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张之洞是近代教育改革中最突出人物之一,他在建立新式学堂的同时,也对传统书院教育进行了改革.通过考察张之洞创办的经心、尊经、令德堂、广雅、两湖书院和存古学堂,可以清楚其书院改革思想嬗变,同时可以了解其学术思想、政治思想演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近代教育家吴汝纶的生命世界与莲池书院维系在一起,他倡设莲池讲学院,创办东西文学堂,加强莲池书院的教育管理;面对新教育改革中的两难困境,主张废除科举,改革书院,引进西学,建立学堂。清末书院改制时,他卸任书院院长,带着在莲池书院中遇到的问题踏上了考察日本教育之途。  相似文献   

3.
百泉书院是我国古代一所创办较早、影响较大的书院。自魏晋时期孙登在苏门山隐居开始,到元代的太极书院、明清的百泉书院,最后至清末被改为现代学堂退出历史舞台,百泉书院前后历经1 700多年,较为完整地体现了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在宋元时期一度成为全国理学研究中心,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随着不同时期儒学大师的出现和官方逐步介入,百泉书院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4.
庐山国学与白鹿洞书院的课程设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南唐朝廷创办庐山国学至晚清宣统年间把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止,白鹿洞书院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儒家思想学说、历史、诗词文赋、礼乐、诸子百家、实用技术和写作  相似文献   

5.
扬州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它和它所在的城市——历史化名城扬州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化。它创办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前身是在安定书院和梅花书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仪董学堂。当时,它是一所官立中学,由建议开办京师大学堂的御史王鹏运任学堂监督。  相似文献   

6.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作为中国书院的一个缩影,在清末民初南通教育转型的艰难历程中,书院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由书院脱胎而来的学校,经民国初年之发展,逐渐成为当地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其次,书院公产为南通新式教育的兴办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经费;第三,部分新学化书院的肄业生为南通新式教育的创办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四,大批新学化书院的肄业生任教于新式学堂,并从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名家,其中不乏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者。  相似文献   

7.
《教育导刊》2010,(10):F0002-F0002,I0001
广东广雅中学是著名的重点中学,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中学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她创建于1888年,其前身是由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与湖北自强学堂、两湖书院、上海南洋公学并称为当时中国四大书院。  相似文献   

8.
书院改学堂——教育现代化的一个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教育属于为科举制度服务的儒学教育体系。清末,随着学堂教育的出现和对传统教育改革呼声的高涨,书院加速衰落,最终改为学堂教育。书院改学堂,有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国家的政令、政策的监督,也有来自民间的呼声和志士仁人的努力,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变革的一个重要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清末书院改制与学堂兴起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改制及学堂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社会变革是书院改制,学堂兴起的根本动因;清末书院自身积弊太深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其改制的内在依据。书院改制的两次高潮是19世纪末的戊戌书院改制和20世纪初的新政书院改制。书院改制对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颇多借鉴。  相似文献   

10.
书院和"学为己"的书院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大连图书馆创办白云书院。本文从对我国书院的情结,说到兴办白云书院的原因;强调“学为己”的书院精神,结合现今的实际,制订学规。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宋朝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几经兴衰沉浮,到了清朝,经过登封名儒伙介的奋力振兴,书院又盛极一时。耿介置办校产,扩建书院;聘请名师,门户开放;讲授学业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提倡质疑问难,自学与讲学相结合。他为中州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后些教学方法对今天的教学改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左宗棠与醴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宗棠曾掌教醴陵渌江书院,掌教时间有多说,应以道光十六年(1836)至十七年(1837)为准。他离开渌江书院的原因,一是向往仕途,不甘于作“句读师”;一是孤独感。他在醴陵的收入不算菲薄,属中等水平。左氏离开醴陵后,与他有关的醴邑人士多为其昔日诸生及某些官场中人物,不少有姓名可考。  相似文献   

13.
李安导演的电影,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也有对西方价值体系的感受。其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的三部影片从不同角度逐级深入地表现和阐述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在这种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在此后的作品中,李安继续着他对于中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思考,极力将中西方文化的内涵及其美学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出色地运用到电影拍摄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14.
姚鼐一生的主要经历就是从事书院教育事业,先后主讲江苏、安徽等地的重要书院达40年之久,其中主讲安庆敬敷书院和歙县紫阳书院15年,也是其书院教育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述了姚鼐对书院教学、管理的一些认识,力求通过探析姚鼐在书院中的教育教学活动,揭示其对桐城派、安徽书院教育和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15.
魏了翁贬谪湖南靖州期间是他学术研究与诗文创作的黄金时期,可以说他在学术和创作上的重要地位主要是这一时期奠定的。靖州特殊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与人文氛围为魏了翁治学与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而当时广大士大夫阶层求真向善的共同追求使魏了翁俨然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领袖,靖州因此也由一个荒远之地一夜间仿佛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孔子设计和实践了一套高超的考试方式,来考查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学习状况。孔子的主要做法是,运用口试的方法,通过言语的交流,来考问学生。孔子的问题简明扼要,意蕴深长,学生的回答也参差不齐,在每次口试以后他都要及时点评高下。孔子重考,也重试,他经常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考查他们的实际能力,甚至试用学生,让他们参与重大国事。孔子就这样通过察其言、观其行、试其事,给他的门徒作出综合考评。孔子的这种考试方法,对中国传统考试的建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有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刘古愚传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古愚是清朝末年在陕、甘较有影响的教育家。他终生从事教育、出版事业,主讲泾干书院、味经书院,晚年应聘甘肃兰州大学堂总教习,并为发展繁荣陕西的出版事业作出了贡献。本文对此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李治幼年在元氏县学读书,经历了金末元初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晚年隐居元氏封龙山,聚徒讲学,重建了封龙山书院,继承和保护了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19.
杨慎是明代学识最为渊博、著述最为繁富的作家,著有《升庵诗话》等诗歌理论著作。自少年起。杨慎受业于以文章名天下的一代宗师、内阁大学士李东阳;状元及第迄至中年遭流放以前,杨慎任职于翰林院,以博学名闻天下。杨慎评议唐宋诗,阐发“夺胎换骨”的理论、学习六朝和晚唐诗歌,形成独特的诗歌风格以及运用实证的方法解诗等三方面诗学理论,都与他曾经在翰林院任职的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戴钧衡创办桐乡书院的有关情况及其所取得的成就,阐述了戴钧衡创办桐乡书院的指导思想,指出了戴钧衡对书院教育的认识和全新的办学理念以及在当时产生的积极影响。他撰写的《桐乡书院四议》对书院教育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桐乡书院也因此成为晚清书院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