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晦 ( 1899— 1983) ,原名兴栋 ,号慧修 ,辽阳人氏。建国后任职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兼系主任。以德高望重 ,人称晦老。他一生先后从事文艺创作、翻译、研究和教学 ,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 ,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建国前有《文艺与社会》行世 ,逝世后有《杨晦文学论集》、两种版本的《杨晦选集》行世。去年杨晦百年诞辰纪念 ,北大中文系召开杨晦学术思想讨论会 ,与会者深感过去对扬晦的文学理论思想重视不够 ,以至某些精到之说隐而不彰。杨晦作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 ,一是自从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 ,近半个世纪信仰坚定 ,不改…  相似文献   

2.
杨朔(1913—1968) ,山东人。1937年到延安 ,从事革命文艺工作。1949年后 ,参加抗美援朝 ,回来写了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反映这种生活。他在建国后长期从事亚非作家的国际活动 ,主要的写作形式是散文 ,也以此著名。他是建国50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家 ,各种当代散文选集大都少不了他的作品 ,而所选又常是固定篇目 ,《荔枝蜜》就是其中一篇。他的散文格调明丽 ,主题鲜明 ,很有教育意义。在建国以后的十几年中 ,可歌可颂的新事很多 ,人们读后也易受感染和教育。所以他的散文名气很大。不过 ,情随事迁 ,到了新时期 ,回顾…  相似文献   

3.
茅盾对我国文学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还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文艺理论批评工作,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艺论著。在这中间,茅盾的女作家论同样是值得我们珍惜的精神财富。当我们读完了他的《庐隐论》、《冰心论》、《女作家丁玲》、《丁玲的(母亲)》、《关于(遥远的爱)》、《(呼兰诃传)序》等评论后,我们会感到,这些论著表明了茅盾对现代女性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精当批评,体现了茅盾对现代女作家及其创作给予的极  相似文献   

4.
<正>“杂文四则”,是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5册的课文,选自《燕山夜话》,作者马南邨。马南邨,是邓拓的笔名。他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学者,原名子健,福建闽侯人。早在抗日战争初期,他就在晋察冀边区从事新闻工作,任《晋察冀日报》的社长兼总编辑。建国以后,任《人民日报》的社长兼总编辑。1958年起,任中共北京市委文教书记,并兼任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的主编。  相似文献   

5.
茅盾于1938年4月16日创办了半月刊《文艺阵地》并主编了前18期。他的编辑工作使《文艺阵地》成为抗战时期普及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全国性文艺刊物之一。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体现了以下编辑特色:以文艺刊物为抗战服务、为民族的解放事业服务;把“编者”从幕后推出来与读者、作者沟通,提高刊物的亲和力;创办栏目体现人性化,增强刊物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916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从此开始他的文学生涯。1920年任《小  相似文献   

7.
赵燕翼同志没见过闻一多先生,但读过他的诗集《红烛》、《死水》,珍藏了闻一多先生的木刻头像。他受闻一多先生影响拿起刀笔走上文艺和革命的道路。他一直把闻一多尊为“心中的老师”,写了一篇文章登在《群言》上。我也从未见过茅盾先生,但我有《茅盾文集》乃至《全集》,其中的很多作品我曾反复研读过。更为难得的是,在我还是学生时,以及后来当了教师,茅公曾数次复函赐教,并为我荐发作品,直到他逝世前几年还帮我审定  相似文献   

8.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著作丰富,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等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还撰写了大量的文学论著,翻译介绍了许多外国作家的作品。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中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沈雁冰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是同他严肃认真、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和工作态度,以及谦虚谨慎、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分不开的。他非常重视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他不仅创作了象《子夜》那样的巨著,象《蚀》、《虹》、《春蚕》、《林家铺子》、《腐蚀》等有历史影响的名作,同时还发表了七百多篇有卓见的评论文章。他是伟大的作家,又是杰出的评论家,他以评论家深邃的思想,塑造了吴荪甫、老通宝、林老板等一系列有广度和深度的典型;他以创作家丰富的艺术经验,写出了无数篇有真知灼见的文学评论,茅盾同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极为丰富的。作为文艺理论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很好研究他巨量的文学作品,总结他丰富的创作经验,同时更要学习他浩瀚的理论著作,加深文艺理论研究。茅盾从事理论研究较从事文艺创作,时间更早,历时更  相似文献   

10.
《画梦录》是何其芳(1912—1977年)散文创作的发轫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它使年仅24岁的何其芳成为文坛瞩目的人物。1936年7月初版后至1937年3月,《画梦录》在半年内即印行了五版,轰动一时。至建国前又印行了四版,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算得上是畅销书。1937年5月,由著名作家评论家杨振声、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巴金、靳以、李健吾、林徽因、沈从文、凌叔华等组成的《大公报》文艺奖金评委会授予《画梦录》以大公报文艺奖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讲话》时代和《祝辞》时代。《讲话》发表于1942年,是战争年代的产物。建国后前三十年,是《讲话》占主导地位的三十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召开后,《祝辞》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文艺全面拔乱反正,大力提倡艺术民主精神,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开始进入本世纪以来最繁荣多样的丰收期。  相似文献   

