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暗访是现代新闻媒体在进行曝光报道、焦点报道、深度报道、揭秘报道非常行之有效的采访手段,已被媒体普遍使用,暗访是有前提的,暗访的范围、手段、原则以及记者如何在暗访中保护自己,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新闻记者们需要非常明确和掌握的。  相似文献   

2.
任迪 《青年记者》2000,(1):33-33
何为暗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常见诸报端的“暗访”即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十几年来,我在新闻实践中对“暗访”作了一些尝试,觉得只要暗访运用得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就会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功能之一:暗访是补充明访获得较高新闻价值的好方式。从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来说,不用暗访也可以获得新闻事实,但是,一些严重影响到公众利益、群众反  相似文献   

3.
蔡斐 《中国广播》2012,(12):64-67
记者暗访遵循的原则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记者暗访的不同类型进行区分,适用不同的原则进行规范。非介入型记者暗访和非诱惑性记者暗访应遵循自由使用原则,犯意诱惑型记者暗访应遵循禁止使用原则,机会提供型记者暗访应遵循谨慎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4.
当下,出于主观故意或客观过失的"暗访广告"现象凸显,在"暗访即真实"的刻板印象下,公众极易被广告化的记者暗访报道混淆和愚弄。"暗访广告"对受众、暗访对象和媒体本身都具有危害。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媒体应加强自律、公众学会识别、社会多方监督。  相似文献   

5.
暗访是近年来被传媒频繁使用的一种采访手段.在以往对暗访进行研究的文章中,多从法律角度分析.而本文从暗访自身的三个二律背反特性(暗访中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与记者主观性之间的矛盾;暗访在提倡诚实与鼓励欺骗之间的矛盾;记者在暗访报道中保障公众知情权与炫耀自身特权之间的矛盾)出发加以阐述.同时引入国外的有关新闻伦理观念,提出了国内记者从事暗访活动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6.
罗朋 《新闻知识》2005,(12):10-12
新闻舆论监督属于新闻传播活动范畴,同时又是公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具体方式,因而,实行新闻舆论监督一方面要遵循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还要依据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其他社会规范,而这些基本规律、法律制度及其他社会规范就构成了新闻舆论监督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公众利益原则、真实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政治性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近来记者暗访有点热。有的记者通过暗访揭露了社会的严重阴暗面,确实是冒风险做了好事,《南方日报》出版社出了一本《偷拍实录》,记录了中央电视台记者暗访那些违法犯罪行径的过程,读了令人感动。 但是暗访并不是百无禁忌的,不是什么地方什么事都可以给记者去暗访的。最近看到有家报纸登了一组报道记录记者暗访发廊卖淫、舞厅吸毒等“发  相似文献   

8.
公共利益原则是一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价值目标,也是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基本原则。作为图书馆主要馆藏的出版物应"满足公众合理需求"。通过分析作者、公众读者群、公益性图书馆和出版者四者间三种组合七种关系,探索构建以公众利益为导向的图书馆版权策略。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9.
展江 《青年记者》2016,(10):72-75
如果说美国记者中的暗访鼻祖是内莉·布莱,那么有没有美国以外的记者早于布莱进行暗访呢?其实,一位已经身居知名报纸总编辑高位的英国人,在布莱卧底疯人院之前的两年,开展了一次国际性的新闻揭黑调查,其中所使用的极其复杂的调查手法,就包括记者、主编和外界人士共同参与的暗访. W·T·斯蒂德(W.T.Stead,1849~1912)是英国报业史上的著名人物,也是调查性新闻事业的先驱,他在维多利亚时代因为在新闻手法上多有惊人之举和创新而成为争议性人物.其中他作为报纸主编亲自策划并执行包括暗访在内的新闻采集手法,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令报界同道和保守派人士大为震惊,同时强有力地影响了公众舆论和法治变革.  相似文献   

10.
记者暗访,眼下已成为许多记者的采访手法之一。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作为获取独家新闻的有效手段,暗访调查也被许多媒体当作“招牌菜”频频推出。最近的一起成功的记者暗访就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南京冠生园”月饼用陈馅的报道,成为广受关注的舆论焦点,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记者暗访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记者暗访的历史考察 其实,暗访并非当代记者的新发明。考察记者暗访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暗访作为一种采访手段,是新闻史上激烈的报业竞争所催生的。 在中国早年的新闻界,通过暗访获得新闻很常见。著名报人邵飘萍就经常雇佣侍从…  相似文献   

