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全再现] 我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大字:倒数。师:这个词谁会读?  相似文献   

2.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陌生化又被译作"反常化"、"奇异化"、"反熟悉化"等。其基本意义在于:诗歌或文学作品中的一切表现形式,都不是对现实的严格模仿、正确反映或再现,相反,是一种有意识的偏离、背叛或变形、异化。莱蒙托夫是俄罗斯文学史上仅次于普希金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歌颂自由、反对暴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运用陌生化的手法从语言的陌生化、叙述视角的陌生化和主题的陌生化角度对莱蒙托夫的诗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型电视连续剧《解放》是一部再现解放战争全过程的艺术史诗。它浮雕般地再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英雄群体、创造出既具有传奇的英雄本色又富有普通人情感的人物形象。在艺术手法上运用宏大的叙事方法,忠于史实而又有诗意的开拓,"史"与"诗"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本课以位移合成、力的合成这两个初始问题,再现了向量加法的历史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西美学“表现”与“再现”问题,争论已久,至今尚无定论。已有的论点大致如下:一、偏重论。较早就有人提出中国古典美学是“表现型”,西方古典美学是“再现型”。后来这种观点又发展为中国偏重“表现”,西方偏重“再现”,从而“意境说”  相似文献   

6.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篇幅不长,却生动地再现了美国20世纪"爵士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将象征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菲茨杰拉德刻画出的主人公盖茨比这一形象无疑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的幻灭的写照。  相似文献   

7.
电影诞生后,人们就开始寻找其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所有的艺术形象中,影视艺术形象最真实、最具有直观性,能在人们眼前精确地再现出事物的一切细微特征,从而具有其他任何艺术无法企及的真实地反映对象的独特能力"。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电影都要面对电影"真实"问题。纪实性电影美学观认为电影的"真实"观念是对现实世界客观的、真实的再现,其代表有纪录片的先驱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本文将从这两个电影思潮去探讨"真实"观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美丽的丹顶鹤》为例,让学生在品读词句中感悟美,在感情朗读中再现美,在想象说话中认识美,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感悟语言。  相似文献   

9.
在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一部《遥望南方的童年》真实地再现了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再次引起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反思:留守儿童之痛,缺失的何止是亲情?  相似文献   

10.
张军历 《海外英语》2011,(9):262-264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化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艺术化地再现原作,还要再现原作的美感要素。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中,原文中的美只有被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地把握,才能激起审美感受,进入审美再现过程。译文能否取得与原文对应的审美效果只是一种理想,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等,这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原文可译性限度。该文以翻译美学为视角,通过分析翻译审美主体与翻译审美客体的基本属性探讨译者主体性与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关系和审美再现的等值阈,以期进一步理解审美再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应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民主、合作和共同探究的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学生敢疑、善疑、乐疑,力求把知识再现变为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12.
“再现”是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用于构建过去时空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在电视纪录片中,要想在创作者意图和观众审美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灵活运用“再现”技巧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对“再现”的各种具体形式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再现”技巧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实际作用。同时,也对“再现”技巧地发展与表现形式的创新给予了关注。  相似文献   

13.
案例再现: 在镇里的“诊课”活动中,我听一位青年教师上了《晏子使楚》这一课,其中的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再现“脚手架”实现数学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从高斯有关“脚手架”的论述出发,提出了再现“脚手架”的数学教学思想方法,以两个课例说明了再现数学本质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可能性和可以预期的效果.全文对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改革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形象思维是借助头脑中的形象材料来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形象思维包括表象的再现、想象和联想。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会接触到许多直观的形象,这些形象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这些表象的再现、联络和融合的过程。生物学概念的建构离不开形象思维。教师在教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文学作品中节奏的翻译问题。文中指出,文本的节奏是文本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义的表达形式之一,因此应该尽可能在译文中再现出来。本文以实例说明,基于人类语言的共性,节奏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能的。笔者根据索绪尔的理论,把节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言(langue)特有的节奏,如汉语和日语,汉语和西方语言;另一类是话语(parole)的节奏,即反映作者和文本独特风格的节奏。笔者提出,在翻译中必须尽可能在译入语允许的范围内再现文本的节奏,从而充分地再现原作的意义和风采。  相似文献   

17.
【片段一】丹青妙笔,再现庐山神奇姿态 师:庐山之美在于它的云雾,正是因为有了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庐山的景色才显得十分秀丽迷人。那,庐山的云雾都有哪些姿态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用笔在纸上画一画云雾的姿态。(生自由读文、绘画。师巡视,选出三幅不同姿态的云雾画并展示)  相似文献   

18.
"模仿即再现"是前此学术界对"模仿说"的普遍认识,它表明人们总是习惯把古希腊的"模仿说"归结为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又进而将亚氏的观点简化为再现、典型等原则,却忽略了它自身内蕴的表现倾向。而实际上,"模仿说"作为古希腊时代的核心美学观念,包含了人们对文艺问题的最初理解。从它在西方美学中的嬗变过程揭示其原本具有的两种倾向,将有助于还原西方早期人们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理解,对当下文化/艺术理论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1 再现与表现做为一对美学范畴,在传统理论中被归结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式,再现的主要对象是客观的外在现实,表现的对象是主观的内在情感。艺术史研究中关于艺术发展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流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这种区别。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较为流行的看法是西方艺术重再现,因而创建了“典型”理论;东方艺术重表现,因而发展了“意境”理论。尽管有些同志对此提出异议。但也只是认为东西方各有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并不存在以哪一个为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三峡工程是“四美具”的特大工程。四美者:防洪、发电、通航、南水北调。建设三峡工程最大的目的是防洪。天有不测风云,如果1860、1870年洪水再现,江汉平原工农业生产基地损失之大,就可能比建设一个三峡工程的费用还要多。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是无法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