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文学",还是"民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与开发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民国文学"这一看似陌生的概念,而"民国文学"这一概念,也十分有必要郑重地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畴中予以提出,并加以讨论。"民国文学"相较于"现代文学",因其研究对象更为多元,时间范畴尤为明确,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性和明确的边际性,不仅可以与"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呼应起来,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概念在学界内外的浮出水面,以及逐渐被关注,乃至被接受,应是一种可预期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考虑到1949年之后台湾地区出现的"民国"文学,"民国文学"的理论建构值得反思。对大陆学者而言,无论将"民国文学"视为中性的时空概念,还是将其视为一种精神资源,如果将1949年之后台湾地区的文学天然视为"民国文学"的一部分,两种认识都有难以自圆其说的部分。实际上,"民国"是一个变化的文化空间,只有从"空间"的意义理解民国文学,"民国文学"的活力才可能被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3.
"民国文学"论争是学界对现代文学研究的一次集体性反思。此次反思提出了三个值得再反思的问题:其一是政治对文学史的遮蔽问题,其二是概念的意义和替代问题,其三是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问题。这三个问题,关乎"民国文学"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怡于2009年提出关于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由于形成时间短暂,它还需要经历诸多现实的考验。在命名方面,“民国机制”实际指的是民国文学机制,它所作用的对象依旧是中国现代文学,实质未能跳出“现代”意义的内涵。同时,研讨还包括“民国机制”划分边界的依据和时空影响。李怡把酝酿“民国机制”的时间定在1912年清王朝覆灭后,依旧未能跳出以“国体和政体”作为文学史划分依据的桎梏。虽然中华民国曾作为一个政权符号存在,但“民国机制”并未能在当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李怡并没有对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标准作出一个完整的解析,所以学界对民国机制“能包容错综复杂的文学现象”这个命题仍需质疑并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5.
孙文周 《文教资料》2012,(26):135-137
吕小薇是民国杰出的女词人,其词倍受时人推崇,但目前学界对吕词的专门研究尚属空白。吕词不仅具有深厚的内容与鲜明的时代感,而且善于"以诗为词"、语言也颇具特色、风格多种多样,并对女性词的审美风貌和词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拓。吕词在民国词史上有着重要的承传意义和"史"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十年以来,民国妇女生活研究逐渐兴盛。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妇女"身体革命"、教育、婚恋家庭、职业生活变迁等方面,对我们认识、理解民国妇女的生活状态乃至民国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但研究中也存在不足,多数学者习惯以"观念史"和"思想史"意义上的变化来反映现实的妇女生活,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研究趋同化、简单化。妇女生活研究亟须完善理论建设和对妇女史跨领域研究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民国文学史概念逐渐凸显出来,对其是否具有合法性,学术界尚有疑虑。其实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实事求是的历史主义精神得以恢复的表征;现代文学在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发生发展,其多元化格局、作家生存状态、作品的内涵与文体等都打上了深刻的民国烙印;遮蔽了民国视角,民族主义文学思潮与正面战场文学等重要的文学现象便得不到真实的反映与准确的评价。历史依据确凿存在,概念的合法性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8.
民国之际的"文笔之辨"既是文体发展的必然结果,亦与骈文和散文之争的文学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刘师培、章太炎、黄侃等一批学者以北京大学为阵地,对"文"与"笔"范围和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六朝文论的复归。从文学史上看,民国之际的"文笔之辨"在为骈体文寻求正统地位的同时,客观上也张扬了文学的审美功能。总之,民国之际学者们有关"文笔之辨"的理论总结和创新性的阐释,使得清末民初成为了"文笔之辨"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民国文学史"的写作与讨论成为近些年现当代文学学科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们都想在固有的规范之外寻求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以期开拓新的研究空间。随着中国学界对"现代性"理论的研究、阐释再一次兴起,用"现代性"理论来解读和阐释"民国文学史"自然成了实现这一突破最重要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论之一。试图展示"民国文学史"叙写与"现代性"理论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从多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对"民国文学史"研究新的阐释方法和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0.
