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它牵涉到的不仅仅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的问题,更涉及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密切配合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家校整合现状的描述.进一步探究家校整合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实施家校整合的路径进行构想.以探寻学困生转化过程中一些基本规律性的认识,为学困生的转化寻找一条适切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学困生的转化既是我们教师的工作职责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应尽最大努力把他们转化为合格生,培养其成为优秀生是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尊重学困生的人格,热爱、关心学困生是促成学困生转化的关键。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是学困生转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在数十年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形成了关于学困生转化的独特教育观。本文以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涉及学困生教育的思想为基础,从学困生的类型、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教学策略方面,总结概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学困生能力提升与转化教育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了这一教育观对当今中国教育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在高中生物一线教学中,通过对"学困生"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并结合自身的经验,着重阐述了转化"学困生"的几种策略。  相似文献   

5.
帮助每个学生成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学困生的转化有其客观的复杂性、长期性,学困生及其转化是教师要面对的问题,学困生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把握原因是前提,关心爱护是基础,全程管理是保证。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20,(83):37-38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人们愈加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怎样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都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学困生而言,其成绩不好的原因往往不是智力原因,转化学困生是能够很好进行的。为了做好学困生转化,教师必须认识到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提高自身的认知,不断地更新理念,将自己能力发挥出来,从而更好地转化学困生。  相似文献   

7.
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是高校学风建设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进行有效沟通是对其实行转化教育的前提。由于学困生普遍存在自卑、焦虑和逆反等消极心理,所以师生间的正常沟通受阻。文章对高校学困生的自身成因进行了探讨,并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提出了一些提高学困生教育沟通实效性的路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学困生的转化一直是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学困生也是让教师困扰的群体,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能否落实并产生良好效果,对我们学校任务的实现、对家庭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为此,作为高中班主任,积极做好学困生的管理工作一直是笔者重视的课题,本文简单谈谈自己的学困生转化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9.
"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是高校学风建设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进行有效帮扶是对其实行转化教育的前提。基于此,对高校"学困生"的成因进行探讨,并结合书院制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学困生"帮扶机制的路径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困生的教育转化,为学习困难学生的"过程管理"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学生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性格、情感、意志等有了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现在学生分化严重,学困生的比重进一步加剧。在新课标下,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广大教师应当更新观念,重视学困生、爱护学困生、研究学困生。掌握学困生的成因,发现其规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是转化学困生的根本途径,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和根本。而关注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重视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将是学困生转化的根本和关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自信心状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了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自信心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存在年级差异、男女贫困生的自信心无显著差异、文理科贫困生的自信心也不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职贫困生自信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提高贫困生自信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自信心状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了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自信心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存在年级差异、男女贫困生的自信心无显著差异、文理科贫困生的自信心也不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职贫困生自信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提高贫困生自信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行为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建立贫困生档案、加强对贫困生“四自”教育、注意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引导、鼓励贫困生勤奋学习、设立特殊困难补助基金、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贫困生的关心与支持等措施来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鹏 《成才之路》2020,(10):128-129
农村学校的学困生转化工作应得到重视,否则学困生与学优生的差距越来越大。目前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还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师重视不够、学困生基础薄弱且缺乏家长管理等问题。教师要从关注学困生本身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积极开展农村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让每个学生都不掉队。  相似文献   

15.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有经济问题,还有包括思想、心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加强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贫困大学生立志成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典型榜样,激励贫困大学生自强自立;建立社团组织,提高贫困大学生实践能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富观。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作为贫困生比例较高且生源地集中的高校,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有其自身的特点。研究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的可操作性对于建立适应校情的新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高职院校为视点,在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基础之上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的可操作性,探索新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也应帮困扶贫,有两层含义:一是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由于在经济上、心理上存在许多问题,故他们本身需要社会来帮助;二是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对贫困、贫穷的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实施“帮困扶贫”,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校助困育人工作的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表现为:认定机制存在缺陷,资助力度不均衡,资助对象定位欠科学。助困育人工作失之偏颇,表现为:物质资助为主,能力培养不足;被动性应对为主,主动开拓助困资源不足;"强势关心"为主,不够细致化。"全过程助困育人、全方位助困育人、全员助困育人"的助困育人模式充分体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体现教育公平、增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尊严与幸福感、彰显人文关怀和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助困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即对贫困生有条件的激励性资助,秉承公平、正义、人本的宗旨。公平侧重对贫困生的外部帮扶,正义强调发挥贫困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落脚于贫困生发展的人本要求。以发展为激励条件的贫困生资助兼具慈善性和教育性,体现救济与促进贫困生发展相结合的资助原则,要求贫困生获得资助的权利和以发展回馈资助的责任对等,要求学校实行受助贫困生发展考核和分类管理。实施保障与激励相融通的资助策略,采用以"贫困"谋资助到以资助谋发展再到以发展谋资助的实施方式,确保高校贫困生通过接受资助既能脱贫更能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对高校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工作日趋完善,但是相比之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发展滞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导致目前高校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