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荀况提倡把礼法结合礼本刑用作为建设封建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和"治之经,礼与刑"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刑不上大夫”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根据古人的解释,有以下含义: 其一,“刑不上大夫者,据礼无大夫刑。”(班固:《白虎通·德论》)在儒家的眼里,奴隶制时期,大夫之类的贵族、高官,重礼知法,不会触犯法律中所规定的刑罚,因此,刑法中没有关于惩罚大夫犯罪的条款。这种说法已为商、周两朝的历史实际所驳倒。殷纣王曾醢九侯,脯鄂侯,剖比干之心;周公也曾杀掉兴兵作乱的管叔和蔡叔。《周礼·夏官·司马》中说:“放弑其君则残之”,即对于破坏宗法等级秩序、“犯上作乱”者,处以割裂身体的酷刑。这  相似文献   

3.
"周公制礼"的实行为西周的发展与社会秩序的稳固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刑"的制定为周礼的约束力提供了足够的基础。本文对西周"礼"和"刑"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内在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规范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封建社会到了唐代,由于经济上获得了高度发展,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进一步加强,国家机构的设置和各项工作制度更趋完善,治理国家的效能也大为提高,实行的“三省制度”和“五花判事”便是一例. 唐代的中央机关,设有省、台、寺、监、卫等机构.其中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辖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为辅佐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成文法典的制订和公布较晚,奴隶社会中的婚姻家庭关系,主要是由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宗法等级制度的礼,以及为统治阶级所认可的习惯来调整的。奴隶制的婚礼和家礼,是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最重要的形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调整婚姻家庭关系也是礼法并用的。法典所规定的,主要是那些与刑相关,即一旦违反便处之以刑的问题,其他方面则一概委诸于礼。某些有关婚姻家庭的礼,实际上起着婚姻家庭法的作用。或者说,为国家所认可的某些婚礼、家礼,在广义上也是婚姻家庭法的组成部分。本文所讨论的正是妇女在广义的婚姻家庭法上的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6.
严小飞 《大观周刊》2012,(45):102-102
鉴于“毒驾”在现实生活中引发交通事故的比例在不断上升,群众对“毒驾”入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突显“毒驾”入刑已成不可避免的趋势。本文以刑法的三大基本理念为视角阐述了“毒驾”入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期对日演日厉的“毒驾”起到遏制的作用,切实贯彻刑法的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赵静怡 《大观周刊》2011,(25):16-16,15
孔子思想是由“礼”到“仁”的演变路径。孔子在吸收和损益周礼备性原则的基础上,吸纳前人“爱亲之谓仁,利国这谓仁”的观点,把它周礼的基本原则联系起来,但又不囿于礼,坚持在更为广阔的人际关系中弘扬仁爱精神,并以此影响礼改造礼,最终形成了自己由“孝悌为仁之本”到“爱人”至“克已复礼”的仁论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儒家之“礼”的演变过程中,有着从宗教心理层面到社会意识层面再到社会无意识层面的过渡。作为“社会无意识”的一部分,这种超越了最初宗教意义上对心理威慑力及后来社会法制意义上对人的肉体行为强制力的“礼”才是儒家之“礼”的最高级形态,真正做到了使人“徒善远罪而不自知”,发挥出“礼”对人心统治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9.
《乐记》是先秦时期重要文艺理论著作。以此,结合《乐记》版本及内容的分析,指出其音乐的价值在于“礼主其减,乐主其盈”,以及“礼”、“乐”互动在于以礼节乐、以乐和礼、礼乐相成,达到“同民心而出治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2008年6月,陕西省政府新闻办正式对外公布了“华南虎照片”的调查结果,证实“华南虎照片”是纸老虎。9月27日,周正龙一审获刑两年零六个月,11月17日,周正龙终审承认造假,获刑二年半缓期三年。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礼乐教育家。他曾向老聃学“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琴”。孔子在周天子失去对各“诸侯国逾制”、“礼崩乐坏”的新旧社会交替、大变革的春秋时代,用自己的一套学说“礼”、“仁”、“中庸”的思想理论,来竭力维护将要崩溃了的封建领主旧的礼乐制度,故“礼”、“仁”、“中庸”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称“礼仪之邦”,而视其他化外民族为““蛮夷”。这固然是自我中心观的一种体现。但同时也反映出“礼”在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从礼仪制度与风俗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和广泛影响考察。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华文化看作是礼文化: 提起中国古代礼仪,我们往往会想到儒家学派盛誉的周公制礼作乐。似乎周公是古代礼仪的始作俑者:那么实际情况是不是如此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礼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不可能是某位圣贤闭门造车的产物。当然,我们不否认在礼仪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周公可能做了一些成文化、条理化的工作。 “礼”从字形上分析,左边从“示”,右边为俎豆祭物,许慎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因此,礼应当是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郭沫若氏也曾推测:“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荀子说过,“礼有三  相似文献   

