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齐晋(?)之战》篇,有“吾子忍之”句。注云:“吾子,尊称,比子更亲热些。”查《辞源》于“吾子”条下注(二)“相亲爱之词”。并引两条书证:①《管子·中匡》:“吾子犹如是乎?”②《孟子·告子下》:“吾子过矣!”另查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在《公孙丑上》“或问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句下注云:“吾子,亲密的对称敬辞”。古籍中称“子”,一般表敬称。如,“苟子之不欲。”(《论语·颜渊》),“非子  相似文献   

2.
【活动主题解读】认知性综合学习,是指以内容模块中的知识组合为方式的综合学习,目的在于通过模块内的重要知识的多种方式组合,伴随激励机制和欢乐氛围的认知竞比,在愉悦之中更多更快更有效地提高认知量质,以开阔视野,丰富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活动资源开掘】1.文本资源。(1)课标实验教材七至九年级各册选录自《论语》《、孟子》中的篇章。(2)选录《论语》《、孟子》中语言精警、内容适合初中生体悟的篇章(如《论语·雍也》《、论语·学而》、《孟子·告子》《、孟子·公孙丑》等)印发给学生。(3)推荐钱穆的《论语新解》和高中语文第五册…  相似文献   

3.
先秦1 填空题1)先秦时代,儒家文化的两位大师是春秋晚期的和战国中期的,他们的许多言论被后人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4 )孟子提出了“”说和“”说,这确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5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所以忘蹄;言者所以,而忘言。”6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  相似文献   

4.
在古汉语中,有的字是由其它两个字合成的,并兼有这两个字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或者干脆说,这一个字等于合成它的两个字。例如:赵王田猎耳(而已),非为寇也。《史记·魏公子列传》颜渊季路侍。子曰:“盍(何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不可)信。”《后汉书·吕布传》投诸(之於)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之平)?《孟子·粱惠王下》  相似文献   

5.
直接释义,就是不经过分析字形或语音,直接解释词义,又称义训。这是一种古老、易行,常见的训诂方法。和音训一样,在先秦古籍的正文中就有不少这种释词的例子。例如:坎,陷也。艮,止也。《周易·说卦》和,曾也;勤,劳也。《周书·谥法》嘉耦日妃,怨耦日仇《左传·桓公二年》凡师……大崩日败绩《左传·庄公十一年》凡师有鼓钟目伐,无目侵,轻日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论语·尧曰》基,始也,……宥,宽也,……靖,和也。(《国语·周语下》)老而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书》曰;“洚水警予”。洚水者,洪水也。(《孟子·滕文公上》)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孟子·告子下》)征者,上伐下也。《孟子·尽心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  相似文献   

6.
语言现象,话总是顺说的,“倒装”、“宾语提前”的说法很怪。古语与今语,词序或有不同。如古语里代词作否定式动词的受语(宾语),必居动词前。今语不然。不已知。(《论语·学而》) 不知道自己。  相似文献   

7.
“者”字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助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例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者”字除了表示指代之外,还有一种用法是表示语气。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史记·陈涉世家)(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类判断句中的“者”字,是表示“提顿”语气…  相似文献   

8.
<正>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48岁时,因替李陵辩护而以“诬罔主上”的罪名被判了宫刑。正象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说:“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蒙受宫刑确实是一种奇耻大辱。孔夫子特别教人要“有耻”(《论语·子路》)要“远耻辱”(《论语·学而》)。孟子也说:“耻之于人大矣。”(《孟子·尽心》)可见知耻在儒家传统中是一种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读儒两题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亚圣”,正如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所尊奉的正是关于“仁”的学说.在孔子那里,“仁”是一个伦理道德的范畴,其涵义可从三个层次加以认识.一是“爱人”.据《论语·颜渊》一章记载,樊迟问仁,孔子所回答的就是这么两个字.“爱人”意味着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两个方面的意思归结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子畏于匡”的匡,地在何处,说法不一,一主宋地说,一主卫地说,长期以来,聚讼纷芸,上下持续两千年之久,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陈己见,敬希学人诸同志指正。有关“子畏于匡”的记载,《论语》中凡两见: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第九》“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告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相似文献   

