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国内人口流动频率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进城经商打工。2001年,我国农村外出的劳动力已经占到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8.6%。据推测,2001年中国农村有8961万人外出。农村劳务输出作为广大农民摆脱贫穷、增加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也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其它产业转移,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然而,在广大劳动力外出进城的过程中,却导致了另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福建农村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流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重点讨论了妇女外出流动与教育状况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其外出打工的诸因素中教育状况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较高的文化程度有助于增加女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机会。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劳动力绝对数量庞大、隐性失业严重,行业分布失衡、一产占比畸高,就业充足率较低。通过在农业内部行业间流动、向本地二三产业流动、向国外流动,可多渠道吸纳、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因而加速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提高就业充足率的有效途径。由于存在农村劳动力流动意愿增强等一系列有利条件,加速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充分的可行性。为此,应通过进一步调整完善政策、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等措施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外出既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又对农村土地的利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文章以重庆市为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具有外出的对象以青壮年为主,且文化程度较高,主要方式是亲属朋友、中介机构介绍和自发外出,外出从业领域相对集中等特点,外出的原因有制度障碍减少,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减少从而产生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等。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对农村土地利用产生了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影响。最后针对不利影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基本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长期由农村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进入城镇。到了90年代。这种“离土不离乡”由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方式已趋饱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跨省、跨地区流动,到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成为“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农民工)。据统计,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1.14亿人.  相似文献   

6.
只有让大部分农民从大山中走出来,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山区的落后面貌。然而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的比例要低出很多.主要原因在于贫困山区农民外出流动的收入很低而成本高昂。在农民走出大山的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民走出大山,贫困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改革。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和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它对我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分析,探讨我区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存在意义上认识不足、外出劳动力规模较小、分布不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等现状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23%,已达到1.5亿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子女留在了农村,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空巢”群体——农村留守孩子。当城里的孩子躺在父母的怀里撒娇,享受无微不至的关爱时,全国却有1.3亿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农村的少年儿童只能靠对父母的回忆去体味亲情。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实行户籍管理制度,在当时,以寻求异地就业为目的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几乎是不存在的。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情况有所改变,到1993年、1994年,开始出现民工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夫妻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年幼的孩子被留在了农村,这就是本文所研究的“留守幼儿”——特指因父母双双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中并被托给祖辈抚养的幼儿。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培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大约在8000万-1亿之间,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600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大军,数量众多的富余劳动力队伍,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困难,而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又成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和效果的瓶颈。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和智力优势,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主要就农民工培训的紧迫性,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等方面对农民工培训工作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豫东安村为个案,探讨了人口大量外流对村级治理的冲击,认为村庄人口大量流出造成了村庄治理的困境。其表现为:人口外出虽然带来了村庄经济总量的增长.但村治的汲取能力弱化;村庄优秀人才的外流造成了村庄权利组织的虚化和后备力量缺失:村民政治权利观念淡漠,村庄公共权利组织权威下降;村民生活好转但村庄治安状况堪忧。  相似文献   

12.
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客观上改善和提升了乡村生活的质量。但另一方面,青壮年的外出,使得村庄传统被迅速破坏和丢弃,村庄的生产和生活呈现衰败状态,毫无生机。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因素扮演重要作用,老年人传统地位下降;女性负担加重,家庭婚育观念发生改变;村务活动流于形式,村庄生活了无生气;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村民行为理性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了浙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发展较快。本文通过构建浙江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反映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的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非国有部门的就业比重等三个指标影响最大,反映政策因素的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和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影响较大。最后提出就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多选择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这种途径,这是基于对老乡或亲友的信任以及降低职业搜寻成本而作出的决策。深入分析发现,厂商的招聘方式、培训方式以及对农民工权益的侵害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或强化了农村劳动力选择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介绍进城就业。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即是其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外出打工成为很多农民的选择。本文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以期使这一问题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转移总量呈稳定上升趋势,非户籍异地转移成为转移主渠道;流入地以东部地区为主,且逐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常年外出比重增大,有组织外出比重逐步增大;受教育程度显著得到提升,女性参与外出转移的比重增加.展望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可能呈现的转移趋势如:总量稳定增长但增速放缓、东部地区仍是主要流入地但流入中西部人口将增多等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泉州农村劳动力现状和转移途径的调查,分析海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指出海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应借鉴泉州经验,通过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农村劳动力自己创造就业机会等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最终有助于和谐海西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必须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但目前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缺陷和不完善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滞缓 ,形成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为了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应深化现行户籍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建立统一、开放的用工制度 ,实行本地人和外地人平等用工制度 ;改革教育制度 ,赋予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力 ;切实推进包括进城农民在内的所有非农人口的社会保障建设  相似文献   

19.
实现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是由体力型向素质型转变,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深化改革,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素养,提升其工资性收入的重要途径。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对目前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智慧城市时代构建具双向互动、自主选择、海量资源特点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平台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