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1984年10月,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李大钊学术讨论会汇集了学界许多知名学者,开启了李大钊研究新的征程。从此,李大钊文献整理有了新进展,研究论文、专著大批涌现,推动了国际学术交流,对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成立起了促进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李新、彭明、张静如诸先辈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张静如先生是中国李大钊研究的开创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张先生在一生的学术生涯中,一以贯之地坚持李大钊研究,在李大钊研究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李大钊生平活动与思想体系、李大钊研究史、李大钊研究的新领域开辟、李大钊研究国际化以及培养李大钊研究后备队伍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张先生从事李大钊研究有着丰富的学术思想,张先生李大钊研究的丰富学术思想包括:知世论人、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研究理念;学科交融、视域宽广的研究视角;加强基础、还原本真的学术追求;总结得失、不断开拓的治学风格。张静如先生对中国李大钊研究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开拓与创新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李大钊一生中,曾与研究系发生密切关系,他留学日本有赖于研究系的资助,但思想迅速发展中的李大钊已与研究系的政治理念产生根本分歧。《别泪》一文既是他对研究系的诚恳忠告,也是其坚定政治理念的宣言。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李大钊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同时,由于李大钊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制约,在李大钊身上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某些过渡的痕迹,存在着若干与他向共产主义者迈进这个主旋律不太和谐的杂音。对于这些不足我们当然要给予实是求是地评析。但是,有少数研究者在评价李大钊时,却把一些不存在的错误加在李大钊身上,这当然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对于李大钊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出版了一本《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的专著。作者对李大钊的思想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细致分析,其中的一些观点对我们研究李大钊思想无疑是很有启发的。但是,书中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为何没出席党的"一大",学术界有因事、因伤、安全考虑、对大会的意义认识不足等说法。这些说法都不是李大钊没出席"一大"的真正原因。李大钊缺席"一大"的真正原因有二:一是李大钊及北京小组的成员把"一大"看作一次正常的组织活动,召开选举参加"一大"代表的会议,李大钊既没参加也不在被选之列。二是在李大钊心目中,陈独秀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最佳人选,这是他没出席"一大"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的著名时政报刊,身为创始人和主要撰稿者,李大钊在这一刊物上发表了诸多文章,其中就包括了他对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对作为李大钊思想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思想而言,其经历了一个探索、扬弃和修正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从《每周评论》的相关内容中可管窥李大钊在这一过程的初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面简称《古汉语》)[1]被学术界广为推崇.该书自1962年出版,到2003年6月第36次印刷,总印数已经超过160万册.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富金壁先生说:"此亦情理中事,它的主编和编写者都是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界的元老、领军人物,一流的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华文文学研究界,古远清先生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的《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以及最近在台北出版的《台湾当代新诗史》,曾在台湾学术界掀起层层波澜,宝岛诗界均把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古继堂并称为“南北双古”。  相似文献   

9.
论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包括四个阶段:接触,影响,接受,确立。1912年前后,李大钊通过《〈支那分割之命运〉驳议》这篇文章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思想,开始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历程;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使李大钊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用社会主义的立场去考虑社会问题,解释社会问题,有了接受的倾向;1918年,他系统地接触了俄国革命的资料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强调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并在文化讨论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开始,在这篇文章中,他不只是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还在社会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920年《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是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分析中国问题的文章,标志着李大钊已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日记》有许多关于李大钊的记录。在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牺牲之前,周作人在日记中一共记录了45条与李大钊有关的内容,其中,1919年22条,1920年18条,1921年3条,1922年2条。1923-1927年无相关记录,李大钊牺牲后,《周作人日记》中再次出现关于李大钊的记录。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李大钊与周作人的交往时间只维持了短短的4年,交往频次呈递减趋势,而且后两年交往次数更是断崖式下跌,以至最终断了往来。"五四"前后周作人与李大钊这段人生轨迹的短暂交集,可以用北大同事、新文化运动健将、新村运动的同志三个方面来概括。  相似文献   

