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作为20世纪乃至当今的显学,以其高举颠覆形而上学的旗帜、思路新颖、学术观点振聋发聩而强烈地吸引着大量读者,尤其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以其视理解和解释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态势并用对话思想论述理解和解释行为而备受读者的青睐。但是,这些显学所浸透出的不可知论倾向也给当今学术界带来很大的困惑。从海德格尔、德里达与伽达默尔哲学的主要观点分析他们的不可知论倾向,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学理上更为通畅。马克思主义不仅颠覆了形而上学,而且还从黑格尔那里(亦即从形而上学传统那里)接受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几年前西方两家著名杂志两次把马克思和爱因斯坦评为19和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说明西方知识界已经认识到上述显学的偏颇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他通过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完成了现代哲学的两个重大转变,即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的转变,进而从一般解释学到本体解释学的转变。他的哲学解释学的主要成就与贡献在于,揭示了理解的一般结构,指出了这一结构基于人的历史——时间性。他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言谈是按照含义对现身在世的可领会的状态的分解与勾连。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角度对跨文化翻译进行了分析.认为翻译不只是字面意义的对等和对原文的绝对忠实,而是与译者的参与和再创造密不可分的.本文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哲学解释学,解释学中的翻译及其对跨文化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哲学解释学对文本意义的本体论诠释使其招致相对主义的责备。伽达默尔为规避相对主义而采取的范畴二重性逻辑功能的论证策略引起众多哲学家的关注。争论表明,确定客观性问题讨论的视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客观性问题本质上不是事物的存在性问题,而是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意义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5.
哲学的发展是逐步深化的过程,古代哲学的研究重心在于本体论,近代哲学转入以认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认识论中主客体关系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以不同的形式获得了统一。康德从带有先验色彩的主体能动性出发,第一次建立了主客体统一关系;黑格尔在主体建立客体唯心主义基础上辩证地理解主客体关系;费尔巴哈在直现、感性、唯物的基础上理解主客体统一。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主客体关系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6.
读者反应批评以重视阅读主体的能动性著称。在不同哲学与美学思潮影响下,读者反应批评内部又有偏重作者、偏重读者以及调合作者与读者的细微差别。从意义的本体论认定和阅读的方法论选择两方面对以阅读主体能动性为焦点的分歧展开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文本意义的丰富性和阅读活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subject”一词在西方语境中有两层意思 :“主体”与“主观”。现代性主体哲学正是通过“主观”而建立了“主体” ,从而对他者在各种意义上的霸权。与此相应 ,2 0世纪对主体哲学的拯救或批判就有了两条思路 :一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以反方法论为旗的反认识论的“本体论转向” ,一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和法国后结构主义对作为实体存在的绝对“主体”的解构。从以上两层意义的内在勾连中展开对“subject”的西方哲学史考察 ,可以看出 :“主体”是“主观”的产物 ,“主体间性”是“主观”的认识论哲学的最高成就 ,但同时“主体间性”在胡塞尔那里的终于失败 ,则意味着我们必须修正现代认识论或者在它之外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8.
