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开商埠是近代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类型。由于混淆了“历史的价值”与“历史研究的价值”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之理论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支配,以往学术界着力研究条约口岸,却忽略了自开商埠的历史存在。因此,应对涉及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历史的既有学术研究状况作出分析评价,强调历史研究中被忽略了的“实证”与“描述”的方法,提出自开商埠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诸多学术问题,以期构筑一个框架来支撑和规范正日渐受到学术界关注的近代中国自开商埠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开商埠是近代中国区别于条约口岸的口岸类型,1898年首批自开商埠设置之后,清廷曾下令“展拓商埠”,但除了广西南宁之外,应寥寥。大量商埠的自开是1901年以后的事。此时,经过义和团运动的教训,在新政的有力推动下,自开商埠开始成批涌现。新政期间,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不仅数量多,而且城市的规模等级也明显提高,自开商埠成批出现,不仅有利于抵制列强侵略,而且有利于所在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丁召书 《历史学习》2006,(10):24-24
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内容多,难记易混。运用趣味浓缩法来记,效果较好。《南京条约》内容可记为“五亿(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亿(议)”指英商进出口货物所应缴纳的税款,由中英双方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天津条约》内容可记作“公开行贿”。“公”指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开”指增开南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行”指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贿”与钱财有关,指清政府给英法两国巨额赔款。  相似文献   

4.
1901年9月清政府与英、法、美等11国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 ,其中规定了“赔款”、“划定使馆界”、“拆炮台、驻守铁路”、“禁止人民反帝”、“外务部”、“修商约”等条款 ,但没有涉及到类似此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中关于“割地”和“开辟商埠(通商口岸)”等方面的内容 ,其原因是 :一、由于19世纪末列强掀起的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几乎肢解了中国的全部领土 ,再加之此前一批批通商口岸的相继开辟(已由沿海发展到内地沿江各主要口岸) ,中国已无更“适合”的土…  相似文献   

5.
第一,最早破坏中国领海主权的不是中美《望厦条约》,而是中英《虎门条约》 教科书对中英《南京条约》附件的介绍,只提到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在介绍中美《望厦条约》时,则提到美国兵船可到通商口岸“巡查贸易”。那么,最早破坏中国领海主权的是不是《望厦条约》呢?  相似文献   

6.
1 1856年英、法发动了旨在开辟全中国为市场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强加给了清政府,在攫取了一些新的特权的同时,又增开了牛庄等通商口岸。这里的牛庄,是中外条约上第一次正式提到的中国东北通商口岸。列强为何对牛庄寄以如此的注意力呢?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自开商埠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中国宣布自开了许多通商口岸。这些自开口岸,在中国近代商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外交乃至整个近代社会的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清末民初自开商埠的原因及概况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些概念或史实相近、类似,同学们在记忆的过程中很容易将其混淆,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既快又准地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此类历史知识进行了收集分析,现将整理的部分易混史实罗列出来,希望能为同学们的复习提供有益的帮助。1.1841年1月,英军侵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军舰可以出入通商口岸《天津条约》规2.;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3.美国在《望厦条约》中获得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的特权;法国在黄埔条约》中获得可以在通…  相似文献   

9.
贵刊1988年第8期刊登了董岩同志《租界、租借地、北京使馆区、铁路附属地、自开商埠和外国驻军营地》一文。该文对“租界”进行了解释,但有些内容还需补充。“专管租界”并非“28处”董文认为“专管租界”有“28处”。这值得商榷。董文中在计算汉口外国租界时,列举了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和汉口英租界,认为汉口外国租界只有这三处。其实汉口还有法租界和日租界(参考拙作:《汉口英租界究竟何时设立?》。见《春秋》1987年第2期)。关于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条约,从1920年出版的《夏口县志》(四)《交涉志》里可查到。法租界立于光绪二十二年即1896年,日租界立于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汉口法租  相似文献   

10.
<正> 一、近代安徽洋教的推传一八四○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炮,轰开了闭塞的中国古老社会的大门。一八五六年到一八六○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迫于各列强的武力威胁,与俄、美、英、法先后签定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允许外国人有长江航行和内地传教权,从此,外国的侵略势力直接侵入安徽。一八七六年九月,中英签订了《烟台条约》,开芜湖为商埠,设领事,又将安庆、大通作为外国轮船停泊地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在提到《中法黄埔条约》时说;“同年(1844),法国侵略者也强迫清政府在广州附近的黄埔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除取得英美两国在条约中规定的侵略权益外,又增加了在五处通商口岸传教的权力”(1987年第2版第103页)。新编高级中学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相似文献   

12.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鸦片战争》一课说:“1842年8月……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此外,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相似文献   

13.
论袁世凯的自开商埠主张与实践乔惠茹,高慧开袁世凯是中国近代一个颇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近年国内史学界对他的评价渐趋活跃,争论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本文拟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对袁世凯的自开商埠主张与实践加以探讨,不当之处还望专家赐教。我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从...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世界近代现代史》“美国的冷战政策”一目时,教材有一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插图。图中在讲“华沙条约组织成员。时用括号解释道。1968年阿尔巴尼亚退出华沙条约组织”。阿尔巴尼亚为什么退出华约组织呢?  相似文献   

15.
罗红伟 《历史学习》2003,(11):14-14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在第13页“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表格中,在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栏中有一项《中俄北京条约》,而在上一栏中也列举了中俄《北京条约》,为什么要重复列举这一条约呢?中俄《北京条约》除迫使清政府确认《瑷珲条约》外,还规定:(一)乌苏里江以东地区4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惟“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国均不得占,仍准中国人照常渔猎”。(二)中俄西部未定边界,“此后应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哨所)等处,及1728年(即雍正六年)所立沙宾达巴哈之界牌末处起…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不少自开商埠在设立后,近代经济有所发展,市政建设向近代化转型,资本主义产生,这样,自开商埠的开辟加快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自开商埠就其性质和对城市近代化的作用来说,既不同于约开商埠,也不同于非通商城市。自开商埠对城市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在时效方面是短暂的,它自身的城市近代化进程还表现出了缓慢性和不平衡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1842年8月中英签定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规定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关于选择这五处作为通商口岸的原因,魏瑞红老师在《〈南京条约〉为何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一文中有着详尽的论述(详见《〈南京条约〉为何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学历史教学》2004年4、5合刊)。笔者认为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解答学习中存在的疑惑,使教与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结合。在魏老师的文章中,提到上海被作为通商口岸的原因时,认为原因在于“…  相似文献   

18.
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第三小节中提到:“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么,具体包括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社会在禅被动地参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过程中,萌生经济自强意识,这种经济自强意识又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自开商埠这一经济行为有着一种互相促动、互相影响的关系。在自开商埠的开埠章程中都体现了经济自强意识中的“重商”倾向和对主权的维护。但自开商埠较约开商埠的巨大差距证明,仅与洋人商战尚不足以达到自强目的,经济自强活动中的“重商”转向了“重工”,这一转变在自开商埠的发展民族实业中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20.
一、晚清近代工业兴起历史背景和条件晚清近代工业的兴起是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外力的猛烈冲击。1840年,随着英国军舰的隆隆炮声,中国国门洞开,十年之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又一次战败,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门户从南到北被迫完全开放,中国与外部k界的隔绝被进一步拆除。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迫使北京政府,无论它多么勉强也得去适应新的政治环境”①其次是国内社会危机加剧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促使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