丰富复杂。本文尝试从其诗作入手,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得出他的思想中儒道释兼而有之的事实。具体地说陶渊明是先儒后道、释,前期受儒家影响较多,后期道家和释家成分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思想丰富复杂。本文尝试从其诗作入手,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得出他的思想中儒道释兼而有之的事实。具体地说陶渊明是先儒后道、释,前期受儒家影响较多,后期道家和释家成分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3.
洛夫为台湾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了他"孤绝"的心路历程,而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人气质使其一生的创作都关注于人类的生存,执著于对悲剧生命体验的阐释。纵观洛夫的作品,他的诗风由前期对悲剧生命体验的"抗争"转向后期对悲剧生命体验的"释",并创立了"天涯美学"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4.
耶律楚材纵横儒、佛、道三教,是中古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这个问题是一个鲜有的研究课题。作者认为,研究历史上这样一位少数民族政治家的儒、佛教观,选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他的儒佛教观具有“宗儒”、“重禅”的特点,并有强调儒佛互补、调和儒佛的色彩。本文依次论述了耶律楚材“宗儒”观的形成及其表现,“重禅”观的形成及其表现,以及调和儒佛的“儒佛互补”问题。并通过论述剖明,在对待儒佛关系上他实质上偏重的仍是儒,这是同他的“济世安民”的抱负和“经国治世”的主张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文章脍炙人口,《赤壁赋》尤为绝妙,其玄理妙思,似不食人间烟火。作为宋代名人,他身上兼容了儒、释、道三教哲学,只有把握这点才能更好地理解他文思之所出。  相似文献   

6.
由于孝文帝的努力,北魏后期,儒释道三教改正了前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关系得到调和,并形成了先儒后佛、辅以老道的发展格局。受其影响,北魏后期文学创作重功用,讲求辞彩和形式,创作空间得到了拓展。  相似文献   

7.
徐祯卿后期诗歌观念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变,只是因指导其后期诗歌创作的观念由吴中风习转向复古理论,才导致习诗系统改趋汉、魏,诗歌内容、艺术特征等也发生转变,但同时也保留了前期情深、清丽等特征。可以说徐祯卿的后期诗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风的交融。  相似文献   

8.
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以四十二岁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风格也迥然不同。他前期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虽不如后期深刻丰富,但是也表现作者关心社会现实生活的思想感情。他前期作品的风格以绮丽为主,但亦不乏清新亮丽之作。  相似文献   

9.
韩柳与佛学     
这里试图探究韩柳与佛学的关系。韩愈立足于儒家,引释入儒,启后世道统儒学的先声;而柳宗元对佛学则是另外一种态度:他糅合儒释,游刃于中。韩愈等人的融释入儒与柳宗元等人的糅合儒释,构成了佛学对中国士大夫影响的两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0.
伍尔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她的创作经历了由传统小说向意识流小说的转换过程,本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转换的历程,即:由前期作品中传统小说心理描写的逻辑性转换到后期小说意识流技巧的跳跃性;由前期作品使读间接进入人物心理,转换为后期作品使读直接进入人物心理;由前期人物心理描写的客观性,转换到后期人物心理描写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1.
元代社会前期,杂剧成为戏曲走上繁荣之初的主要创作形式,北方的戏曲作家多结群创作,其中,山东作家群成为当时一个影响颇大的群体。山东作家群所作剧作,题材表现多样,部分存世早期作品鲜明地表现出元蒙高压统治下,文人儒家传统“济世”人生理想从热望走向幻灭的痕迹;后期作品流露出道家“元待”的消极思想。元代山东作家群由儒而道的思想流变,不仅在元代具有典型性,也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动态。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统合儒释思想不仅是学界所提及的孝道性善礼律等内容。事实上,柳氏统合儒释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佛家的主张与《易》《论语》相合之处很多,如变易博爱淡泊包容民本等。儒释相合的思想散见于柳氏文集中,细碎零散尚未形成体系,柳氏统合儒释思想有待进一步研读、探讨、发现。  相似文献   

13.
《日本灵异记》作为佛教说话集编撰过程中借用了大量的儒学要素。通过对作品中的"丁兰木母"这一儒学典故的考察,可以发现其对中国的儒学接受除了通过引用儒家典籍的形式之外,往往还通过沿用与儒学融合后的中国佛教作品中的儒学典故。可以说,中国僧侣在编撰佛书的过程中通过借儒释佛的方式实现了第一次儒佛融合,在日本通过僧侣的创作实现了儒佛在异国文化语境下的再次融合。  相似文献   

14.
厉鹗是清代中期浙派之灵魂人物,其诗“清微孤峭”,是公认的与盛世离心的“幽人之诗”。然而细读其作品会发现,厉鹗诗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创作生涯的前后期呈现出一个从“清冷”到“清雅”的美学风范变迁。究其原阌,正是康、雍、乾三朝外在时世环境以及诗人自身境遇的变化所造成的诗人创作心境的改变,由此其诗歌在前后期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范,由前期的幽冷孤峭转向后期的清雅闲逸。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人们在研究其词时多偏重后期创作,而忽略了前期。本文对李清照前期词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探讨,肯定了她前期作品的价值内涵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王伟玮 《文教资料》2007,(7):120-123
顾城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但其后期诗歌仿佛是专为自己而写的,在内容表达、创作风格、艺术形式等方面较前期都有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一种私语化的倾向,值得关注。在此,结合诗人复杂的生活经历和“无为无不为”的哲学观念,试论顾城后期诗歌作品所呈现的私语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据已知资料,张可久出身儒户,以儒为业。他的一生可以他的《今乐府》结集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文会友,求取功名;后期奔波于吏途,时吏时隐。其人生经历与理想之途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统合儒释"思想不仅是学界所提及的"孝道""性善""礼律"等内容。事实上,柳氏"统合儒释"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佛家的主张与《易》《论语》相合之处很多,如"变易""博爱""淡泊""包容""民本"等。儒释相合的思想散见于柳氏文集中,细碎零散尚未形成体系,柳氏"统合儒释"思想有待进一步研读、探讨、发现。  相似文献   

19.
当史铁生由前期的务实写作转向后期的务虚写作时,对“不确定性”的思索,成为作品的显著特征。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很难看到传统小说的动人的故事和连续的情节。在这一创作理念下,使故事情节具有共时性,同一故事情节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叙述故事情节的语言具有虚拟性。  相似文献   

20.
徐祯卿吴中时期思想呈现出一种随着时代潮流与生存境遇的变化而曲折多变的特征.总括来说,其前期思想并没有定于一途,而是对儒、释、道等兼收并蓄,同时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与思考也是前期突出的一种意识特征,可以说其前期思想体现出一种大体符合吴中地域的知识杂进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