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人、出版业亦应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有风骨,自有佳作,然后自有品牌,自有市场。夫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这一思想其实在孔子以前就已出现。周幽王的史官史伯就曾指出,西周的弊端在于“去和而取同”,并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201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名叫《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小品,一位小品演员说了一句台词:“孔子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其实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子夏说的,见《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子夏日“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相似文献   

3.
一段时间里,有些报刊互相转载、摘登为古人封“家”的文章,说《苏东坡也是一位医药学家》、《孔子是一位音乐家》,甚至说俄国诗人普希金是一位“经济学家”。这种为古人封“家”加冠的作法有何必要? 古代名家,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早已为人所公认。“术业有专攻”,有专才有“家”。一  相似文献   

4.
为官当慎     
慎的主要字义是当心,小心。《诗·小雅》说:“慎尔言也”。《易·乾卦》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礼记·中庸》说:“审问之,慎思之。”《新唐书·仪卫志》说:“必备物而后动,盖所以为慎重也。”这些都是要求人们应该谨言慎行,谨慎持重,是古人讲求自身修养的重要环节。而今,对于我们执掌行政权力,肩负重要责任的各级官员来说,慎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名句说反了     
徐强先生的《杀死心中的"异端"》(见《杂文报》2011年9月20日)一文,在引用孔子的言论时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前一句是对的;后一句却引错了,应该是"不以人废言"。孔子的原话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言论可取就任用他,也不  相似文献   

6.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它承认多样,承认差别,主张多元和谐相处,又各具特色、互补互济,  相似文献   

7.
凌先威 《大观周刊》2011,(17):127-128
“器”字在《论语》中出现了六次,其中“君子不器”一句,在理解上有较大的争议。在孔子思想中,“仁”是具有道德本体意义的“德性”,“仁”通过“义”的断制,在不同的情境和人际关系中化为不同的德行,“君子”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人格化表现形式,是与“仁”密切相关联的。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与”大道不器“相同,是指追求君子人格时,不应该拘泥于具体的行式。不拘泥于德行的多寡,只要符合于”仁”的,都是可以被认可的。  相似文献   

8.
万事由来     
“割鸡焉用牛刀”的由来武城是鲁国的一个小县城,辖境不大,社会风气不好。子游在武城做官时,将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的教诲,运用于政治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次孔子专程到武城检查子游在那里治理的情况,孔子沿途观看,市井繁盛,弦歌盈耳,知道子游在这里干得不错,进城后见了子游,便微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治理这样小的县城,还需要用子游这样有才能的人,认为是大材小用了。可是子游不这么认为,他回答孔子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即过去老师你不是说过,在…  相似文献   

9.
齐金江  孔磊华  李岩 《山东档案》2008,(6):67-68,70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说早已耳熟能详,《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列举弟子有77人,且说: “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看来,即使汉代司马迁所能称述的孔子弟子及贤人的数目也是个大概数目.……  相似文献   

10.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第六》)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仁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它已经很久了啊." 中庸之道,被孔子称为"至德",即至高无上的品德、仁德.君子行中庸之道,执两而用中,正是在现实中适当取其长而避其短的上策.  相似文献   

11.
说“物”     
玄学的领袖人物王弼说过一句最著名的话是:“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这里的“物”,泛指一切外物,如具体的说,恐怕也不外乎声色犬马——于是王弼的话作这样的解释也不会错,即圣人也可以享受声色犬马之乐。但是如果真这样的话,圣人与小人又有什么区别了呢?区别是有的,即圣人虽享受其乐,但不沉溺其中,就像《管子》所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或《荀子》的“君子使于,不人役于物。” 说到底,在物的享用方面,君子与小人并无根本的差别,关键的是在于人被物所主宰还是人能主宰物。 《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除了记他的忠义之外,还特地提到他担当国家大任前的情况:“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  相似文献   

