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从政府到高校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宏观战略上,美国国家领导人对高等教育国际化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上升为美国国家战略,并与经济振兴和社会稳定紧密相连;外部策略上,美国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策略为国际交流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美国将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从内部微观角度,以美国州立大学为研究对象,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外语学习和师资管理方面探析美国高等教育本土国际化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理解,为了能够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文章主要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以及构成要素对以往的文献进行对比归类。在此基础之上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包含"过程论""氛围论""系统论"三个角度;经济动因、技术动因与国际政策动因共同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使高等教育在关系、影响或范围上成为国际性的活动或过程。一些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定义由于采用了规定性、描述性和纲领性的定义陈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概念的混用现象:引发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过程说"、"趋势说"和"结果说"的争论;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同于"高等教育全球化";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同于"国际(高等)教育";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同于"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同于"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厘清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内涵及其混用现象能够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国家,1994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达46441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基本上与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同步发展。自80年代中后期始,高等教育被视为澳大利亚的出口产业,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本文拟从该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探寻其主要特点、经验,为方兴未艾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提供借鉴或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及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与生俱来的秉性,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凸现了此种特性。从学术、宗教、科学、政治、经济等维度都能探寻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高等教育国际化不能完全遵从西方的模式,而要形成具有"民族性"的发展模式。在全球政治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今天,民族国家决不能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引退。  相似文献   

6.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基于SWOT分析,系统梳理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要实现国际化,必须转变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观念,"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依托"一带一路",挖掘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国际化办学环境,内部提升与外部宣传相结合;运用公共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培养急需人才;积极推进高校联盟建设,打造"一带一路"国家智库;促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人力资本投资是西部地区参与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区域经济国际化、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诉求。在这些的拉力作用下,政府提供向导、高校加强管理、企业提供支持和个人明确目标形成"四位一体"的推力,构成"推力+拉力"模型。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性别结构由"男多于女"向"女多于男"转变是国际化的普遍现象。探究国际高等教育性别结构转变的脉络、条件和转变后的趋势,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高等教育性别结构转变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趋势,且可从性别结构变化之维,丰富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关系内涵。文章基于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分析发现:高等教育性别结构转变的时空秩序不一;"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上,同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且女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男性"是国际高等教育性别结构转变的普遍条件;高等教育性别结构转变后,女大学生比例高于男生的态势通常不可逆,基本维持在50%~69.5%的区间内。中国高等教育性别结构顺应国际高等教育性别结构转变的潮流和规律,至少在未来中长时期内,中国女大学生比例恒高于男生,日益增多的高学历女性及其带来的"性别红利"将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可以从结果、对人的能力培养方向、氛围、活动以及过程五个方面来界定,其中过程角度可以全面界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分为办学理念的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国际化、人员交流的国际化、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及办学模式的国际化五个方面。而高等教育国际化中需要理清几个问题:一是"引进"与"输出"问题;二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全球化问题;三是国际化与民族化问题。为此要从提高对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引进优秀境外师资以及加强国际化的质量控制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国际化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趋势。中亚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受欧美国家影响较大,随着其科研实力的增强和经济发展的诉求,近年来中亚国家开始主动开拓国际教育市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规划将中亚国家的目光逐渐吸引至中国,与中国协同发展教育服务贸易,为经济带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得了非凡进展。从学生流动上看,德国属于"流入型"高等教育国家,同时注重国内学生到外国学习访问;从学者流动上看,德国吸引了大批外国学者,尽管德国学者也去发展中大国短期交流,但在谋求长期职位方面,他们主要在欧美发达国家。从项目建设上看,德国的主要合作伙伴仍然是欧美发达国家,但与亚洲国家,尤其与中国的合作正不断加强。在推进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德国积极应对"难民危机""新冠病毒"等国际挑战,展现出坚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决心;追求平等而富有质量的国际合作,将定期评估国际合作关系;重视非政府组织功能,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撑。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展与动向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开展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2.
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和"深化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甘肃省政府和各高校纷纷迈出步伐迎击而上,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程度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证调研的方法,总结甘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查找存在问题,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处理好的一对关系、两个维度。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独特性和民族性,它是国际化赖以存在的基础;国际化则意味着全球范围的理解、交流和资源共享。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程度往往反映一个国家学术昌明的程度,而学术昌明的国家往往是强盛的。  相似文献   

14.
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国际化的内涵与灵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浪潮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师资力量、学生流动、学术交流、课程体系、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也存在着"虚假繁荣"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损伤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外交的价值标准,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国家间高等教育资源的交换过程。发达国家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大受益者,新兴工业化国家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转型国家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做出了巨大贡献。高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使国际间高等教育资源不再依附于人员流动,形成高等教育国际化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国际化框架的内容在过去30多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分析不同时期被广泛引用的七则高等教育国际化含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纵向探索国际化不同时期的特点,最终得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演变发展的四个阶段。这一研究有助于推动对某一具体环境或者国家国际化程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以及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再次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通过研究、洞悉这一变革的背景、趋势,分析本国、本地区高等教育现状,推演及迎接未来海南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挑战,为正确制定海南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适应经济全球化及"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提出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学在起源和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机构,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国家政府开始主导高等教育国际化,自发的国际化活动逐渐进入国家政策议程。20世纪国际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竞争,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跌宕起伏。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中频现冲突,突出表现在新民族主义下的阻力,教育主权让渡方面的争议以及国家与机构政策之间的偏差。这些冲突的背后是国际化政策主体的现实需要以及高等教育对知识、真理的追求和国际性、跨文化的本质属性之间的张力。中国要有策略、高质量地制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和政策,真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终主导和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  相似文献   

19.
拉美高等教育国际化始于1990年代,目的是应对规模扩张引发的基础设施不足、师资质量较差和专职教师比例较低等问题。目前,拉美留学生有所增加,远程教育逐步拓展,国际合作课程数量日渐上升。但是,拉美各国普遍缺乏教育国际化的国家政策,与外国高校签订的合作协议多半只是纸上谈兵.这主要是因为各国政府和高校忙于应付国内的各种教育问题,高等教育国际化还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全球各个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举措。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在高等教育发达的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国际化是其重要特点,其培养目标和国际化进程中的举措有:国际化的培养理念、良好的国际学生和教师学者待遇、专门的服务机构、广泛的国际合作办学与研究等,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在因地制宜、本土化和人才的输出与引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