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教参》对“故人重之”的翻译是:“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笔者以为这个翻译是欠妥的。首先,“故人”不应译为“旧时相识者”,“故”应译做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人”译为“人们”;其次,“重”不应译为“敬重”而应作“看重、重视”解;再次,“之”指代的是“县令”之类的官职,而  相似文献   

2.
高考《考试大纲》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为考查内容。我们结合例句,从实用出发逐个作一简明解释,并配上自测练习,以助大家系统掌握。(一)例释一、而1.连词。①表并列,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②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表承接。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译为“接着”)④表转折。译为“但是”“可是”“却”。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⑥表修饰。如:吾恂恂而起。2.代词…  相似文献   

3.
一、名词的活用名词在句子中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的成分,不作谓语。文言文中,名词如果处在谓语位置,则活用为动词。例如: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例1中的“蹄”用作一般动词,译为“踢”;例2中的“肉”是使动用法,译为“使……长肉”;例3中的“宾客”是意动用法,译为“以宾客之礼对待”。名词一般不能用来作状语。文言文中,名词如果出现在谓语前面,它要么是用作主语,要么就是活用为状语。例如:4.其一犬坐于前。(《狼》)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相似文献   

4.
在翻检新《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不妥和可议之处,兹再提出若干条辨析于下: 一、[于](128.1)解“超过,《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按“于’”解“超过”(《词海》解“过”)这是以文意代词义,不妥。此处“于”(於)不是动词而是介词,以“于”字为介词的介词结构置於形容词后,表形容词之比较,此”于”(於)字宜译为“比”。“于”字所表示的有所不同,应据之分别译为  相似文献   

5.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在此本文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4.代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5.代物,如:“虽有槁暴,…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蟗》文中“故人重之”一句,《教学参考书》里译为:“旧时相识者也很敬重他们。”此译句不确。“故人”不是一个词,不能释作“旧时相识者”。它是两个词,应解作“所以人们”;“重”不是“敬重”,而是“看重”;“之”不是“他仃”,而是“它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但也有多词一义的现象,比如表“假设”的词,常见的仅单音节词就有二十多个。现整理出来,供学习者参考。一、表一般假设,译为“假设”、“如果”的1.若《古汉语词典》:“连词。假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赤壁之战》)  相似文献   

8.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析》一文(载《语文知识》1993年第12期)的作者,对该句的语义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一、此句的“者”字,“不是传统的‘的人’、‘的事’、‘的地方’等,而是表示假设的语助词,译为‘假如有人……”’二、“句中的‘之,却  相似文献   

9.
许多论著都说“虽”后是事实译为“虽然”,“虽”后是假设则译为“即使”。但有时“虽”后的情况究竟是事实还是假设很难认定,因此就出现了此书译为“虽然”,彼书译为“即使”的混乱现象。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么一句: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相似文献   

10.
“故人”辨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蠹》有句云:“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旦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对“故人重之”句,课本没作注,人教社出版的《教参》将这句话译为“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显然,《教参》将“故人”译为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对《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的“畜”的注释为:“畜养,音xu。”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这句话译为:“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就可以吃肉食了。”而高教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却把这句话译为:“对鸡猪狗等家畜,不要在它繁殖  相似文献   

12.
《赤壁之战》中“卿能办之者诚决”一句,现行各种译本对它的翻译不甚一样。《教学参考书》译为“你能够对付他(曹操)(的话),就一定(同他)决一胜负。”《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译为“你能对付得了曹操的话,就请决战。”《高中古诗文对译》译为“(凡是)您能对付曹操时,(您就)确实(和他)决一胜负。”这些翻译不尽相同,但对“能”的翻译却是一致的,都把“能”看作能愿动词,理解为“能够”,这是不妥贴的。  相似文献   