杜书瀛的学术历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76—1985年,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针,反思文学艺术的特性;1985—1992年,从人类本体论哲学出发去解释文艺现象;1992年前后,从价值论哲学出发去解释审美和艺术。本文从哲学基础、文艺学艺术特性、艺术典型等几个方面,着重对杜书瀛的认识论文艺学的思想进行了分析,为今后更好的研究和分析杜书瀛的文艺学思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历史主体能动性的基本特征是目前哲学界涉及很少的课题。本文认为,历史主体能动性的基本特征有三: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它们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活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哲学解释学从新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探讨和思考,本文试图讨论哲学解释学在翻译领域的具体应用,并对如何正确地理解翻译中的合理偏见以及重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本文就哲学解释学在翻译实践中的利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其形成虽晚,却有着异常深厚的思想史背景.该概念在伽达默尔哲学中具体指理解的过程性实质,是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他者和自我的无限融合过程.意义境域的基本开放性和前见解的特殊性赋予了"视域融合"基本的超越性、开放性和个体性.在当前多元对话的语境中,将此概念纳入到现代性论域进行其现代性意义检审已具备比较成熟的条件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弗雷格独特的概念论思想在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有本体论的意义,又有认识论的意义.他从数学中的函数出发,以函数和自变元的结构为基础,对概念和函数作了深入的探讨和阐发,并解释了它们的性质和关系.弗雷格这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推进逻辑和逻辑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外壳”的揭示和“合理内核”的把握,比入的劳动、主体的生命活动为支撑.马克思赋予了主体和客体以新的哲学基本前提和规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主体和容体的关系,第一次从人的活动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的新型关系.“主体”作为一个皙学概念.在哲学史上曾在不同意义上被使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既用它表示个别存在,又用它表示质料——潜在的实体;中世纪经贮哲学把主体理解为事物本身中存在的某种实在的东西.对主体的概念的近现代解释是从笛卡尔开始的,他把主体解释为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的本原.黑格尔,正如马克思批判性的分析指出,他把“绝对精神”、“理念”、“自我意识”当作主体,当做活动者和能动者,但这是一种“抽象  相似文献   

14.
(三) 如果说以上围绕着西方两次女权运动以及西方的和我国的女性文学研究的思想背景、发生发展过程所展开的一些理论问题,是属于人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问题的话.那么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身”则为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方法论出路,进而言之,是为女性文学研究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内在统一提供了可能。现象学关注的是意义的呈现,以现象学为哲学思维基础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在加达默尔看来,对普遍存在解释与理解的异化形成了解释学的普遍性问题;偏见与间距的存在不是解释学普遍性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而恰恰是解释学普遍性问题得以有效化解的中介条件;加达默尔解释学理论的实践转向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促进实践释义学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16.
解释学经历了从古典解释学阶段、普遍解释学阶段、作为人文科学方法论解释学阶段到当代哲学解释学阶段漫长的发展历程,蕴含着多层次的方法论意义。本文主要从解释学对象、解释学立场、解释学关系、解释学循环、解释学语言等方面,探讨了解释学对教育知识生产的方法论价值和启示,并廓清了在解释学观照下践行教育知识生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远古神话作为中华民族“儿童时代的天真”业已给予中国哲学以根源性的影响。其中关于宇宙生成的猜测,直接成为了后来(尤其是先秦)哲学本体论思想的思想渊源,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前史。  相似文献   

18.
诠释学源自圣经注释学,经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改造为方法论诠释学,后又经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实现本体论的转型成为本体论诠释学。诠释学的很多观点对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研究方法都有极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区别是布伦塔诺哲学心理学体系内在基本线索,而心理现象则是以“表象”和“意向性”为基础的,而具有对对象的能动的指向性。其目的就在于不但要从哲学上实现从客体本体论向主体本体论的转向,而且还要将善恶价值的界定建立在心理现象及其内在意向性和自明性的基础上,从而奠定其价值哲学的心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武术习得讲求“意会”,是无法言明的体认领悟之道。在“深入阐发文化精髓”的新时代理念下,如何解读中国传统话语的价值意涵,促进跨文化交流的传播理解,是摆在眼前的重要问题。运用文献资料和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解释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研究武术意会的文化阐释问题。考察武术意会的文化基因传统、探求武术意会的内容解释维度、呈现武术意会的现象存在原因。研究认为:血缘文化的思维结构决定了意会的认识背景、宗族伦理的制度架构强化了意会的发展路径、宗教哲学的悟道观念影响了意会话语的思想内容;肉身性的筋肉技巧、心理化的意识投射、语言解释的表达局限、词语使用的意义抽象、美学体验的艺术特征、人生诉求的价值导向,构成了武术意会的解释向度;中西差异化思维的不同取向、文化无意识的隐蔽构建、古今话语体系对身体认知的文化理解,为武术意会的解释,建立了一条东方身体的意会文化形塑、传统技艺的缄默文化关联、武术身体的默会认识形成的现代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