11.
王世儒 《唐山学院学报》2018,31(1):36-38,57
云南旅京学会在1924年5月20日印行的《云南旅京学会会刊》中刊文称,该会曾于同年4月20日举行了"图书馆开幕典礼"仪式,特别邀请了知名图书馆专家李大钊到会讲演,并在《云南旅京学会会刊》刊出了讲演全文。李大钊的这一重要活动及讲演词,在此之前尚未见有报道与介绍,应是近年来李大钊研究中的又一新发现。这一新发现,不惟可为已出版的《李大钊年谱》增添一条新的记事条目、为已出版的《李大钊全集》增补一篇新的文稿,而且还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认识李大钊与发起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以及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爱国进步学生们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转折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的重要标志。有关论著对它的研究和提及很多,《李大钊全集》的编注者对其注解也较多。进一步研究起来,该文中需要探究的问题仍有不少。总起来看,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以日本社会主义学者河上肇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要蓝本,其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与一条“金线”的核心论断也出于河上肇此文;写作和定稿时间,应为1919年7月底到8月上旬,而不可能在1919年5月之前。  相似文献   

13.
王艳 《唐山学院学报》2020,32(4):1-7,21
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被认为是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将"互助"与阶级斗争并举,坚持了"物心两面"的社会改造观。然而,长期以来,李大钊的互助思想被认为是"互助论"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残余,是李大钊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沉重负担。实际上,在接受"进化论"的基础上,李大钊形成了个人独特的互助思想。在由急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他的互助思想非但没有成为负担,反而推动了这一转变。其早期的互助思想为他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他接受阶级斗争学说后,其互助思想也未与之相冲突,而是在经过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改造后,逐渐失去原有的"互助进化"色彩,成为社会主义精神层面的改造工具。  相似文献   

14.
刘贵福 《唐山学院学报》2021,33(5):24-28,67
建党初期,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既有联合又有斗争。在一些早期的党史文献中,关于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的斗争,有"动摇"和"踌躇"的批评。但将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的联合与斗争置于李大钊的思想体系中看,就会发现"动摇"和"踌躇"的批评并不准确。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的联合与斗争是在其调和思想下开展的,其所写的《自由与秩序》一文,讨论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关系正是其调和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是革命家,更是名重当世的学者和理论家。纵观李大钊一生,他的学术研究具有很深造诣,对社会各个领域问题的论说,视野宽阔,思想深刻。文章从以唯物史观引领中国现代学术思想体系的建立、古今中外为我所用的坚定的文化自信、最早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和共产党领导、倡导物心两面改造促使社会和谐发展、用实践和研究成果促进相关学术领域发展五个方面对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进行概括和总结,从宏观的角度叙说李大钊对中国现代学术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青春哲学是李大钊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时代精神的思考与探索。通过对道家宇宙观、齐物观、人生观的吸收、批判与创造性转化,李大钊完成了对"青春"的体系化阐释,构建了其独具特色的青春哲学。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具有多元化特征,广采博纳中西文化资源,故而在借鉴道家思想的同时能够做到扬弃与超越,他运用道家学说论证了进化论的合理性与普遍性,倡导进步的世界观和上升的历史观;他推崇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补正了道家无为思想的不足;他摒弃了道家追求去累除忧、避世逍遥的消极态度,将青春哲学落实于青春中华之创造的具体实践中。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第一人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地位非常重要,但承载李大钊精神的遗文整理工作仍未结束。本文对李大钊遗文整理和笔名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整理李大钊遗文,理解先烈救国救民之路。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是艺术,还是科学?在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家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李大钊很早就开始关注与思考这一史学理论中最基本而且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近代中国,李大钊是对于历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论述较早,也较为成熟的史学家。李大钊关于历史学特有性质的论述,是他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否认历史学不具有科学性的一些人,往往是从否认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立论的。李大钊关于历史学性质的论述也是对这一不正确的认识的积极回应。李大钊坚定地指出:"史学之当为一种科学,在今日已无疑义。"李大钊在坚持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是科学的同时,也承认在具体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存在艺术性的工作。历史学研究含有艺术性的工作和历史学是艺术是两回事。历史研究中所体现的这种艺术性是工作层面的事情,并不等同于学科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