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主流学中,男性以理性、秩序和明晰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力。而民间女子却在私情歌谣中直新获得了这种权力。始们以混乱、破碎和非理性的语言形式消解了男性建构的神话,以此表速了女性的情思和精神,改变了其在以男性为本位的传统作品中被书写的命运,使女性从被言说的他向自我言说的主体转变。  相似文献   

2.
《一千零一夜》中的山德鲁佐,通过给国王山鲁亚尔讲故事的方式,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还因此挽救了众多女性的性命.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阿拉伯女性掌握“言说”权力的重要性,由于她的“言说”权力是国王(即男权社会的象征)给予的,这就意味着阿拉伯女性想“言说”首先要做的是争取“言说”的权力。  相似文献   

3.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女性身体成为叙事意义的集结点,蕴含了丰富的能指,承担起言说性别权力关系与身体哲学的重要使命。改编后的影片《布拉格之恋》中的女性身体完成了从文字符号到影像符号的艺术形式的复杂转换。然而,两种异质叙事媒介呈现的身体必然存在不可缝合的裂隙:小说中女性身体的处境隐喻了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位置,具有传达作者关怀弱势群体的言说功能与符号意义;电影中女性身体的深度被平面的景观身体取代了,沦为男性人物及观众观看的欲望对象。  相似文献   

4.
在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好莱坞电影的经典叙事视野中,女性始终是一个被建构和被言说的边缘他者。在被电影语言建构和言说的过程中,女性不自觉地成为男性欲望的投射客体。观众在对摄影机镜头的认同中认同了女性在现实和象征秩序中的角色地位。电影《傀儡人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男性话语进行解构,将女性欲望的展示和一种新的社会性别图示。在这一图示架构下,一种新的象征秩序被建构起来,男性的去势象征性地描绘出一种新的价值观被成功地表述出来。  相似文献   

5.
救助主题在当代文学语境中,由于性别的差异,男女两性的话语言说方式及叙事模式的截然不同,同样是异性救助,在男性话语里其模式是得救-背弃,而在女性话语里是无望的困守的被迫的放弃,话语方式的不同,其实是认知倾向和隐藏其后的权力机制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救助主题在当代文学语境中,由于性别的差异,男女两性的话语言说方式及叙事模式的截然不同。同样是异性救助,在男性话语里其模式是得救──背弃,而在女性话语里是无望的困守和被迫的放弃。话语方式的不同,其实是认知倾向和隐藏其后的权力机制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王海燕 《培训与研究》2006,23(12):11-13
毕飞宇的小说《平原》是围绕端方和吴蔓铃周围的人物关系建构起来的关于爱情与亲情的权力关系网。权力在每个人身上都深深地打上了烙印,作家对权力的探询也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场景。而女性命运在权力的镜象下遭受到双重的压制,男性的集体无意识在创作中使得女性失去了自己言说的权利,而作者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也因为本身性别的不同而对作品有着不同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8.
人是能言说的生命存在。本试图以“言说”为核心从三个层面即“虚空的言说”、“在沉默中追寻的言说”、“作为人的言说”来研究在时间秩序下两性关系中她(他)们的二分之一人格现象。在言说的对峙、冲突与斗争中,女性以人格的分裂、疯、死亡的结局使自身永远地游离在言说权之外;对于男性而言,当他们无奈地放弃或丧失言说权的时候,其人格开始萎缩、钝化,从而真正丧失了传统意义上的“男子汉”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9.
女性的性别界定是历史造成的,对身体的压抑和对女性的剥削被置于同一符号之下。日常生活中的"食、衣、色"是与人类身体最密切相关的三大元素,其书写被台湾女作家赋予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三大元素关乎感官、欲望、情感等,虽被男性所建立的以心灵、精神、理智为主导的世界所轻视,但台湾女性小说却用它们揭示了男权话语下女性"无我"的历史真相,以及性别政治中权利和权力问题的复杂性,检视社会形态和日常生活如何建构了女性的身体及身份,并追溯这种建构背后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而用非二元性的言说方式来呈现非父权式的身体及性别表达和女性主体建构。  相似文献   