11.
2015年10月,澎湃新闻记者暗访了云南丽江的“酒托”,楚天金报记者暗访当地建筑渣土私自倾倒长江现象,河南电视台记者暗访郑州白领公寓暗藏“淫窝”等等.这些暗访带来的社会反响,都没有超过2015年高考期间南方都市报记者暗访江西高考替考事件,当时卧底记者还进入了考场,且声称自己事先与警察取得联系,警方随后也宣布抓捕了多名犯罪嫌疑人.对于记者的卧底采访、尤其是进入考场替考的行为,社会各界争议颇多.  相似文献   

12.
暗访的是非之争 暗访的争论由来已久,目前国内专家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反对暗访.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三大冲突:~是记者暗访与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名誉权等保护的冲突;二是记者暗访的眼前利益与媒介长期公信力下降、增加采访难度的冲突:三是暗访偷拍的小"不道德"与维护"公共利益"大道德的冲突.简言之,主要是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暗访”属于一种隐性采访方式,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采访方式之一。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暗访”在帮助记者实现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目的同时,也给记者带来纠纷甚至诉讼。因此,记者“暗访”前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对记者顺利、灵活地进行“暗访”,并在”暗访”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在这里,笔者从几个方面做一个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暗访”、“卧底”、“揭秘”——打开今日报章、网络、电视,这些热词如有魔力深深吸引公众视线。打着虚拟的身份,借着虚拟的由头,似演员周旋于各色人群之间,如侦探穿越迷雾寻觅真相……当暗访给记者带来淋漓快意,给受众带来鲜活猛料,一个关于暗访的道德伦理困境悄然浮出水面:离不开欺骗手段的暗访,如何处理世俗伦理与职业伦理的冲突?怎样把握动机与手段的统一,避免暗访逾越法律、道德和职业规范的边界,沦入“导演新闻”乃至编造新闻的危险暗区?这些需要传媒从业者理性考量,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建构规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董毅 《新闻前哨》2005,(11):37-38
时下,“策划类新闻”和以记者暗访为代表的“记者制造事件类新闻”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对这些现象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本文试从法哲学“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角度,对“策划新闻”与“记者制造事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传媒>杂志第6期发表了陈力丹教授的文章<记者暗访原则上不宜采用>,认为暗访是一种欺骗行为,是非法的或者违背道德的,"原则上是不允许的". 笔者一向敬仰陈力丹教授,但对于他在此文中的观点不能苟同.笔者认为,只要记者的暗访活动没有触犯法律,符合公共利益,就应该得到理解和认可.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访获取新闻真相是新闻记者的天职,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在进行特殊内容的采访时,由于种种原因,或受客观条件所限,记者采访到的新闻内容和事实真相往往会有一些出入,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出入,采访到原汁原味的新闻事实素材,记者往往会采用暗访的形式,在受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新闻事实。下面,笔者将对暗访的技巧做出探讨。暗访工作具有相当的隐秘性、不可预知性和不可重复  相似文献   

18.
在记者这一行业,年轻的我不过是一只“菜鸟”.关于暗访报道,我既没有做过“卧底”,也没有曝光过巨大黑幕,只不过做过几次体验式的暗访报道.不过,也正是几次暗访经历,在尚不算长的记者生涯中最让我刻骨铭心. 暗访记者得像个“演员” 在很多报社,暗访报道一般属于机动部或热线部,因为它属社会热线新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由于暗访目的的隐蔽性,记者主观上的欺骗性,使得暗访过程,面临一些职业道德的拷问。暗访活动还因为可能会与相关法律相冲突,从而带来法律问题。因此,暗访的手段与记者职业道德如何平衡,如何认识暗访的法律界线,作为暗访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新闻从业者应当从法律和道德层面上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0.
暗访是新闻采访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采访方式由于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和意图,不会引起被访者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易深入到事件的本质层面,了解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时的主动权。记者采访可以明察也可以暗访,而暗访已被业内看作记者深入采访的一种标志。在信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