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又是"无讼"理论的奠基人和鼓吹者。儒家"无讼"法律思想在解决纠纷,在调解制度的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艳丽 《新闻世界》2011,(6):279-280
“无讼”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治国理念,也左右着中国民众的诉讼观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无讼”思想的形成,剖析“无讼”法律思想蕴含的独特价值,将其中契合当代社会的合理因素进行归纳与诠释,使之转化并溶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当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王忠春 《兰台世界》2006,(14):57-58
明清时期,不论是商品经济的发达抑或是贫困,都造成了民间健讼之风的滋生,并成为扰乱伦理社会秩序的直接原因。而健讼又反过来促成官方无讼理念的滋生,并在无讼的视野下陷自己于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4.
张健 《兰台世界》2015,(3):132-133
在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王朝颁布的法典内容均具有伦理入法、以法息讼、禁止越讼和双重诉讼成本的规定性,其内在特质使普通百姓产生了厌讼、贱讼和畏讼心理,建构了古代的"无讼"社会。  相似文献   

5.
李琳  赵贤德 《档案与建设》2017,(12):45-47,50
刘国钧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他创办的大成企业创造了中国纺织业史上的奇迹.在创业实践中,刘国钧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企业名称体现了“以和为贵”“集思广益”的儒家中庸思想,企业精神体现了“修养之道”“立身之本”的儒家慎独思想,企业管理体现了“修齐治平”“自强不息”的儒家仁政思想.  相似文献   

6.
李雪菁 《兰台世界》2014,(10):25-26
讼师是中国古代的“律师”,讼师在宋代时期出现了一个增长潮,其数量和活动内容都得到发展,在无讼观念影响颇深的封建制度下,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为讼师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阐述家谱传达儒学“无讼”理想,是以家庭为社会背景、以家族利益为基础、以教化为实现途径、以家法为治理手段进行传播的,并提出它传播与儒学相比,是一条非主流传播路线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底,"无讼"有声大会在北京798召开,这个由业界商事诉讼领域大咖级律所天同打造的法律服务平台,在国家宪法日召集法律、技术、资本跨界盛会意义非凡,当天"无讼"宣布完成1.2亿人民币B轮融资,此前"无讼"已于2015年4月获得2700万元A轮融资,法律服务行业获得资本市场青睐在当今还是一件很轰动的事情。出席盛会的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说"以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文化重“明心性”的价值取向和主“一天人”的思维方式皆是以“无神”为其本质特征的.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佛,尤其是儒道两家对“上帝”与“鬼神”所采取的态度以及儒家的“人事为本”与道家的“自然为本”的思想,其实质亦皆是取向“无神”的.中国无神论所昭示的“人文”‘有为”“创造”“自由”诸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并最终成中华民族千古以来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无神的人文精神终将能够成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再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仁政”是儒家关于如何为政的集中表述,其思想要义是“为政以德”。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德主刑辅”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价值立场,体现了儒家政治治理中以道德引导民众的价值取向;其二,“义利之辨”是儒家“仁政”思想的利益考量,代表着儒家对于政治生活中道义与利益关系的思考;其三,“推恩及民”是儒家“仁政”思想的实践法则,旨在探索实施仁政的理想模式。儒家“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治国理政仍具有重要意义,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儒家“仁政”思想将会发生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朱熹从小接受儒家、理学和佛学教育,年少时又接受二程理学熏吞,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根植于儒家、折衷于理学的德育思想.他将德育思想应用于官学和书院教育实践,广泛传播“明人伦”、“学事理”等主张.  相似文献   

12.
方勇 《兰台世界》2016,(14):113-115
明代申明亭制度是明初朱元璋按照儒家乡里教化的思想创置的民间基层调解制度。这一制度通过在民间设立里老人这一独具特色的角色,宣朝廷行法令、旌善扬恶以及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基层纠纷调解,以求达到儒家思想中的无讼社会。尽管在六百多年后的当今社会,申明亭早已不适应我国的现代法治建设环境,但该制度所体现出来的普及法令、注重道德教化和通过民间调解解决基层纠纷的思路仍然有其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徐海蛟 《兰台世界》2013,(10):28-29
儒家“比德观”是中国古代比德观的代表,儒家把天下万物都看成具有道德属性的物体,将其作为道德导向的参照物.对讲究居住环境和精神追求的中华民族来说,设计者们受儒家思想影响,在古代环境设计中产生出典型的“儒化倾向”.  相似文献   

14.
在宋代民事诉讼中,名公们将息讼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基本价值取向,这集中表现在调判手段中“情、理、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司法目标上对“终绝讼争”的期盼。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儒家“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治国理念对欧洲民主政体确立的影响、儒家“用人之道”对欧洲启蒙学者反对贵族世袭的影响、儒家“天命论”及重农思想对启蒙时期法国重农学派“自然法则”和“重农”观点形成的影响、儒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启蒙学派反对中世纪教会思想束缚的影响,以及儒家“有教无类”平民教育思想对欧洲启蒙学者推行教育世俗化和普及化的影响五方面阐述中国儒家典籍对欧洲启蒙运动思想的深远影响。深刻理解和认识这些影响对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十分看重群体的作用,把群体的需要作为个人适应社会而生存的伦理前提,并把这落实到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行动中去。因此,儒家极为往重个人的内在修养,同时,强调要把个人的修养所得推广到社会中去,做到“正人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理想道德人格。这一思想对当代新闻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素养.仍然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1、“修身齐家”与新闻工作者个人品德的培养和提高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品德的培养和提高,把有没有道德品质当作区分人与禽兽的标准:“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放禽兽。’V)为此,偶家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儒家的“诗教”和“乐教”为阐述重心,通过阐发其思想义涵和理论渊源,彰显其寓教于乐的道德内蕴,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借鉴儒家“诗乐之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家管理文化与图书馆管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张红 《图书馆论坛》2002,22(4):9-11
文化将儒家管理文化与图书馆管理结合起来思考,认为儒家管理文化中的“有为”、“常德”、“和谐”思想对21世纪图书馆的生存、发展、竞争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论述了儒家管理思想引入图书馆管理,是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图书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慎言”是儒家传播思想的一部分。“五常”[1]——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言论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约束,规定了儒家“慎言”[2]传播思想的内在属性。儒家思想是伦理与政治合一的体系,其目标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这要求君子言论符合仁、义、礼、智、信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而对后世思想文化影响较大的有“十家九流”,其中以儒、墨、道、法最为有名。墨家是惟一曾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一个学派,从有关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窥见其当时的盛况。《韩非子·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吕氏春秋》中说“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以属弥众,弟子弥丰。孔墨之后,学显荣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还说,墨子“无爵位以显人;无赏禄以利人。”但其“盛誉流于北方;义声振于楚越。”可见,在先秦诸子中没有哪一家能与墨家相比。就连儒家的孟子在批判现实和其他学派时也曾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