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西方文论中的人物论大致有五种模式:功利主义模式注重人物形象的认识功用和教育功能;审美模式重视人物形象的审美功能,主张塑造性格内涵丰厚的圆形人物;自然主义模式轻视人物形象的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忽视人的社会属性,把人的本能、动物性、潜意识看作是文学的表现对象;象征主义模式把人物作为传达哲理的符号和代码,强调人物形象抽象性;印象主义模式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和性格毫不关心,只与人物对外界的感觉和印象。本文对以上五种模式人物论进行了详细评述。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塑造了近千个人物,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技法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这些技法主要有:运用“性格强化法”,突出人物性格的一个方面,使其个性鲜明;通过人物周围的环境、人物来进行衬托、泻染,于“无”处写人,突出人物的精神人格;用“正衬”“反衬”等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个性差异;用“略貌取神”的方法,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状态,突出其神韵风采。  相似文献   

3.
罗尔纲先生评价历史人物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总体评价,即针对历史人物一生的表现给出一个基本的定性;二是严格事实评判,即尊重史实,忠于史实,一切以事实为基础;三是善待历史人物,即正确看待历史人物的问题与错误。这些特点体现了罗先生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运用,也体现了他对我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4.
人物对话是戏剧文学的主体文本;剧作家为不同戏剧人物选择不同的语体或语域;对戏剧人物对话的语域分析有助于正确把握戏剧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性格特点,准确地理解剧作家的创作意图;语域变异则会增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冉献东 《教育与职业》2006,(24):191-192
在高职美术专业人物写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有较深的素描造型功底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对人物的理解上有深层的把握。对人物把握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要对人体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结构上有深刻的认识,通过外在表现看到内在本质结构;二是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表达对对象的气质、表情、状态、内心活动等的把握。文章主要是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该文认为,人们通讯的写作,应着重在五个方面下功夫;用人物行动表现人物;于典型细节中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再现人物;从语言中见到人们;用情感去打开人物的心扉。  相似文献   

7.
所谓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山川、树木花草、季节气象等自然景观的描写。自然景观描写通常有两种形式:其一,对自然景物进行如实的描写,表面上并不强求和人物配合,但实际上和人物有紧密的关联;其二,自然景物的变化都是人物行动的空间和心理的反映,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作人物的陪衬。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8.
诗词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小说情节、人物性格紧密相关,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它与刻画小说人物的描述性文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已经深深地融入每个人物的形象之中,以致于割舍某些诗词,就会有损于某个形象的完美。诗词对主要人物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红楼梦》利用诗词塑造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作者对书中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直接评价和说明;通过书中人物做的诗表现人物的才华、塑造人物形象;利用带有暗示性的诗词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近代史人物评价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历史人物要作历史的、具体的、实事求是分析,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原则,应当说是明确的。惟其如此,非要提出一个人物评价的统一标准来,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可能和不必要的。鉴于学术界存在的不良倾向,倒是需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评价近代人物(包括整个近代史研究),应当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其内涵主要应包括: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二,应当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一个本质的把握;三,应当有良好的学风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人物类型理论。认为中国古代人物类型典型的美学特征有三:一是在形神统一的基础上相对地重视人物的类型化,忽视人物的个性特征;二是追求经验性的普遍性、类型性,而不是本质规律的普遍性;三是追求古典式的和谐整一,相对地忽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揭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郁达夫深受屠格涅夫的影响。他的小说在反映社会现实、人物塑造等方面与屠格涅夫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由于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两人创作风格的不同,他们小说中的人物在反抗社会的方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郁达夫重视以心理冲突表现人物的反抗意识;屠格涅夫则更注重情感与行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优秀作品总是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立意上打破了常规,独树一帜。这类作品有的安排了似乎不合常理的情节;有的表现了人物感情或心理上的变态;有的写出了人物超出常规的表现;有的还设置了不同寻常的环境、气氛;有的甚至以乐写哀或以哀写乐。我们通常把这种写法称为反常立意。  相似文献   

13.
小说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把握世界,蕴含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解和评价,阅读小说必须把握形象与意向:在摹状想象中感受人物的特点;在细节比照中体味人物的情感;在多方联想中感悟人物的处境;仔细领会作品的人文意味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刀仔     
1.语言生动幽 默;2.观察细致 入微;3.刻画人物 的技巧颇有 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画诀》上说:“石有三面,树有四枝。”意思是画画时,笔法有阴阳向背之分;只有这样,才能造成物体的立体感。这句话运用到文学作品人物的塑造上,就要求不仅要有正面描写,而且要有侧面烘托和反面对比;此外,还要善于从背面透露人物的言行,一字不着,而境界全出。伟大的文学家司马迁在刻画人物上,就做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这里的“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等等。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  相似文献   

17.
朦胧美是《聊斋志异》的美学特征之一。它写的人物变化,不是有客观条件为依据,而是虚幻的、想像的,因之也是模糊的、朦胧的;其艺术世界的情景和人物,使人产生心理距离,距离感产生模糊体验紫朦胧美;《聊斋志异》的人物塑造,千姿百态,作者主要用“虚”笔,笔端变化,用多种自然形态的类比以传其神,具有很大程度的朦胧美。《聊斋志异》的评点家对小说的朦胧美是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影视作品不能象小说那样自由地铺陈,大版地叙述。除连续剧外,放映时闯一般控制在1——2小时内。因此它的银屏形象——人物塑造,只能是“少而精”,做到单纯与复杂,深度与广度的高度统一。具体来说,它多集中全力.塑造好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而围绕在主要人物周围的其它人物形象,却可多可少,可浓可谈;至于人物群像也是这样,应有主有次。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物内心世界。”所以,小说人物教学,必须揭示人物的内心秘密,本人在教学中认为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再谈历史人物和历史教材王宏志我在本刊1997年11期上发表了《历史人物和历史教材》一文,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历史人物在历史教材中的地位;二是历史教材中应当怎样写人物。然而,历史教材中应当写入哪些人物呢?也就是历史人物的选材问题,我认为也有必要谈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