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思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帮助学生爱上语文,使他们愿学语文,乐学语文,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最有效的途径。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帮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呢?  相似文献   

2.
反思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帮助学生爱上语文,使他们愿学语文,乐学语文,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最有效的途径。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帮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呢?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百科之母”,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使学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语文”真正成为“百科之母”。在实践中,我认为可通过如下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超女”模式进校园海选“语文之星”“一场‘超女’模式的校园‘语文之星’决赛举行啦!”这是发生在山东济南育英中学的一幕。据了解,该校的这场活动旨在应对中学生学习语文发憷的全新比赛,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同时也击中了现行语文教育的一些“软肋”。此次的“语文之星”一开始便采用了“超女”海选、年级晋级,最后进行决赛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季科平老师倡导并践行的“童真语文”,在我看来,就是给学生学习语文“减负”的一剂良方。检验“童真语文”教学效果的标尺之一就是学生学习语文能保持“童真”的状态。“负重”学习语文,学生的“童真”一定会提早泯灭。给学生学习语文“减负”,持续陪伴学生的“童真”,是“童真语文”的梦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6.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面对课程改革后语文教学的“热闹”景象,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需要恢复“原生态”,需要还语文教学之本来面目,遵循语文教学之基本规律,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使语文课堂散发浓厚的语文情趣和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7.
语文共生教学,是黄厚江老师依据自己的本色语文教学主张,立足母语教学基本规律和根本特点、运用共生理论协调语文教学种种关系和矛盾、实施语文课程的教学,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共生教学的基本特征:1.共生共长。“生”即“生成”,即体验,即感受,即发现,即创造。有教师之“生”和学生之“生”,教师之“生”是基础,学生之“生”是目的。“长”,即成长,即提高,既发展,即丰富,即实现。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很难展现语文之美。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则可以让学生“领悟语言之美”、“体会画面之美”、“渲染意境之美”,大大提高语文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怎样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使学生喜爱语文进而学好语文?采用“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术”,灌输给学生大量的现成知识?非也。俗话云:“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又曰:“授之鱼不若授以渔,赠之金不若点其术。”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有必要引导学生独立钻研语文教材,积极探索学习语文的方法,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进而培养其自学语文的习惯,促进语文教学的大面积丰收。如何引导培养?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一、读目录。针对许多学生读语文不读目录的实际,我向学生强调读目录的重要性:许多行家认为目录是整册课文的基本框架和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形象之美”的实施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受到陶冶,拨动心灵琴弦,敞开心灵之窗与文本对话。让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的成长与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如何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物外之趣”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所在。本文试图从“读中感悟,写中提高”两个方面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勤读多练,写出“物外之趣”。  相似文献   

12.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语文学习亦是如此。一旦学生“好之”、“乐之”,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谈面改作文     
辛辛苦苦批改作文而“徒劳无功”或“劳而少功”,这是语文老师长期以来共感苦恼的问题,不少关心语文教学的同志曾多次提出“面改是个好方法”,给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语文老师给学生面改作文犹如钢琴教师之给学生调教指法、体育教练之给运动员纠正动作一样,是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理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远未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仍然只重“传道、授业、解惑”,传“圣化”之道,授知识之业,解考试之惑。学生的任务只在于接受所传之道和所授之业。教师和学生之间成为“授”与“受”的单通道关系;教科书成了课堂的“圣经”,知识成了教与学的目的。“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语文教学沦为“心中无人”的教学。这样,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潜力的激发和促进“人”的发展了。于漪老师说:“教语文,千万不能见文不见人,千万不能‘文’是实的,‘人’是空的,只重视知识…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语文教学要讲究“分寸”问题,教师导之得法,学生学之有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就能挖掘学生智力潜能,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如何讲究语文教学“分寸”问题呢?  相似文献   

16.
语文,精神之家园也。“人有人样子,文有文样子”,学生,诗性文质,乃为书生也。书生之学以美身.以此精神学语文!“精神滋养”是语言学习的宽度,“书生意气”是语文学习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张敏 《考试周刊》2011,(85):58-59
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最应具备但往往缺失的,究其原因,是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落脚点来使教师贯彻,使学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为“语文味”的贯彻和落实指明了方向,教师应在变换中寻语言之“味”,在共鸣中赏审美之“味”,在思考中导思维之“味”,在拓展中探文化之“味”。教师还应悉心锤语、用心研文,力图讲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已逐渐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和普遍追求,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正逐步消失。众所周知,我们只有确保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参与到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引导他们去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体悟到作者的情感和文本意蕴之美,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才能使“语文味”向语言深处漫溢。  相似文献   

20.
【写在前面】司空图在《诗品》中曾道:“生气远出,妙造自然。”苏轼也曾说过:“无穷出清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渐渐掸去浮尘,揩去胭脂,直指语文之本色。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呼唤本色语文》一文中指出: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杨先生主张并提出: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