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诗歌鉴赏早已有之.但今天所见到诗歌鉴赏史上第一篇全面系统的鉴赏文,应是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离骚>的鉴赏.司马迁对<离骚>这篇作品的鉴赏,首先介绍作者生平;其次交待社会背景;再次解释作品题义;复次探索作者心理;再有分析作品内容;然后总结艺术特色;最后揭示作者与作品之关系、对作者和作品给予高度称赞.司马迁对<离骚>的鉴赏为后人鉴赏诗歌开辟了一条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2.
[定位 ]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诵读要领 ,屈原的爱国情怀 ,《离骚》的内容及浪漫主义风格。语文实践、探究侧重于诗人的高洁形象和浪漫主义风格。本单元诗歌是唐代以前我国古代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 ,从编辑意图看 ,本单元教学除了应把握古体诗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外 ,还应从侧面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切入 ]1 .走近屈原 ,走进《离骚》预习课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屈原和《离骚》的材料。学生对屈原这个名字比较熟悉 ,但更详细、更深入的知识就匮乏了。因此教学可以由浅入深、由陌生到熟悉 ,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屈原的内心世界 ,进入《离骚》的美妙意…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的诗歌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离骚》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引领学生通过阅读领会诗歌《离骚》的内涵,掌握其诗歌精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一、等待学生来定义学习《离骚》是否有意义 《离骚》很古奥,在中学生眼里好像很难的样子,讲起来有些费劲.同时也有些费力不讨好,能不能有一个很亲切的目的,让学生学起来带劲,教师教起来有意思.我反思以前的教学,有点把《离骚》想得太高大上,如学习《离骚》中屈原的高尚人格;学习《离骚》中的比兴的手法和香草美人的美政思想等等.这样的目的高则高也,却容易让学生敬而远之.这次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定义学习的目的,也就是我试着不预设目的,一起和学生理解《离骚》写了什么,学习它有无意义,如果有意义,那么意义在哪里.  相似文献   

5.
在《离骚》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疏通文本难懂的字词和感受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作为教学目标,但是这样做,还没有充分实现文本的价值。《离骚》的文本价值在于其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而对后者的认识上,学生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让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是: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给诗歌教学规定了如下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恰当评价作者作品。2.读、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名篇。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4.尝试诗歌的创作。诗歌也是高考必考内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屈原列传》,成功地塑造出了屈原之高大忠善的完美形象;因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其几乎全部资料信息,是源于以《离骚》为主的屈原系列作品,这无疑便显示出了司马迁对《离骚》接受的全面性、深刻性及主动性。文章即以《屈原列传》为载体,来深入探究史公之于《离骚》的接受与理解,其中主要从司马迁对于《离骚》成因内涵的接受、内容风格的接受及人物形象(即屈原形象)的接受三个层面展开,并适当论述了司马迁的接受特色与形成这种特色的因由。  相似文献   

8.
刘璐 《考试周刊》2012,(71):41-42
【学法指导】1.认真完成"预习案"部分的内容,所有题目都要书面完成,要求书写规范、整洁。2.对"探究案"部分内容必须深入思考,谈出自己的理解,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做好标记。【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的意象、语言特点,初步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台湾古典诗人创作了大量与屈原及其作品《离骚》相关的诗作,他们或借读《离骚》排解内心,或通过屈原抒发感慨,或表达自己深切的爱国情怀。对这一部分诗歌进行分析解读,可以感受到台湾诗人的离骚情怀。  相似文献   

10.
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作品思想的深刻,艺术形式的完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屈原诗歌艺术是一座丰富而深邃的宝库。本文仅就寓言是屈原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一命题作一些探讨。最早探讨屈原诗歌艺术特征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列传》称赞屈原《离骚》“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就是说,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小中见大,近中见远。这种认识还不是很深刻的。《楚辞章句》作者王逸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相似文献   

11.
杨帆 《教学随笔》2015,(6):172-173
如何使楚辞得学习亲民化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的不可回避的任务,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长河里,屈原和他的《离骚》成为楚文化的代表,但是诗人高尚的人格理想和文学成就在其他楚辞作品里也有体现,只是其影响力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相对薄弱,所以语文教学绝不能浅尝辄止,所以我选择了选修教材里屈原的另一部伟大作品《九歌·国殇》进行讲授,用激发兴趣为导学目标,不同诵读法体悟情感,利用总结的诗歌解读方法进行文本分析,让学生的楚辞知识储备加以扩大,对诗人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我是杜离骚     
要说杜离骚,就要说《离骚》;要说《离骚》,就要说屈原。除了在语文书里有屈原以外,杜离骚同学跟屈原先生没有任何关联。关于屈原,杜离骚只知道有这么几件事:第一,屈原很自恋;第二,屈原投汨罗江死了;第三,每年端午节因为屈原的死可以吃粽子。屈原《离骚》的第一句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正本清源指出:后人对《屈原列传》和《离骚》的误解,皆因传中司马迁的两段谈论和其中有错简.第二段议论“虽放流”至“岂足福哉”,宜移置“顷襄王恕而迁之”下.放流即顷襄迁之.君和悟皆指顷襄.“怀王不悟”,乃司马迁叹语;《离骚》作“哲王不悟”.疏、绌、放流、迁,皆同义词.屈原初放汉北,《抽思》“有鸟自南,来集汉北”可证.第一段议论说作《离骚》的原因和评价.不言《抽思》,是因其内容都在《离骚》中.第二段议论,则明示《离骚》作期和主要内容.《离骚》是屈原回顾其两次放逐的郁抑,抒发其毕生依恋君国,愤俗嫉邪情怀的杰作.屈原历仕怀、襄二王.过去以《离骚》作于怀王世;忽视顷襄王朝政局和屈原及其作品的关联;都应纠正.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关于《离骚》总的观点为:《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仙真人体的寓言诗或歌舞剧,并以此解诂《离骚》。这一观点是受了近代经学大师廖平“离骚是仙真人诗”的启发,但青出于蓝,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闻一多对《离骚》作这样的理解,与其神秘主义气质、浪漫主义性情、艺术观、宗教观都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一、古典诗词名句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 7.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 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 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屈原《离骚》 10.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战国·屈原《离骚》 11.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 名。战国·屈原《卜居》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魏·乐府诗歌《长歌行》 1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相似文献   

16.
屈原的《离骚》是不朽的世界名著,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拥有二千五百多字的以抒情为主的长篇诗歌,向来为人们所传诵.特别是其中的三次浪漫式的遨游,给《离骚》增添了诡奇绚丽的光彩,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是先秦浪漫主义文学的菁华.它不仅深化了《离骚》的主题,而且突现出诗人的性格,是这篇长诗中极其光辉的重要部分.为了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需要先把屈原的生平和《离骚》的主题作一极其简单的概述.  相似文献   

17.
<正>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1.对《新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缺乏深层理解由于高考浓烈的应试导向性,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忽视对《新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的深层次解读,没有深入挖掘在语文诗歌鉴赏方面考试重点关注的内容,自然不能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做出适合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指导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离骚》的写作背景,从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两方面解读《离骚》这篇宏伟的政治抒情诗,指出要用“与时俱进”的光辉的哲学思想对待屈原及其诗歌。  相似文献   

19.
刘学习 《现代语文》2011,(10):84-86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首诗。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主要目标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领略诗人的艺术风格,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思路和全词主旨。过程与方法:理清上下两片的关系,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