10.
小说中的女性叙事往往会塑造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拼搏成功的女性形象,借此唤醒女性的性别意识和主体自觉。然而,女性叙事也会陷入一种困境,主要体现为在男性权力场域中,女性试图挣脱男性权力的束缚,但途径是“矮化”部分男性形象,结果是获得男性共识中的权力。本文以《后翼弃兵》为例,分析小说中成为“女王”的女性形象以及被牺牲的母亲形象,讨论小说中女性叙事呈现的困境,并探索小说以国际象棋为媒介反映女性性别困境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囊绍”、“囊冒”、对歌、宗教仪式以及日常生活中喜爱唱歌等习俗都是布依族情歌生长的民俗文化土壤。布依族居处的自然环境、历史等因素对布依族情歌的演唱方式、风格及形式特点等产生了深刻影响,特殊的文化生态使汉族地区旱已消失的情歌在布依族地区流行,并打上了布依族传统情歌的烙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布依族地区情歌生态正遭受严重冲击。当务之急是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力度,帮助青年一代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和道德观,使布依族青年男女之间自由交往的传统习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范秀娟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6):12-15,38
壮族是一个有着歌圩传统的民族,情歌是壮族民歌中最丰富的一类。浩瀚的情歌和古老的歌圩似乎都在表明一个事实,即壮族民众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和非常诗意的恋爱方式。但是,深入壮族民间,却会发现一个相反的事实:壮族民众很少有夫妇是通过对歌结识并成婚的。壮族情歌所标示出来的壮族青年男女"以歌交情、倚歌择配"实质上至少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就已经是一种文化的幻象。明确壮族情歌是乡土社会的一种审美幻象,可以引导我们对壮族社会及其文化有更深刻、更细致的洞察和反思。  相似文献   

13.
情爱是河曲民歌的重要主题。河曲民歌中情爱可以概括为五种类型,即自由恋爱;夫妻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搭伙计、为朋友;不伦之爱以及光棍和寡妇的爱等。河曲民歌源于河曲乡土民情,用酸词俗调展现,将真情实感流露。  相似文献   

14.
台静农上世纪20年代回故乡霍邱收集整理了大量民歌,后来选择其中的113首情歌结集为《淮南民歌集》刊印。这些情歌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表现手法看,都具有明显的皖西地域特色,事实上属于皖西民歌。另外,台静农对民歌理论和收集方法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他对皖西民歌的收集整理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的五句子情歌是民间文学的一支奇葩,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动心歌、试探歌、相恋歌、相思歌、反抗歌,它们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的五句子情歌是民间文学的一支奇葩,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动心歌、试探歌、相恋歌、相思歌、反抗歌,它们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把《诗经》的情爱类诗歌分为原始气息浓郁的性爱之歌、个体情感为主的情爱之歌、渐入樊笼的抑郁之歌、无可奈何的弃妇悲歌等四类来加以分析和考察,简要地探讨了各类诗歌所反映的男女关系状况,及因此而反映出的时代生活特征。关键词:《诗经》;情爱诗;原始;文明  相似文献   

18.
紫阳民歌对人类爱情生活的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描写,对人类的情感本质进行了有深度的表达。在精神向度的追求上,紫阳人个性乐观、注重情感的过程,极少“苦情”的表达;在两性关系上,紫阳民歌突出女性的优势地位,封建宗法观念淡薄,这与其地域环境有关,也是中国爱情描写中非常少见的现象,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土家歌谣里不乏表现人性本源意向的火辣辣的情歌。土家族情歌婚恋历程中的性文化意向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反映在土家人初恋、热恋、结婚、丧偶等不同的婚恋历程中。各阶段虽然在表达上各有所重,但又共同地反映着土家情歌以人为本,土家人对婚姻自主、爱情幸福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