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我国目前国民教育系列的高等教育学历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从学历系列上讲,主要包括专科、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六个方面。高等教育学历文凭主要有三种,即: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结业)证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  相似文献   

2.
对逐步升温的考研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逐步升温的考研热的探讨唐立山,石连志,王丽娟一、考研热再现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考学求知成为当代青年的主流,知识和学历的身价在急剧增长。可是前几年一度盛行的经商、下海潮冲击校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来源的数量和质量。近几年,考研热又开始逐渐...  相似文献   

3.
顺风与逆风     
《中国高校招生》2010,(1):23-23
我国目前国民教育系列的高等教育学历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从学历系列上讲.主要包括专科、本科、第二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六个方面。高等教育学历文凭主要有三种,即: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结业)证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结业)证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结业)证书。  相似文献   

4.
报考研究生的热潮正逐渐弥漫整个大学校园,“考研热”的形成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反映着我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经济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考研热”源于国家政策导向、市场竞争。提高学历,有利于个人提升竞争力,也有利于国家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品质。热的背后也隐含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增长速度过快,冷热不均,创新机制偏弱,功利意识过重等。教育管理部门应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充分发掘原始创新能力,突出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结合,努力构建开放式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考研人数连续大幅增长,"考研热"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从社会心理角度出发,逃避、从众、补偿和学历光环效应的心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探析这些心理带来的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熊博文  薛操 《教书育人》2012,(27):12-13
一武汉地区考研培训市场的现状(一)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催生"考研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学历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同时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大量扩招致使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考研,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增加就业的砝码,出现了"考研热"。  相似文献   

7.
"考研热"降温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研热"降温确已发生,为何青年学子报考硕士研究生的热情会急剧减退?笔者试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解释一是社会阶层流动途径的不断拓展;二是大众经济理性权衡的客观选择;三是研究生教育变革的群体"失范"."考研热"降温对高等教育体系来说是正常现象,对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利大于弊.研究生教育在量上的稳定,正是大学提升教育质量、重建核心文化、加强学术号召力的契机,亦是大学无法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谈"考研热"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的大学生“考研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可否认,这种趋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研究生人才的选拔,对本科生的学习也是一种促进。然而,其对高等教育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阐述了读研成才模式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对“考研热”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已跨过"温饱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平均每年1.39%的速度提升,普通本专科招生保持平均每年44万人的增长规模,研究生招生按平均每年3.95万人的速度递增;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已达到"合格水平",优质高等学校数所占比例上升到11.8%,高水平大学覆盖全国范围内所有省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公平迈向"中满意度",专科生就业率逐渐超过研究生,"211工程"院校与非"211工程"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正在拉平。我国26.9%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不能与发达国家媲美,每10万人口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仅为8.93%,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只覆盖4.65%的考生,学历、户籍、性别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拦路虎"。需要通过落实经费投入、发展区域经济、推进"平权运动"、重视立法建设提高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水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综舍作用,促使我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形成“考研热”。运用教育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以期探求“考研热”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综舍作用,促使我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形成“考研热”。运用教育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以期探求“考研热”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大背景下.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报考研究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出现了"考研热"."考研热"对在校师范生的学习是一种促进,但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社会、学校和学生都应该采取积极对策,消除"考研热"给师范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杨智  阎高程 《文教资料》2008,(17):201-203
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扩招的深入,我国出现个人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热潮.在考研热与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矛盾下,本文通过对个人投资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以利于投资个体理性投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式的严峻,人们逐渐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考研热"持续升温。文章通过对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总成本和与本科生教育个人现值差额的分析,测算出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内部收益率,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投资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否可行,并为有意向的投资者提供经济学意义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的进程,中考与高考作为高等教育的前置分流机制与社会的人才筛选机制的功能逐渐减弱,大学本科毕业生开始竞相通过考取研究生学位以获得竞争优势。依据考研的规模和热度,将过去二十余年划分为“考研冷”“稳增长”“两连降”和“考研热”四个阶段,并运用教育分流机制的视角系统地考察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性质与功能的变迁。研究发现,“考研热”现象本质是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考及其前置分流机制功能弱化的一种递延效应,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从选拔顶尖学术人才向选拔高层次就业人才转移,同时承担着高考后置、社会前置分流的功能,呈现出部分“类高考”的特征。这既是系统的教育分流机制与个体的教育选择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不断与产业就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相适应的表现。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应当规范并重塑中考、高考、考研等重要分流机制的功能分工,将其放置在教育分流机制的整体性变迁之中。  相似文献   

16.
成人高等教育应届毕业生考研状况调查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媛媛  白婕 《成人教育》2007,(12):73-74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庞大的考研队伍中不乏低学历人员,而目前我国各个高等院校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报考研究生限制颇多。在此通过对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考研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结合制约其考研的心理情感障碍和体制障碍,针对其薄弱环节,提出现阶段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考研录取率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2004,考研“热潮”下的“寒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研热一年比一年高涨.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2000年比上一年增长27%,2001年增长35%,2002年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20万人,2003年达到27万人.有统计数字表明,1980年至1998年,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增长了两倍,研究生则增长了8倍.预计明年报考人数将首次超过100万人.如今,2004届毕业生早就已经开始"为考研消得人憔悴"了,但是待某日蓦然回首,理想中的明天是否已守候在灯火阑珊处呢?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曾经宣称: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的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发明都要大得多,教育公平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而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层次的最高领域,包含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近些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获得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考研热背景下,研究生教育选拔方式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005年,陈丹青出走清华风波尚未淡出公众视  相似文献   

19.
2011年第一大考——2011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结束。考研热持续升温,2011年考研报名人数达151.2万.比去年的140万增长了11.2万人,创历史新高。据分析,毕业生报考研究生,主要原因之一是就业形势严峻,通过考研延后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20.
持续升温的“考研热”7年来首次呈现“降温”迹象。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20万,比去年减少8.2万,自200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而据教育部17日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44.9万人(其中硕士39万人),比2007年增长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