"民国文学史"的写作与讨论成为近些年现当代文学学科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们都想在固有的规范之外寻求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以期开拓新的研究空间。随着中国学界对"现代性"理论的研究、阐释再一次兴起,用"现代性"理论来解读和阐释"民国文学史"自然成了实现这一突破最重要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论之一。试图展示"民国文学史"叙写与"现代性"理论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从多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对"民国文学史"研究新的阐释方法和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1.
医药民俗是民国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民俗学议题,这一讨论也是在当时中西方文化大讨论背景下进行的。基于近代中国现代转型的迫切需要,民国学界从文学、宗教学、医学、民俗学等不同视角对医药民俗展开了批判性研究,并将批判医药民俗作为宣扬科学、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重要途径。这种批判性研究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时社会主流思潮发展和现实变革的需要,但也存在对复杂医药民俗事象的简单化处理倾向,这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当今语境下,梳理并反思民国医药民俗研究的相关问题与视角,不仅可以为当代医药民俗研究与建构提供借鉴和启示,亦可为疫情肆虐背景下的医疗文化史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引入"民国史视角",可在"具体的国家历史情态"中探寻现代文学的生成机制及其丰富内涵。现代行旅散文是现代作家在民国这一特定时空中的感知经验与游历体悟的文本呈现。从民国史的视角观照现代行旅散文的创作,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更具生命力的入口,还原现代行旅散文创作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3.
《民国杭州饮食》是近期一部研究民国饮食文化的佳作。本文从纲领、治史观念、民国杭州名菜演变等角度,解析和评价该书。该书是全方位研究民国杭州饮食的首部著作,其在史料考证、价值立场、研究方法和撰写方式上都表现出著者治学的严谨和新意。全书生动细腻的再现民国杭州百姓饮食习俗和风貌,是该领域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民国词研究推进较快,但也存有一些基础性的,应该重视而未被重视的问题。其中民国词的界定、民国词的分期,以及民国词社的研究方法是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可促使当前的民国词研究更为扎实与深入。  相似文献   

15.
民国诗话中有大量关于元好问及其作品、诗论和接受现象的记事、评论性文字。它们是研究元氏及其作品的创作、流播和影响的宝贵资料,其中不乏发前人之所未见的观点,是元好问研究领域中尚待开垦的荒地,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内容主要包括总体认识把握、评论品鉴诗作、发掘诗学理论、探讨历史地位、琐谈杂议编著、考察接受现象和保存有关史料等方面。民国诗话是一笔蕴藉丰厚、价值可观的诗学遗产,其中有关文字从特定侧面反映了本时期人对元好问及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它是元好问接受史上的重要链条,对现今元好问研究亦有相当的启发性意义,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16.
顾士伟 《江苏教育》2014,(13):24-26
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代表的民国读本近些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热捧,而"民国读本热"背后的原因是因其奉献了儿童的文学,教材所渗透的理念是培养"文学的儿童"。面对"民国读本热",我们一线教师应更理性对待,挖掘其蕴含的历久弥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追本溯源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为当下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既要有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拓新,也要有研究领域的平衡发展。由于种种原因,民国经济思想史成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最薄弱的环节。大力加强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不仅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中国当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目前首先要解决好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分期、主线、内容及史料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民国女词人徐蕴华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女词人徐蕴华,字小淑,号双韵.才华横溢,诗词俱佳.其词作不仅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时代感较强,且词作语言清新秀丽、风格多样,并在词境上有所开拓.其词不仅是对词体文学的承传,且具有心灵史的价值与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张丽萍教授的专著《内蒙古民国报刊史研究》于2014年12月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地区新闻史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内蒙古报刊史的优秀成果,也是"中华民国"断代新闻史的开创之作。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边陲,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国时期内蒙古曾分属于绥远、察哈尔、热河、宁夏和东北诸省,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日伪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自  相似文献   

20.
陈丹燕笔下女性大致分为两种——民国名媛和都市独生女.本文取其长篇待记作品《上海的金枝玉叶》及《上海的红颜遗事》,梳理其名媛书写,展现了她们在乱世中的独有品格,扩大和丰富了上海女性系列书写乃至中国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