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07年6月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随后,国内相继有6省出台了具体的地方实施办法.国家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条款中,对于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仅限于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等.湖北即将实施的<办法>中,将时下流行的网上聊天、手机短信也纳入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护.  相似文献   

2.
近来,接连听到记者在采访中人身被打,采访器材被毁坏的事件。我们在对此感到痛心的同时,不断思考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人身权如何保护? 记者被打,伤害记者的人触犯的是刑法哪一条款呢?这是值得研究的。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是对故意伤害罪的规  相似文献   

3.
20多天风风火火的“地下百里行”采访结束了。我拖着象散了骨架似的身子回到办公室。没想到对这组报道反映强烈的读者来信已堆满了一桌,我强打精神拆阅这一封封信件,其中有一封是一位电大新闻专业班的女学生写来的。她在父母的婚变、本人的失恋、学业的受挫、工作的不顺等重重打击和困扰下,几乎走上永远的“解脱”,但读了我的《地下百里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旧著作权法(1899年制定)第7条,有如下规定:①“保护期限——翻译权为作者原著发行后10年以内,如果没有发行其译本,其翻译权随之消失。②在前项所述期限内,作者著作被译为未受版权保护的某国语译本,此国语翻译权随之消失。”这一条款在日本通常被称为翻译权10年保留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些报刊提出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问题,批评中小学生家长暗自拆阅子女的信件、日记的行为。这对一些不善于对待孩子的“隐秘世界”因而产生亲子矛盾、导致不良家教效果的家长,是很必要的。但是由于文章往往片面强调了“权”,同时也助长了某些少年子女,把家长...  相似文献   

6.
近日从一家大报上读到《从“心灵尘暴”到“知心春风”》一文,感慨良多。既为金华某高中学生徐某因杀母被判刑而惋惜,也为作者“知心姐姐”的良苦用心所动容。的确,“徐某杀母案”中,有许多问题值得社会各界为之反思。但是,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我又深感忧虑:“知心姐姐”知青少年之心,但好像不知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 我国于1991年9月4日颁布、1992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第五章第四十二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相似文献   

7.
记者采访行为亟待具体规范李小冬1994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在一次问卷的测试中。请若干新闻工作者试答了这样一个问题:“记者为得到重要新闻题卅而采取下列做法,您认为恰当吗?”在“不经允许使用政府或商业机密文件”、“不经允许引用私人信件、日记、...  相似文献   

8.
“数字”这个怪物,又一次让中国新闻界尴尬了一回。 1996年底,国內一家报纸刊出一条“记者调查”,其透露的一个数据引起了轩然大波:“当今国內有15亿件衬衫积压在库”。这条信息一经披露,便被国內上百家报刊转载,包括像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这样的媒体都展开了连续报道和大讨论。  相似文献   

9.
近日,笔者常看到一些由媒体制造出来的“新闻”。譬如,几个记者将事先准备好的百元钞、信件或其他物件“丢”在人流量较大的场所,然后躲在暗处盯梢,看“鱼儿”上钩没有,结果有不少人捡到物品后就据为己有了。基于这样的调查结果,记者们立刻就得出结论:社会公德正在日渐衰落,并呼吁全社会对此进行反思。 此类“新闻”经过编辑精心策划,记者用心执行,加上罗列的“个案”,看上去已经达到了“饱含社会责  相似文献   

10.
信息灵通,这是做好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前提。所谓信息灵通,是指记者或通讯员对负责报道分工范围内,乃至社会上发生或出现的带有“新闻味”的种种新鲜事和新的思想动向等等,了解得迅速及时。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写道:“消息(即信息)来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没有通过消息来源得来情况,记者就无法活动。”那么,怎样广泛掌握新闻信息呢?总结中外一些记者的经验,主要有四条渠道: 一、从各种书面材料中掌握信息。记者和通讯  相似文献   