13.
一、作介词1.介引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方式、标准等,可译为“凭”“按照”“根据”等。如: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2.介引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用”等。如: ③具告以事。(《鸿门宴》) ④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柳毅传》) 3.介引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等,可译为“在”“到”等。如:  相似文献   

14.
《勾践灭吴》中有多个使用“而”字的句子,选其意义不同者如下:(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2)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3)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4)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以上“而”字,(1)译为“并且”;(2)译为“如果”;(3)译为“却”;(4)是用在状语与动词之间,不译。由(1)(2)(3)可以看出,同是连词,由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意思上的相同或相反,即所谓“顺接”与“逆接”的不同,“而”的意义也不同。“而”在古汉语中作为连词广为运用,用以连接形容词、…  相似文献   

15.
一、“以啮人,无御之者”其中“以”字,有的当作介词,有的看成承接连词,而一般视为假设连词,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1980年)主张“解作假设连词‘若’”的同时又附带提到:“‘以’通‘已’,解作‘已啮人’也通。”于此,廖先生失之眉睫:贯通上下文来研究,此“以”字只应解作表已然之“已”。  相似文献   

16.
童区寄者,柳州荛牧儿也。《文言语法》:表示提示和停顿的语气词“者”字,其中一种用法是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之后,这种句子一般是不用“是”义诸动词的,此句即例。《古汉语虚词》:“者”字作为语气词,表提示。其中一种用于判断句,主语用“者”提示,谓语用“也”终结,而不用系词。这句可译为“一个名寄的儿童是郴州砍柴草和牧牛羊的小孩”。《古汉语虚词》:“也”有时用“……者,……也”的格式。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墟所卖之。《文言语法》:“布”在此句中是名词作副词用。有些名词和名词语用如副词的,或者表示操作的工具和方法,这类用法可以加“以”字来解释它。这句的“布囊其口”可译为“以布囊罩其口”。(评笺)“布”是名词,在此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谓语“囊”的工具。“囊”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罩”的意思,“蒙”的意思,“掩”的意思皆可。寄伪儿啼,……力上下,得绝,《文言语法》:“力”是名词,在此作副词用。“力上下”可译为“用力地一上一下”。《文言词语汇释》:“力”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上下”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荡倚冲冒。《黔之驴》 课本注: “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似乎言未尽意。荡,放纵;倚,靠近,冲、冒在这里同义,即触犯。“荡倚冲冒”可译为:(老虎)放纵地靠近驴触犯它。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后狼”、“前狼”,课本未加注释,有的资料译为“后边的狼”、“前边的狼”,不妥。“后狼”应是“后得到骨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里袁枚的《祭妹文》中有“齿危发秃”语。对“齿危”的理解,我见到的有这样几种:《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江夏等编)中译为:“牙齿松了”、《文言文释译》(鸡西市教育学院编)中译为“牙齿松动”。《新编高中古文注译评析》(三秦出版社,主编侯良瑷)中译为“牙齿已松动”。《高六册语文参考》(人教社语文二室编,1988年第2版)中译为“牙齿动摇”。对于这些理解,我认为都不免有望文生义之嫌。质疑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五》一文有“今之县令,一旦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一段,其中“故人重之”一句在《教学参考》中译为:“旧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笔者以为,将“故人重之”一句,断为“故,人重之”,理解起来会更直接更明白。“故”表结果,译为“所以”;“重”理解为“重视”“看重”;“之”指代“县令之职”。这句话便解释为:所以,人们都很  相似文献   

20.
《春秋》三传有13例“所……者”结构用于假设,其中12例出现在誓词假设句当中,只有一例用于一般假设句。这种“所……者”结构不可看作“所”字结构,而应看作“者”字结构。1、从“所……者”内部的结合关系看,可看成“者”字结构。(1)所不以为中军司马者,有如先君。《左·定·六年》(2)所乐乎为君者,欲立之则立之。《左·哀·六年》以上几例“所……者”指代的都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都可用“所……者”内部动词表示的动作的主动者“……的人”按下“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