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物理教师》2007,28(3):40-40
新华网报道说,一期探月工程的综合论证目前已完成,科学目.标J程技术实施方案也已落实.在发展人造卫星和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后,适时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是中国航天活动的必然选择,开展月球探测工程是中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重大举措,将提高中国认识月球、开发利用月球资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将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列入国家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中国探月工程于2011年立项,规划为"绕、落、回"三期。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绕":2004—2007年研制和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实施环绕月球探测。二期的任务是"落":2013年前后进行首次月球表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三期的任务是"回":2020年前进行首次月球样品无人自动取样返回探测。  相似文献   

3.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目前已通过研制阶段的试验考核和验证,将于今年10月升空,2010年到达火星并开展科学探测。火星探测项目是继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之后我国又一个重大空间探索项目,也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地外行星空间环境探测活动,这一项目由我国与俄罗斯合作开展,“萤火一号”主要任务是探测火星附近空间环境,为我国下一步深空探测打基础。  相似文献   

4.
刘宝团  郝萍 《新高考》2008,(5):37-39
焦点一:嫦娥绕月 背景材料:2007年lO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11月26日,“嫦娥一号”传回第一幅月图,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它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5.
这次整个载人飞行全过程,我们共发出437条遥控指令,实施数据注入11次24帧近20万字节,全都做到了准确无误,分秒不差,干净利索,无可挑剔! 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组建于1996年3月,主要担负我国载人航天飞行控制任务,是载人航天飞行的“神经中枢”,是航天员的“生命通道”。  相似文献   

6.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7年12月12日庆祝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说,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人们都知道,中国的探月工程起步晚,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走,即发射首颗探月卫星,围绕月球进行探测;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展开巡视探测;采回月壤样品。2007年,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迈出了探月计划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2008年11月3日,探月工程关键部件"中国月球着陆探测器"首次在珠海航展亮相。卫星应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前两个领域的一个共同点,是都没有离开地球。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之前,我们中国的所有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就广泛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我国实现人造卫星上天、载人太空飞行之后,又把探测月球的任务提上日程,正式启动了“嫦娥工程”。我国实施的“嫦娥工程”,还只是无人探测月球计划,至于载人登月将是下一步的事情。“嫦娥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绕”,是指发射月球卫星,绕月探测;第二阶段“落”,是指发射月球车在月面软着陆探测;第三阶段“回”,是指发射探测器到月球上考察后采样,返回地球。“嫦娥”探月正是为“嫦娥”登月开辟道路。探月和登月,是航天技术的一个里程碑。正因为如此,美我国选用长征三号甲…  相似文献   

10.
自2004年2月探月工程启动以来,工程的每一步进展都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全国人民翘首企盼中国首次探月成功。距离地球38万千米的月球蕴藏有丰富的资源,也是人类探测深层太空的前哨和中间站。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对月球的探测作为航天领域的一个重要工程。我国的探月工程名为“嫦娥计划”,分为“绕、  相似文献   

11.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飞行成功后,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东方。一次次的成功,把默默奉献的中国航天人从幕后推到了公众的面前。中国航天的下一步——探月工程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嫦娥工程月球探测卫星的总设计师、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带领的航天人已经完成月球探测卫星的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已经有了突破,初样工作也已结束。在可以预测的最近几年,中国嫦娥奔月的神话必将成为现实。良缘巧遇航天路1945年1月,叶培建出生于长江之滨的著名银杏之乡——江苏省泰兴县(现为泰兴市)。高中毕业时,叶培建的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在填写大学志…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将大力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探测。我国确立的空间科学发目标是: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建立自主经营的卫星播通信系统;建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建立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试验体系。我国将陆续发射空间科学实验卫星,建成观测天文卫星系统,形成期运转机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对各种卫星有效载荷及卫星平台等域的新技术进行飞行试验验证;发射月球探测卫星、月球软着陆器、月取样自动返回探测器,对月球能源与资源的分布与规律进行全球性、整性与综合性的探测。建立包括陆地、海洋、气象、环境等系…  相似文献   

13.
杨巍 《物理教师》2011,32(5):66-68
“嫦娥2号”探月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为我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了序幕,它主要任务是为“嫦娥3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续进行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搭载在“嫦娥2号”上的7种有效载荷,能帮助卫星实现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物质成分、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等4大科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2006,(Z1)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飞行成功后,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东方。一次次的成功,把默默奉献的中国航天人从幕后推到了公众的面前。中国航天的下一步——探月工程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嫦娥工程月球探测卫星的总设计师、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所带领的航天人已经完成了月球探测卫星的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已经有了突破,初样工作也已结束。在可以预测的最近几年,中国嫦娥奔月的神话必将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1.图中参加活动的同学有32名,另外,因为你也被邀请参加了呀,所以正确的回答人数应该是33人。2.我国的绕月探测工程将实现这5项工程目标: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6.
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到嫦娥一号工程,从现代化的航天城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火箭、卫星、测控网,“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的标识无处不在。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催生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正是这样一批批投身我国航天事业的科学家和研发人员,他们坚持不懈地创新和努力,造就了我国航天事业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而在航天领域,我国的运载火箭尤为值得称道。j月5日,新任全国政协委员姜杰在参与讨论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时,在报告中“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涌现出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载人航天飞行和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这一段下面重重地划上了一条横线。从1988年开始,姜杰就开始参与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的研发,“嫦娥一号”卫星正是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送入轨道的。20年间,姜杰见证了我国运载火箭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探月工程分三个阶段。第一步是绕,即实施对卫星绕月轨道的控制实验并对月球表面进行探测;第二步是落,即将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着陆并对月球进行实地考察;第三步是回,在完成对月球的实地考察后,将在月球上采集的实物样品带回  相似文献   

18.
招生专业全部是信息技术和航天技术,毕业分配主要面向总装备部各卫星发射中心、卫星测控中心、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和相应的研究所等技术密集型单位,优秀毕业生可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院设有装备指挥、试验指挥、试验工程、测量控制、电子工程和靶场管理等系。主要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  相似文献   

19.
新华网上海电:我国自行研制的月面巡视探测器,近日在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亮相,月面巡视探测器通常被称为“月球车”,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实现第二步“落”的重要部件.国防科丁委昨天发布消息,承担探月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目前已经投入生产,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科研人员对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了多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经开始初样研制,“嫦娥探月”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嫦娥一号”卫星在今年发射探月,2012年我国的月球探测器将登陆月球表面.随之携带的“月球年”机器人也将开始探索之旅.  相似文献   

20.
我国蓬勃发展的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航天壮举引发全民高度关注,点亮了青少年探索太空的梦想;“双减”政策的颁布也为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发展良机。学校通过大师讲坛、航天专家进校园、航天科技活动月、太空探索创意实验等活动,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航天科普教育。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航天科普教育成果显著,成为素质教育的特色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