13.
编辑华鸣在1988年第2期《新闻与成才》上撰文说,“以往有‘躲债’的,而今我的同仁则有‘躲礼’的”。编辑“躲礼”,不能说不是一件新鲜事儿。诚如华文所言,“礼也是债”,谁收了别人的礼物,谁就成了别人的“债务人”,而欠“债”总  相似文献   

14.
李玮 《兰台世界》2013,(10):82-83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礼从一种宗教仪式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核心规范,法则从刑发展而来.从“礼制”的形成,到“礼法治式”的确立,再到“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将礼治思想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王敏 《新闻三昧》2004,(6):10-10
我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向来讲究“礼”。在当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民素质的时候,更要讲究一个“礼”字。待人接物“礼”字当先,人际交往提倡礼貌用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特别是文章中对人使用量词时,更要讲究“礼”了。不妨举几个例子来分析:例1 “侬只小鬼头弄不好了!”(父母对子女)例2“迭只老太婆那能介烦。”(小辈对长辈)这两例都把“只”作为人的量词可以吗?“只”是“隻”的简化字。作为量词的义项有:①用于某些成对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 的传统习惯,“礼而不往非君子”的习俗影响着世代的中国人。现今的人们更是视礼为重。随着生活的富裕、交往的增加,相互间的“礼来礼往”也就频频发生。亲朋好友结婚、过生日要送礼,考上大学要送礼,婴儿满月要送礼,以此表达祝贺;公司企业举办开业典礼,召开订货会等,常向到会领导、嘉宾赠送礼品,以示纪念;至于托人情、走后门等更要把贵重的礼品视为“敲门砖”、“润滑剂”,非送不可。每一天每一刻  相似文献   

17.
何和礼既是后金发展史上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是一位为清朝的开墓立业立下“佐命鸿勋”的功臣。何和礼的祖先本是东海女真瓦尔喀部人,到何和礼的祖父时期,迁至属于建州女真范围的东阿地区(今辽宁省桓仁、宽甸县一带)。何和礼一族人迁到了东阿。“因以地为姓”。从此成了东阿氏。他是东阿部的部长,即碑文所称:“何和礼原系东窝地方大臣”语……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发展到隋唐高峰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当中的法典化逐渐成熟,形成了法典的基本形式和基本体例,体现中国封建法制融礼于刑的思想的各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相似文献   

19.
李少兵 《历史档案》2003,(2):119-125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礼”、“法”兼治的国家 ,这两种社会规范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 ,有时是“外礼内法”,多数时候则是“礼在法中”或“法在礼中”,因之典籍中常有“礼法”之称谓。但在社会的中下层 ,“礼”的作用一直更突出更明显 ,这成为中国民间礼俗文化源远流长的主因。礼俗较之礼法 ,是一种不太正式的社会规范 ,并没有太长期的太强的约束力 ,随着时代、社会、民族的变迁而改变是其一大特性 ,在某一历史时期在较大的范围内被突破也属司空见惯。 1 91 2 - 1 94 9年的民国时代 ,社会变迁的步伐较快 ,礼俗文化也就处在吐故纳新的阶段 ,新旧交…  相似文献   

20.
北宋思想家和教育家李觏提出了"刑""礼"相辅的法制观念,其中蕴含有辨证法制观的进步思想,"一致于法"也体现了法律形式的公平,对我国法律发展具有重大推进作用,但是囿于时代的限制,本文将会对此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