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南北朝时期中国史学迎来了多途发展的阶段,突出表现即为传统史学之外的杂史极为发达,佛教史学居其一。此一时期佛教在中国扎根生长,与此相生的是佛教史学的大发展。佛教史家僧俗皆有,佛教史籍大量涌现,佛教史观兼具追求宗教信仰和史家如实著述的二重性,佛教史学承前启后。南北朝时的佛教史学同样兼具宗教功能和史学功能,对于该时期的佛教史学的历史价值和历史地位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时期中国史学迎来了多途发展的阶段,突出表现即为传统史学之外的杂史极为发达,佛教史学居其一。此一时期佛教在中国扎根生长,与此相生的是佛教史学的大发展。佛教史家僧俗皆有,佛教史籍大量涌现,佛教史观兼具追求宗教信仰和史家如实著述的二重性,佛教史学承前启后。南北朝时的佛教史学同样兼具宗教功能和史学功能,对于该时期的佛教史学的历史价值和历史地位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3.
“二谛”理论是佛教学说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佛教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扩大,“二谛”理论在中国佛教史上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天台宗、禅宗这两个极具中国特色宗派的佛学思想中也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对李贽哲学思想与阳明心学关系的研究。文章分三个方面对此作出了论述 :一是从王艮的安身立本论到李贽的顺民之性论 ;二是从阳明、龙溪的无善无恶境界说到李贽的内外两忘自我适意说 ;三是从心学的伦理之诚到李贽的自然之诚。文章的目的在于既追溯其源 ,又理清其变 ,便于读者更清楚地认识李贽的思想特色及明代思想发展变化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焦竑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以博学多识而名于世的学者之一。在他广泛的学术交往中,李贽和徐光启是较为重要的两位学者。焦竑帮助李贽修订《藏书》《续藏书》等重要著作,在传播李贽的学说上,作出了贡献。焦竑与徐光启学术交往的基础,是二人在学术思想上都主张学以致用。在政治见解和政治态度上,焦竑和徐光启也有许多相通之处。从他们的学术交往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各自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情怀。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45年以来,贵州阳明学界秉承“坚守与传承”的精神,通过四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一心一意完成了一件大事,即恢复了《明儒学案》缺载的“黔中王门”,获得海内外学界的认同。此外,贵州学人不仅在全国率先出版阳明学大型刊物——《阳明学刊》,而且大力搜集、整理、出版相关阳明学文献资料和阳明学论著,并在阳明学核心概念、阳明学哲理探析、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一会一堂”“两院三中心”的局面。贵州成为中国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重镇之一。  相似文献   

7.
阳明学中的“致良知”“万物一体”等思想理论不仅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还在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得到广泛普及。随着阳明学在日本推广的不断深入,日本学者根据本土文化特征赋予了阳明学新的内涵。本文以日本阳明学开山鼻祖中江藤树的思想研究为视角,从日本阳明学的创立、中江藤树的哲学思想(良知观、圣人观、忠孝观、儒佛观)、阳明学对日本的深远影响等三个方面着重论述阳明学之于日本社会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龟兹是印度佛教东传重要的中转基地之一。龟兹佛教不仅承载了印度部派佛教的义理,还发展了印度佛教理论。龟兹佛教直接影响了中国内地佛教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在中国佛教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百年来,对龟兹佛教及其艺术的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在以"大乘佛教"为统治地位的中国佛教中,龟兹佛教因属于"小乘佛教"体系而长期被轻视,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表现为,在中国历来的佛教史中,龟兹佛教史的记述极其简略,轻描淡写或材料堆砌,内容雷同;用大乘佛教理念解读龟兹佛教及其艺术内涵,背离原来思想,导致长期以来龟兹佛教的真髓不能被真正揭示出来。改变这种状况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理论求新。首先要为龟兹佛教作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找准龟兹佛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在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贯彻"科学发展"和"继承与发展"的方针,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展望未来,龟兹佛教史研究定会迈向更高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现存继锦堂刻本《阳明先生道学钞》为李贽所辑,其自成一派的编撰体例和篇卷取次,对王阳明生平事迹的考辨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也可以窥探到李贽的思想。《道学钞》对阳明文献的校勘无疑具有较大的价值,可以在广搜众本的基础上推知阳明书信、文字的真实内容,确定其本来样貌。  相似文献   

10.
龙岗书院     
龙岗书院在贵州龙场(今属修文)。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王守仁在此任驿丞时建,位于龙岗山东洞。有讲堂、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宣窝等。招收"诸夷第子"训诲其中。王守仁亲自主讲,以"知行一"学说、《五经忆说》开导启发,门生群集。黔人始知有"心性"之学。贵州立宣慰使、水西安国享于东洞岩壁顶题有"阳明先生遗爱处"。罗芳也于洞水西安国合于东洞岩壁顾题有"阳明先生道爱处"。罗汝芳也于洞壁题"阳明别调"以志。后日渐废圮。至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年)知县素睿复建于察院山顶。五十三年知县宋铎与邑人喻彦至于原址捐修阳明相16…  相似文献   