11.
背诵,是祖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它在古代起过恢复、继承文化和巩固学生知识的作用;在今天对于学生如何牢固地掌握语文工具,也还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一)我国古代历来重视背诵远溯先秦,当时印刷术未发明,书皆竹简,携带不便.春秋战国时代,学术鼎盛,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要想引经据典,战胜论敌,如不通过背诵,学富五车,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因此,当时各派教师,都非常重视背诵,以培养论战人才.《礼记·文王世子》说:“春诵夏(纟泫)”.《礼记·内则》说:“学乐,诵诗,舞勺”.《庄子·大宗师》说:“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诗·大雅》说:“诵言如醉”.《论语·子路》说:“子曰:诵诗三百”.“诵”就是读书时的“朗诵”和“背诵”.所有这些,都说明当时是非常重视背诵的.由于当时重视背诵,所以出现过许多惊人的事例.伏生传经,全凭口授(《汉书·伏生传》)即是其中的一个.假如伏生先不将经书的内容背诵精熟,怎么可能单凭口授传给学生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中三个词 :(一 )《左传·庄公十年》之“轼”当为动词 ;(二 )《庄子·逍遥游》之“三餐”当为“吃三口饭” ;(三 )《孟子·告子下》之“人恒过”当为“人必然犯错误”。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P280说:“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放在动词前面。”此说过于绝对,不符合古汉语实际。其实,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否定句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后面的例子。 1、胡逝我梁,不入唁我?(诗·小雅·何人斯) 2、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论语·泰伯) 3、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论语·八佾) 4、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相似文献   

14.
《书博鸡者事》一文中的“臧氏之子”一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译为“这臧家的孩子”,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臧氏之子”一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臧氏”指鲁平公的小臣臧仓,他曾以孟子行为不合乎礼义非为贤者为由,阻止鲁平公去见孟子。孟子对臧仓这种作法大不以为然,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其对臧仓的轻视和不齿之情溢于言表。“臧氏之子”。指的就是臧仓这个  相似文献   

15.
春秋人的觉醒与春秋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春秋是一个充满战乱、动荡和裂变的时代。孔子曾痛心疾首于“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孟子曾尖锐指出“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章句下》),董仲舒、司马迁则最早从《春秋》中敏感地注意到“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这个血腥的事实(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灭国上、盟会要》、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然而这又是一个人性开始觉醒的时代,“历史学家多主张,自春秋时代开始为古代史上的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思潮抬头的时代”。(张光直《中国青铜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竺_且些仁一~堕一卫一__{一些一竺一{名句摘一录匕孔丘!春秋《论语》六贝lJ{‘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孟柯{战国}《孟子》二章《孟子·告子上》《孟子·梁惠王下》孙武春秋谋攻列子!战国愚公移山两小儿耕日《孙子兵法》《列子》(列御寇)姓名1时代’篇目!出处)名句摘色一上一州战国…‘学…‘荀子’念瞥羔笋:“孽司赛卿爪火井一{面万丽矛公、.{《墨子,‘}兰勇矍王…一二’!…一…一司一马迁…西又信陵君窃符救赵《史记》……—…一…陈涉嵘!.…一{一陈寿1西晋{隆中对…《三国志》…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相似文献   

17.
三变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远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的话,严厉不苟。’”“三变”即三种变化。子夏的话是赞扬君子  相似文献   

18.
<正> 先看下列例句: (1)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左传· 僖公艹八》)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3)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晏子  相似文献   

19.
《论语·阳货》记载;“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可以说是孔子对诗歌特性的简明概括.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诗》理解为广义的艺  相似文献   

20.
孟子在儒家圣贤系列中是一个个性十分突出的人物,他处身干“杀人盈野”、“率兽食人”的战国时代,却能坚持以仁政劝导人君,其“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人格和“舍我其谁”的强烈自信鼓舞了成千上万的炎黄子孙,让知识分子竖起了脊梁。但是,如此自信的孟子竟然也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孟子·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