12.
如果再想了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中国社会的基本风貌和一般知识青年的思想历程,读一读茅盾的总题为《蚀》的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是有好处的,它不仅能给你丰富的艺术享受,同时也能使你获得相当的历史知识。“因它为当代历史文献,有其历史、政治及社会上的意义”,它真实而及时地记录了时代风云。这是本文想要重新进行探讨的。茅盾是一个有深厚文艺理论修养和明确的创作目的的作家。他对于现实主义的强烈追求,对于文艺的社会功能的深刻理解,使他十分重视小说的时代。他认为“连时代空气都表现不出的作品,即使写得很美丽,只不过成为资产阶级文艺的玩意儿。”他把文学作品是否具有时代性,作为文学批评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经批评过一些以现代  相似文献   

13.
1958年的文坛出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其中之一是文艺界的“再批判”事件。所谓“再批判”,是把1942年在延安批判过的王实味、丁玲、萧军等人的文章拿出来再次批判。“再批判”与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同属于政治权威开辟新道路、清除旧基地的战略选择,目的是使人回想起1942年的文艺整风和1948年的《文化报》事件,维护和重建延安文艺整风以来建立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艺术创作规范。  相似文献   

14.
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又名沈雁冰。一八九六年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巨大成就的革命作家。中学毕业后进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一九一七年开始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杂志》上发表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的文章,一九二○年参加《小说月报》的革新工作。一九二一年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负责主编《小说月报》。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许多文学论文,并翻译了不少外国进步作品。他早期的文学主张是“为人生”。  相似文献   

15.
1950年1月由南京文联创刊的《文艺》月刊前后办刊时间仅一年零八个月。作为党的机关文艺刊物而被停刊,可谓当时文艺界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件”。其间缘由,与这份刊物的“华东风格”有关。由“华东文人”主编的《文艺》月刊在文艺观念上大力张举“列宁的文艺原则”而暗中疏离《讲话》,在创作实践上与“庸俗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纠葛不清而违反革命文艺的叙事“成规”,在批评实践上推重艺术分析。这三重因素皆使《文艺》成为建国初年文学“延安化”/“一体化”过程中的另类“构想”。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鉴赏》2009,(7):76-76
韩寒.男,1982年9月23日出生.上海人。曾为上海市重点中学松江二中高一年级的学生.嗜好文学创作。韩寒读初中的那年.他的短篇小说《弯弯的月亮》和《书店》就分别刊登在《少年文艺》(南京)1997年第7期和第9期上。自此一炮打响后.他就迷恋上写作,冲动一发不可收拾。随后。他的另外几篇短篇小说又相继被《少年文艺》(上海)采用。  相似文献   

17.
茅盾是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曾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他的著作很多,《子夜》、《林家铺子》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人们称他为“文学巨匠”。“三遍”读书法是茅盾先生在1 942年总结出的一种粗精结合、学用结合、多次反复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画梦录》是何其芳(1912—1977年)散文创作的发轫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它使年仅24岁的何其芳成为文坛瞩目的人物。1936年7月初版后至1937年3月,《画梦录》在半年内即印行了五版,轰动一时。至建国前又印行了四版,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算得上是畅销书。1937年5月,由著名作家评论家杨振声、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巴金、靳以、李健吾、林徽因、沈从文、凌叔华等组成的《大公报》文艺奖金评委会授予《画梦录》以大公报文艺奖金的散文奖。评委会给《画梦录》以很高的评价:“在过去,混杂于幽默小品中间,散文一向  相似文献   

19.
新春伊始,接到刘彦钊先生惠赠的文论新著《金秋集》。这是继《培花集》、《艺术辩证法技谈》、《宏微探艺集》之后,他的第四本文论结集,所收大都是近几年所写的文艺理论、文艺随笔和评论文章等57篇,24万字。在时下学术著作出版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金秋集》能得以问世,是值得庆幸的,我衷心地表示祝贺。 彦钊先生是我1960年入开封师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读书时讲授文学概论课的老师。他的童年及中小学生活是在家乡党所创建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山西原平渡过,饱尝了民族的灾难,同时也受到了党的教育。1955年考入河南师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学习,就爱上了文艺理论。毕业后留校任教,一度曾在中共河南省委理论写作组工作过,尔后长期在出版界工作。他有较深的马列文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修养,在新时期又对邓小平的文艺论述做过深入研究。因此,他的文章都闪烁着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光辉。像这本新著作所收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文艺事业的指导地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艺的纲领》、《坚持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理论》,《真理—旗帜》,《文艺的根本原则不能丢》、《批判地吸收是对待中外文艺的正确方针》、《造就宏大的文艺队伍》、《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几点意见》等理论文章,不仅具  相似文献   

20.
脸谱:1958年出生,自幼喜爱美术、文学。高中毕业进入北京军区文工团,担任舞美设计,后参军。转业后,进入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担任工会文体干事。1985年,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为美工师,先后在《大林莽》、《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电视剧中担任美术设计。《遭遇激情》是他与郑晓龙联合编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