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一节,安排了这样的演示实验:用两个相同的音叉,左边音叉旁挂一个塑料小球,敲击右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第三章“声现象”中做“声音靠介质传播”的空气传播实验时,教材中用的是如图1所示的实验(32页3-2图),实验时,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在教学中我曾多次尝试,如把泡沫塑料小  相似文献   

3.
张友金 《中学理科》2006,(9):2-3,47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敲响说明音叉在发声,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推理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生活经验知道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除此之外,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水也能传播声音。  相似文献   

4.
沿海版小学自然第九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实验中,若按课本在桌面弹塑料尺来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学生会很容易将尺子与桌面碰撞的声音误解为尺子振动而产生的声音。若使用音叉,学校器材又缺乏,要到中学借用,极不方便,而且数量又不足。笔者把这个实验改为用金属制镊子(广东省小学教学仪器电教设备档案册中必购仪器之一)代替音叉。上课时人手一个,全体参与活动,效果不错。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捏紧音叉顶端。①在桌边轻轻敲击镊子,将叉口接近吊着的小绒球,看到小绒球轻轻跳动。②敲击镊子,放到耳朵边,听到它发出嗡嗡声。③敲击…  相似文献   

5.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需要做一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科学实验。教材和教参中都提出了用"音叉"这一器材来做这个实验。在教学这个实验之前,我们教研组的几名老师事先用音叉做了实验。结果是敲打音叉往水槽中插时,音叉激起的水花或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接近生活,简单易懂,直观性强,说理清晰,论证有力,但也还有些实验的实验方法还不尽完美。本文对声学部分几个演示实验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中有一个演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实验(图1)。音叉的选择应是振动频率高,叉间间距大的音叉,课本上用“泡沫塑料球”,经我反复实验,发现以“小钢球”或“乒乓球”效果为最好。 2.在演示“声音是靠空气传播”实验时,教材中的方法如图2所示,实验效果不明显。其原因是两音叉的固有频率必须完全相同,而且实验要求音叉振动能量越高,效果越明显,实  相似文献   

7.
一、固体传声 器材:一根铁管,长度以一尺以上为好:一只音叉(不带共鸣箱)。 实验:学生甲敲打音叉,把音叉下部紧靠在铁管的一头,学生乙手持铁管另一头,当乙听不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嗡嗡”声时,把铁管紧贴耳朵。这时,乙可以清楚地听到从铁管中传来的音叉振动发出的声音,用其它固体材料如木尺、塑料尺、铜条、竹条等,都可做这个实验。 优点:1.能有效地控制发出声音的大小,发声时间长,避免了学生认为敲打铁管时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的想法,使实验有充分说服力。2.一举两得,既说明了固体能传声,也说明了固体传声的本领比气体强。  相似文献   

8.
第三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如图3-1,泡沫塑料球静止悬挂着,当把一敲响的音叉与它接触时,将可发现;_________,这个现象表明: 2.当音叉在空气中振动时,空气里就有__________传播开来,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声波。  相似文献   

9.
小中见大     
片段一:《空气影响物体的运动》课开始时,教师没有按照教材的固定程序导入,而是另外设计了一种思路。他从桌子里拿出一把伞,问道:“谁愿意上来为大家作一个小实验啊芽”这个导入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一个小个子学生上去了,老师首先要他空着手从讲台的左边跑到右边,  相似文献   

10.
中师《物理》课本中演示声音的共鸣实验时,用发声的音叉作声源,放在插进盛水容器中的粗玻璃管上方,把玻璃管慢慢地从水中提出或插入,改变玻璃管中空气柱长度,当空气柱长度达到某值时,空气柱跟音叉发生共鸣,这个实验方法有以下不足之处:(1)音叉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