11.
草壮 《报刊之友》2010,(2):64-64
“记者被打不算新闻!”不知这一“论断”出自何人之口,反正已有大量事实为证。从眼下来看,记者被打已是司空见惯了,确实不该再算“新闻”。在网上搜索“记者被打”,居然搜到了1740万条!当然,这并不表明有那么多记者被打,但记者被打的事件一再发生并引起社会关注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一条16名记者遭公安局“封杀”的消息在新闻界引起很大震动:2002年7月26日,一封题为《关于个别记者涉警曝光失实情况的函》从兰州市公安局发出,函中称:“今年以来,个别记者因采访不深入,出现了一些严重失实的报道,这些失实报道既违背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性的原则,也损害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鉴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今后以上记者再不宜到公安机关采访,各分、县局和市局机关各部门将不予接待。”这次“封杀”记者行动共涉及兰州市6家都市类报纸共16名记者。(见2002年8月8日《南方周末》) 据笔者所悉,此事件只是记者遭“封杀”现象的又一个新的例证。某一政府部门或组织拒绝接受某一或某些记者采访的“封杀”记者现象发生已经有一段历  相似文献   

14.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们”派来的,往你身上泼一桶脏水。“身正不怕影斜”,记者既然敢揭丑,也就不怕什么了。麻烦的是,如今有的法院轻易受理“告记者”案,使记者或新闻单位的领导不得不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上曾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会议泡。”这里批评讥讽的所谓“四流记者”,主要是指那种整天住在宾馆里,发一条开幕消息、一条闭幕消息。如果有领导人讲话再根据有关人员定的框框,编发一条讲话摘要。如果碰到要求发全文,记者可以更轻松地呆在宾馆里睡大觉,看电视或聊天。这种采写会议的工作方式实在无可指责,因为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规矩”,记者在报道中如果有所创新,想换个角度写新闻,  相似文献   

16.
王化云 《新闻界》2003,(3):52-52
我的一个同事信奉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并拿来激励自己:“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对此,同仁褒贬不一。褒者说,这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大志,实难可贵;贬者言,此乃功利心太重,忽略了为读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名之路千千条,关键看走哪一条。曾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期望大家争当“名记者”、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欲当“好记者”,须做“民记者”。纵观过去和现在,大凡有成就的记者,都是深入群众,“为民建言”。闻名于世的“普利策新闻奖”,其中有一个是…  相似文献   

17.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在新闻单位内部是一个敏感而又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新闻单位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许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设置机构大部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部门。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常常是一个或几个记者分管一个行业或一个系统,形成“诸侯割据”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记者群     
有位记者在《新闻出版报》上发表文章诉说身为记者的感受,标题叫《记者的尴尬》。“尴尬”一词,用得再贴切不过了。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在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当口,被推动着或自愿地走到了一种“欲说还休”的尴尬境地。那么,中国记者究竟是怎样的一群? 记者的热衷与自豪一位当记者的老同学打电话来约我写写当代的记者。我打趣道:“不怕我揭你们的老底?”她在电话那头咯咯地笑:“别以为记者都那么‘黑’,这  相似文献   

19.
大连日报记者曹尧,通过调查比较,在本报《记者建议》专栏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从大连至全国,既通铁路又通民航的大中城市,除赤峰外,民航运价全部低于铁路三类物资快件运价。”消息传出,一周之内大连机场的发货量比上个月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六十二,许多客户都被这条建议所吸引。民航有货可运,客户少花了运费,铁路紧张的状态也稍有缓解,可谓一举三得,皆大欢喜。  相似文献   

20.
生活在人间     
1996年的整个夏季,我都在拆阅读者来信。每天的早晨和午后,都会有一摞一摞的信件压到我的面前,然后在临近下班的时候被我用筐子盛了扔进垃圾箱。我在那个时候刚刚结束了在一所师范大学的学习生活,这之前,我沉溺于那种叫做文学的东西,并以自己坚守的空灵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语言为旗帜,而生活于我由陌生疏远继而为我深恶痛绝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