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著名作家马致远写过许多“叹世”之作。在他的作品中 ,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 ,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代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是“小令之最佳者”。这些评价 ,并非溢美之辞 ,《天净沙·秋思》确是元代散曲之绝唱。《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 ,仅用 2 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许多年来 ,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 ,使主人公的情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  相似文献   

2.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传诵千古的杰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称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在《人间词话》里赞之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此也。”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既是一首隽永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出色的写意画,笔墨最洗炼,形象极生动。小令寥寥二十八个字,既无藻饰,又无典故,但字字有讲究,字字有韵味,它无比鲜明突出地反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形象。开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二句,句式全同,各由三组表示景物的名词构成,可谓全是写景,但景中寓情,看似描写自然景物,其实是“赋而比也”。说它是“赋”,因为这确是实写,这些景物是这个旅客所亲眼目睹的;但这里赋中有比,“枯藤老树”,正是黄昏的乌鸦栖息之所。  相似文献   

3.
<正> (一) 王国维称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人间词话》)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意境,为什么特别称赞唐人绝句,把它列为最高的美学境界呢?这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最短小精悍的体裁,具有言少意多、语近情遥、韵味无穷而且易记易背易唱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说,其醇美的意境往往是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比拟的。唐人  相似文献   

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是元代擅长写景抒情的散曲大家,这首被前入誉为“秋思之祖”的小令,以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写了沦落天涯者的彷徨苦闷,确实是“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佳作。然而,人们在分析这首小令的时候,往往把小令中的“断肠人”理解为一般远行在外、思念家乡的旅人形象。这未免  相似文献   

5.
<正>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咏怀秋天的诗可谓俯拾皆是,但是被誉为“秋思之祖”却是马致远的仅二十八字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王国维曾说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绝非过誉之词。其中魅力究竟何在? 一、以视觉调动感情和思念。 诗是要抒情的。但中国与西方审美观点不同。西方喜欢直露渲泄,中国喜欢含蓄蕴藉。因此抒情要靠景,也就是靠视觉形象来作为意象符号,抒发主体情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首外” (梅尧臣语)。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幼年期的曲坛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不甚美丽的外形,缘合流动的情思,为美打开了一扇模糊的窗口,引领人们去寻求作家艺术世界里的独特光彩,去发现作家意象森林里每片树叶的朝向,去咀嚼意象与意象之间不可触摸的疼痛。王国维赞誉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周德清称其为“秋思之祖”。这首《天净沙·秋思》被收人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7.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短短二十八个字,便把游子天涯飘泊的孤苦忧伤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因此常为后人玩味品赏。特别是曲中的“小桥流水  相似文献   

8.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元代著名戏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曲名《秋思》,被公认为中国散曲最出色的小令之一。它通过描写旅途中傍晚的秋景,抒发了游子深切的悲秋之情,给人一种难以排遣的苍凉。其风格婉约清远,意境深邃苍凉,悲而不壮,清而不淡,有“秋思之祖”之誉。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与马致远同时代的白朴,则写了一首跟马曲风格迥异的《秋思》:  相似文献   

9.
在元代的散曲小令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相当出名的。这首小令的篇幅极短,只有五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虽是廖廖几笔,却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景,抒发了秋日特有的思乡情绪,真可谓是茫茫萧瑟,秋郊西照。 这首小令的情调比较低沉,但是艺术上却有它独到之处。王国维在他写的《人间词语》中曾对它作出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史》中,把马致远的〔天净沙〕视为元人小令之最佳者,评语是:“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就情趣流畅,浑若天成的意义说来,确是公允之论。小令只有短短5句,28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题名《秋思》,但全篇却无一语道及其所“思”的内容。它只是排列一些孤零零的景物,并点明这些景物正是小令主人公“思”之寄寓所在。需要的是借助于读者的理解和想象,把景物与主人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一挖掘出来,然后才能最终达到对作者“秋思”内容的认识。在作者铺染的一系列景物中,首…  相似文献   

11.
刘曼丽 《文教资料》2012,(26):84-85
《唐人万首绝句》是清代王士祯晚年在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的基础上删定而成的一个唐人绝句选本。王士祯论诗标举"神韵","神韵"说也在其各个诗选本中得以彰显,单从《唐人万首绝句》的选本文本角度考虑,绝句这一文体本身"无言之言,若尽不尽"的特点就与"神韵"说相互映衬,互为彰显。  相似文献   

12.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的作品,收录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这首小令含蓄蕴藉、意境深远,有着奇特的“并列式意象组合”,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堪称元人散曲的绝唱.周德清《中原音韵》誉其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赞其为“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又在《人间词话》中称“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及此也”.周、王二人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名篇,历来评价甚高。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里誉之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赞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豪,皆不能为此”。然而,对于其中末句“断肠人在天涯”的语法结构,历来存在着一种传播甚广的解析,就是把它分析为“断肠人——在天涯”。很多  相似文献   

14.
毛金秀 《甘肃教育》2008,(11):57-57
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只用寥寥数语就写尽了游子之思,凄清的情思幽幽地迂回于字里行间,这久久不绝的凄清成就了这首元曲独有的美学色彩——凄美。那么,这首小令因何能写绝了凄清呢?  相似文献   

15.
唐人意境与悲秋乡愁意识的深层意蕴——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心解王瑜元人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历来为人所称赏。这首被周德清称为“秋思之祖”的小令只用了短短二十八个字便极凝练地勾勒出一幅秋日黄昏行旅图,把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  相似文献   

16.
元曲四大家之一兼散曲作家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是一篇脍炙人口、千年传唱不衰的名作。它是作家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强烈愤懑而采用曲折隐晦的方式,以独特巧妙的构思创作的。这首小令虽然篇幅体制  相似文献   

17.
元曲作家白朴有一首小令《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首小令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文中无秋,却道尽秋的风流。  相似文献   

18.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元代的散曲小令里面,马致远的《天净沙》是相当出名的,它一共只有五句,写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这首小令的五句曲子,从层次上看,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描写客观景物;中间两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是借景生情; 末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才是正面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但是头两句并不能跟后三句截然分开,因为头两句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首中国人熟知的唐人绝句,如果说要选十首大家最喜欢的唐人绝句,我想这首《静夜思》一定在其中。其一是因为它的作者是李白,李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其二因为情境易懂,没有什么高深或崇高的思想,无非是说一个人在异地他乡,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睡不着,想家了。其三因为韵律好听,这是一首声音最美的“唐诗”。  相似文献   

20.
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所写的《天净沙》,是一首二十八字的小令。这首小令流传至今六百多年,仍然耐人咀嚼,为人吟咏,难怪古人要推崇为“秋思之祖”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