11.
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之后,在其早期发展阶段中,曾兴起了一些佛教中心,如洛阳、长安、建康、荆襄地区、川蜀地区、敦煌、关邺地区及交广地区等。分别详尽地论述这些地方佛教兴起的时间、规模、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及其原因等内容,对于研究我国佛教史早期流布方向及各地佛教之间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无疑是大有意义的。然而从这一角度研究我国佛教史的专著及专文鲜有所见。本文专门论述隋以前的川蜀佛教之概况、特点及原因,以为引玉。一、概况佛教传人我国中原,至迟也在后汉。后汉明帝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解放后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管窥方立天先生在佛教研究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贡献。解放以来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范式,大体可分为三种:"上层建筑"范式(传统唯物史观范式)、"中国化"范式、"知识考古"范式(新社会文化史范式)。方立天先生是佛教中国化范式的重要代表人物,佛教中国化这一研究思路,与方立天先生所确立"中国佛教哲学"学科体系息息相关。至今,佛教中国化范式还是中国佛教史研究的主流研究范式,方立天先生在佛教研究中承前启后的学术贡献值得我们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3.
庐山东林寺由于慧远主持之力,在西域求法和佛经翻译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当时重要的佛经翻译中心之一。庐山经录不仅是当时佛教翻译的记录,还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文献。庐山经录开创了断代经录的先河,在我国佛教史和目录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李贽研究在国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明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李贽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思想学术界亦有重要大影响,日本、德国、瑞典、美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均有一些学者从事李贽研究。本文侧重介绍了日本、美国、新加坡以及意、法、瑞士、前苏联等国学者研究李贽的概况与实绩,进而阐述了李贽思想对各国思想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批评阳明学可分三个层次:一是直接攻击阳明及其后学:阳明不堪小誉,阳明学附会圣说,阳儒阴释,是明亡祸根;二是批评阳明对经典的诠释:阳明假借经书,对于格物等妄加诠释,歪曲了儒学正统;三是批判阳明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以及无善无恶整个体系。船山以阳明学为对立面,以易知简能、至善无恶、以行兼知构建船山学体系。三个层次是相互交裹的,尽管批评中表现出明亡之恨向阳明学的宣泄,但亦是阳明学发展的重要参照系,是船山学与阳明学健康协同发展时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就"阳明学"概念的一般性意义与特指性意义,以及这一概念提出的过程,又是怎样被东亚世界接受的,并且是如何从一个近世称谓演变为近代概念的,在"阳明学"概念被普遍接受前,还使用过什么称谓,它有什么思想史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度分析和系统考察,因此认为,作为"术语"的"阳明学"源于中国和朝鲜,而作为"概念"的"阳明学"则源自于近代日本,并且是由日本近代阳明学之父井上哲次郎首先提出后为东亚世界所普遍采用的。中国阳明学者和朝鲜阳明学者使用其他概念指称阳明学,其用意既有贬义的,又有中性的,还有隐晦的。  相似文献   

17.
德洪是宋代禅林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佛经诠释、佛教史学、佛教文学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临济四喝》是一首能反映其禅宗思想的佚诗。  相似文献   

18.
“赤子之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不论是孟子的“赤子之心”、罗汝芳的“赤子良心”、李贽与龚自珍的“童心”,皆寄托着对人、对社会教育的深意,而发展到今天则具体表述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饱含对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使命感。“赤子之心”因其原初至善的特性、丰富的时代内涵与实践价值,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原则上坚持引导与反思,在方法上关注受教育者的体悟与实践,在内容上重视历史党史与榜样文化。  相似文献   

19.
道安与儒家     
巨赞法师和净慧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界的两位高僧大德。巨赞法师说:"在我国佛教史上,除了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以外,对于我国佛教贡献最大的,恐怕要算东晋世代的道安法师了。"[1]147"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完人之一。"[1]169净慧法师说,中国佛教史上有三位里程碑式的大师,分别是道安大师、慧能大师、太虚大师。"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人。他总结了在他之前佛教在中国传播的  相似文献   

20.
泰州学派三传弟子罗汝芳主张"赤子之心",他将他的赤子之说与先圣先贤的说法相联,并将先圣先贤的观点归入到他的赤子之说中来,使赤子成为"仁"的最高境界。高度重视赤子、童子和赤子之心,带来的是对人的本真美、人格美的高扬。在重视赤子之心的基础之上,由性本善出发,罗汝芳提出了"大"、"大人"、"全"等几个有关人格美的范畴,肯定了善实现后的美是一种大美与全美。在罗汝芳心中,人是天地之中最可贵的,人之中有赤子之心的人更是贵中之贵,而具有赤子本真之美的人才是最美的人,足以成为道的担当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