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乡情浓郁的文化之美,至真至善的人性之美,迷朦绰约的诗意之美,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情趣之美.平淡无奇的语言,精巧奇妙的构思,感人至深的形象构成了汪氏小说一幅幅清新自然、韵味十足的风情画.  相似文献   

2.
乡情浓郁的文化之美,至真至善的人性之美,迷朦绰约的诗意之美,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情趣之美一平淡无奇的语言,精巧奇妙的构思,感人至深的形象构成了汪氏小说一幅幅清新自然、韵味十足的风情画。  相似文献   

3.
小说要"从容不迫",是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的自觉追求。论文挖掘了鲁迅小说从容之美的表现、美学特征,并深入探讨了其小说从容之美形成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的小说在中国的当代文坛有其独特的风格,他创造了大量以故乡人事为题材的小说,其中包括最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汪曾祺小说的平淡质朴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性之美”、“和谐之美”、“真实之关”。  相似文献   

5.
文言小说是以形象性叙述为主,戏曲文学以意象性叙述为主。通过同一题材从唐小说到明戏曲嬗变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文言小说叙述更倾向于形象之美、叙事之美、理趣之美,戏曲文学叙述更倾向于意象之美、诗境之美、情趣之美。  相似文献   

6.
孙文昀 《文教资料》2011,(36):14-16
文章通过对卡夫卡小说文本细读.以其小说中的惊悸时刻的瞬间为切入点,分析其所展现出的“惊悸”的独特风格和残酷之美.试图说明其和存在主义的克尔凯郭尔等人的精神联系。并进一步说明这些艺术特色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7.
废名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它是田园小说的代表。其小说具有诗意美和艺术美,通过具体意境的渲染及人物的对话,带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的情怀。《竹林的故事》是废名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竹林为背景,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述主人公的人生成长经历,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和青春色彩。这部小说中体现了较强的田园风情和冲淡之美,借助于妙手将俗世间的事情以画面感的形式展开出来,给人静谧的感受。本文将重点以小说《竹林的故事》来分析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小说中写女性人物的形貌,一是正面写:从作家的主观感受出发或重写女性的眼神,或重写人的动感体态,以突出人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以形写神"。二是侧面写:从读者角度出发用暗示的方法想象其美,或从小说中其他人物的角度出发,不直接写女人的美,而写这些看到她的人的反应中来显示出她的美。这是避其文字直观性之所短,用其文字间接性之所长,并以生活和想象作基础的高明的写人技巧。  相似文献   

9.
萧红是一位充满童真童趣的女作家,然而寂寞,漂泊,充斥着她的一生。正是她自身的不幸命运,使她笔下的人与事也点染了一层悲剧之美。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自始至终用一双敏锐的慧眼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和艰辛,她的作品构成了一个个无比深冷而又残酷的悲剧。文章以研究萧红小说的悲剧内涵为中心,从萧红小说悲剧意识的根源,悲剧风格的体现,悲剧意义与价值这三方面来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她用凄美而绚丽的彩笔勾勒出一幅幅东北儿女的日常生活图景,其笔下的悲剧人生有肉体的疼痛更有精神的愚昧。她以悲凉的叙述格调贯穿于作品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她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因而她的作品总是散发出一种单纯而深刻的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10.
江国香织是当今日本文坛上与村上春树齐名的畅销书作家。她的作品主要以当代都市爱情生活为题材,道出人们对情爱的渴望、矛盾和挫折,以及孤独、惆帐和寂寞的都市感觉。本文通过《沉落的黄昏》等小说分析其小说中体现的纤细小巧之美、四季自然之美和孤独幽怨之美,并探讨小说美感中所蕴含的日本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小说中描写了大自然被现代工业文明所破坏、人性异化、生命枯竭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对自然本色的推崇。在劳伦斯的笔下,大自然给人以生命活力,性使人的生命得以复苏。大自然与性,成为人类生命活力的源泉。生命活力之美就是自然之美和性之美,因而对于大自然与性这一自然本色的推崇是劳伦斯小说创作的精华所在。劳伦斯对自然本色的推崇与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性的独特的认知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一个是1866年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一个是新千年最新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一个是社会心理小说的楷模,一个是被称作"人性之美"的佳作。至今,对《罪与罚》的分析,多数人是重视其心理描写的解析;对《手铐上的蓝花花》的解读,则主要是歌颂其反映的人性之美或自由意识的呼喊。而小说最终宣扬的是"幸福的解脱"还是"痛苦的禁锢"?这一问题关系多方面研究,对核心地把握两部小说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是一位注重风俗和地域文化描写的作家,创作了大量以故乡人事为题材的小说,包括最为人称道的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记事》.他的小说展现出对俗世生活和普通百姓的浓厚兴趣,堪称一幅凝结着大美与大爱的画卷.  相似文献   

14.
倪惠颖 《天中学刊》2012,27(6):90-92
20世纪30年代,朱剑芒在对古典小说选集《美化文学名著丛刊》和《章台纪胜名著丛刊》的编选过程中,遵循"真"和"美"的小说原则,将古典与现代融为一体,对处于新旧文化转型的传统文人寄寓深切的人文关怀,颇具时代意义。两部小说选集的编选渗透了编者自身在社会变迁、文化转型的新形势下对传统文人自身情感和文化命运的追思,以及对小说之美的独特理解,寄寓了其将古典之美与现代意蕴绾合的小说理想和人生境界。这一对新旧过渡时期部分传统文人历史和文化命运的关注理应成为五四之后"人"的文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许红华 《教师》2012,(15):25-26
审美教育亦被称作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小说阅读中的审美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人物性格之美、故事情节之美、环境之美和意境之美。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如何挖掘这些美育内容,本文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江苏教育》2013,(10):11-13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感情的熏陶提供了文质兼美的文本范例。本文从"理清故事情节,体会构思精巧之美""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之美""关注环境描写,感受环境和谐之美"三个方面就小说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做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最为珍贵的瑰宝之一,其深刻的思想主题正是借助其完美的文学语言来表现的。《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修辞之美、纯真之美和个性之美,已达到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艺术的顶峰。  相似文献   

18.
《遍地白花》是当代作家刘庆邦创作的众多短篇中的一个,小说以朴实细腻的文笔描绘了一幅古朴美丽的乡村风情画,表达了作者对乡村之美的独特体认和对农耕文明的家园回望。作者就像是一个有耐心的画家,他用近乎陌生化的手法将乡村生活中的事件和场景一点点地拆分开来描画出来,引导着人们一点点去探寻去发现,发现存在于小说中更存在于人们心中的遥远的乡村之美与田园之梦,唤醒人们心中久久沉睡却不能忘却的乡村诗意。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期的作家中,汪曾祺的创作是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意义的。汪曾祺以抒情的笔调,着意描写民情风俗,从凡人小事透视美好人生,讴歌民族传统的道德美,人情美,人性美。他以自己的故乡为背景,成就了一幅幅清新淡远的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卷,并开始了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先声。本文就汪曾祺小说在形象塑造、情节构成、风俗画描写等方面的特点,来勾勒其小说作为新时期乡土小说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关于汪曾祺小说和谐冲淡的特质,研究者多有论述;而事实上,在这种平淡背后,还蕴藏着很多“味道“使其小说具有一种奇崛之美。叙述意图中的和谐与叙述内容的不和谐、笔调的不动声色与笔法的触目惊心两个各自对立统一的方面都体现了汪曾祺小说这种寓于平淡之中的奇崛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