12.
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古代的帝王们也有三畏:一是畏灾异;二是畏百姓;三是畏史家。帝王们有三畏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维系其权威与统治。  相似文献   

13.
孔子祭鱼     
〔原文〕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译文〕孔子到楚国去,有个渔夫很诚恳地献给他一条鱼,孔子不肯接受。献鱼的人说:“天气很热,离市场又远,在这里卖又卖不出去,本想把它丢了,可又想不如把它献给先生。”孔子拜了两拜后将鱼收下。他让学生们清扫住处,准备祭拜这条鱼。学生说:“人家准备丢弃的鱼,现在您却要祭拜它,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过这样的话,尽力施舍他人而不糟蹋多余财物的人,是圣人。现在受到圣人的赐  相似文献   

14.
乙亥岁末,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部卢淑樱小姐为学位论文第二次来京垂询民初至抗战前夕出版界史事。同行有殷嘉慧小姐。正题谈毕,两位又提到编辑学中的孔子。作了些回答,录以就教方家,以引玉。 问:大陆有编辑学的研究,有说孔子是编辑家的。您认为这样说对吗? 答:二位“突然袭击”。我对编辑学又不很关心,一起探究吧。 十年来是有很多文章、工具书中这么提。问题不是对不对。只要有充分的可靠的材料,从逻辑上讲得通就可以。但是至今见到的,仅仅是重复一些没有论证的结论。也有引经据典的,但可惜,引的都是汉代迄晋的。如《史记》、《孔子家语》、《尚书·序》里几句话。不出这三本书。这些书都是汉代尊儒后的作品,就有靠不住的东西。所引用的话都是在《论语》里找不到影子的事,或《论语》里有点影子而被拔高了的。《史记》是部伟大作品。但“《史记》采众说成书,不免抵牾。至其叙述之罅漏,先儒往往驳正”(《四库全书总目》)。《孔子家语》现在能见到的是王肃注本,是部托名孔安国的伪书:“王柏家语考曰,四十四篇之家语,  相似文献   

15.
《论语》《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片断的篇章结合体,共计20篇。它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对于《论语》的名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认为: “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相似文献   

16.
《辞海》中说“父母官”称谓始于宋代,这是不确切的,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诗经·大雅》就有“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的记载,意思是,国君要体察民情,顺乎民意,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这样就可称得上人民的父母了。 称“君子”(国君)为民之父母,那么,百姓就  相似文献   

17.
改错(之三)     
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4月6日上海某日报《辩证看待自身欲望》一文的作者将"食色,性也"这句话说成是孔子的名言,这是不对的。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名句用法辞典》注释,这句话原出于《孟子.告子上》,是比孔子晚些时候的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告子说的,意思是:"饮食和男女之情,是人的本性。"告子说这句话时,孔子恐怕早已长  相似文献   

18.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说早已耳熟能详,《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列举弟子有77人,且说: "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看来,即使汉代司马迁所能称述的孔子弟子及贤人的数目也是个大概数目.……  相似文献   

19.
古人认为:说话要动听,就得讲究辞令;文章要耐看,就得讲究文采。孔子就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精采》中也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讲得都很有道理。思想和学问的传播,要靠富有文采的文章。倘若文章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么能传之久远呢”? 所谓文采,指文章的文辞风采,构成文章风格和质量的要素之一,属于表现形式的范畴。它是作者的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伟大的编辑家.孔子在《论语》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述而不作”是孔子的编辑实践原则,他删《诗》、作《春秋》,就在这种“述而不作”中蕴含巨大的力量.孔子的编辑工作给后人两个启示:第一,编辑工作的价值并不低于“原创”,编辑工作有其自身的创造性.第二,编辑工作的价值与编者的价值追求成正比.后世的编辑工作,就其影响而言,固然无法望孔子编审“六经”之项背,然而优秀的编辑,莫不是能体会理解“述”的价值和意义,并在编辑工作中寄寓价值追求、以补时弊,以这种方式影响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思考中医》的出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