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期刊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媒介,亦称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书籍、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数字媒介等,其中报纸、期刊、书籍、电影、广播、电视被称为六大媒介。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印刷媒介.19世纪末又诞生了声像媒介.20世纪互联网高速发展。媒介与社会,在互动中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媒介已深深地渗入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已经成为大众获得信息得主要途径。大众对媒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对媒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2.
法治化管理无疑是现代社会各行各业普遍适用的法则,大众媒介(本文仅指广播、电视、报纸、期刊四种传统新闻媒介)也不例外。回顾我国及各国大众媒介广告刊播法治化管理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广告监管的若干法律规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其中有关广告发布标准以及审查制度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3.
吴荻 《新闻世界》2011,(12):122-12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功能的强化,媒介融合成为传统的报纸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并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本文从媒介融合这个大环境出发,探讨了电视媒介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李霞 《新闻爱好者》2008,(12):39-40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此后,先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式开始向数字媒介转变,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了数字形式,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此后,网络技术的推动,又使得媒介融合得以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5.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可谓独领风骚数百年。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相继问世以后,报纸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犹如三足鼎立。在我国,新闻媒体在近三十年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三大媒介在各自获得大发展的同时,竞争的烽烟不息,媒介大战愈演愈烈。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成都地区的抽样调查数据,探讨了受众对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在不同新闻内容上的媒介依赖情况.研究发现,网络已经与报纸、电视一起成为受众的三大媒介依赖渠道,特别是网络在财经证券类新闻上已经超越电视和报纸成为了最大的依赖渠道;新媒介的手机已经确立了自身的媒介地位,媒介依赖程度全面超过广播;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在依赖群体的构成上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新媒介的依赖群体呈年轻化和高学历化,传统媒介则相反;虽然传统媒介的报纸、电视在本地新闻等方面还有优势,但构成群体与新媒介相比则已经呈现出明显不利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重大危机语境中的媒介面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跟踪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的媒介表现,深刻地体会到媒介在特殊语境中的意义非常值得深思。尤其当下的媒介不再是几种个性鲜明的传统面相的媒介,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而是融入新媒介之后被结构化了的新媒介体系,报网互动、网络视频、立体化直播等技术使媒介的DNA发生了转型。  相似文献   

8.
核心阅读:随着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已经涌现诸如手机电视、IP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大量基于新技术应用的视听新媒体,这些不同类型、载体的新媒介与传统的报纸、期刊、广播、电视既相互竞争又逐渐走向融合共存,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掌控主流话语的传播格局,大大拓展了新闻传播的范围。媒介不断融合的新形势,对传媒以公信力、影响力、竞争力为内涵的新闻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向飒 《传媒》2012,(8):46-47
数字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打通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行业的边界,正在重构传媒业新的生态。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期刊社对期刊数字化发展应该有紧迫感,然而,现实中很大一部分期刊社对期刊数字化发展还停留在概念上。期刊如何实现数字化传播?如何满足读者的多样  相似文献   

10.
一、报纸的受众接触规模:各主要媒介的受众接触规模从大到小依次是电视、报纸、网络新闻、新闻类杂志和广播,报纸仍然是最有影响力的媒介。本次调查发现,各个媒介在全国城市居民中的受众规模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视(95.62%)、报纸  相似文献   

11.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令世人瞩目,网络媒体在短短几年内已经和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主流媒体并驾齐驱,并且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媒介形式。网络作为体育新闻传播的媒介正展现出时效性、便捷性、全面性等越来越多的优势,使其越来越吸引大众的目光。网络在传播体育新闻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媒介传播中的重要新生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不单单是积极的,同  相似文献   

12.
网络传媒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一种时代产物,它的出现对以广播、电视和报纸为主的传统传播媒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传媒和传统传媒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全新的传播媒介,其具有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等传统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优点。网络传媒的出现对传统传播媒介生存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网络传媒影响下,电视、报纸、广播三大传统主流媒体的受众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面对这种挑战就需要传统传媒适应时代发展进程,及时做出调整,在网络环境下赢得更多受众群体。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网络传媒对传统传播媒介产生的影响,然后论述了在网络传媒发展大背景下传统传播媒介的应对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媒介共生与电视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好 《视听纵横》2003,(5):45-46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报纸独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广播、电视相继问世以后,报纸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长期以来,三大媒体犹如三足鼎立。传统媒介从一心要把对手打倒的势不两立状态,到最终一起共同朝前发展,这个结局多少有点出乎人们的预料。然而正如生物界的“共生”一样,现  相似文献   

14.
本课题通过对济宁市谭岗村居民媒介接触状况的调查来管窥蠡测中国农村居民媒介接触状况.据调查,近年来谭岗村居民对大众传媒的接触明显增多,更多的人选择看手机、上网、听广播、看电视来打发闲暇时光;广播、电视在农村仍有一定的市场,报纸在农村市场很狭窄,智能手机在农村普及率已经很高了;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中,谭岗村居...  相似文献   

15.
姚烨 《河北广播》2007,(4):49-51
广播产生之初,最大的市场是广大农村,对农节目一直是广播节目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民也对广播有着强烈的诉求和情感依赖,是广播最重要的受众群体。根据相关的调查,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我国农村受众接触、使用大众媒介还呈现广播最高,其次是电视、报纸的状况;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电视得到迅猛发展,出现电视最高,其次是广播、报纸的状况。而当前,则是电视一枝独秀、广播、报纸不相上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朱向东 《视听界》2000,(4):15-16
正当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鼎足之势已成之时,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介——Internet诞生了。它兼容了各家之长,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与自由向社会各层面施加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有学者提出,互联网络出现之后,传统的报刊、广播和电视已称不上大众传播,互联网络才是真正的大众传播。传统大  相似文献   

17.
周志平 《编辑之友》2010,(10):29-31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Ⅰ·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此后,先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式开始向数字媒介转变,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了数字形式,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再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博客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使得当下的媒介融合正日益超出人们的想象,呈现出诸多的全新特质,并逐渐成为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播媒介是本世纪20年代广播电台出现后才产生的概念,它是指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等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电视)。大众传播学所要集中研究的是其中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亦即新闻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演变历史,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趋势,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评论的电视化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新闻评论从借鉴报纸、广播新闻评论模式"自己走路",到充分发挥电视特色"走自己的路",经历了数十年艰难摸索之后,以其形象化论据和抽象化思辨的有机融合,成为新型的主流新闻体裁,成为电视媒介的旗帜和灵魂。  相似文献   

20.
王琍 《声屏世界》2008,(7):20-21
在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手机、博客、电子杂志、楼宇电视等新媒体激烈的竞争和夹击中,广播人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现实:广播主流媒体的地位已渐削弱。面对变化了的媒介生态环境,听众发展的、变化的需求和信息消费方式,面对个人信息终端融合的大趋势和不断提高的信息传播技术,广播人需要重新认识广播的优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