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何梅协定”,是国民党政府代表何应钦与日本帝国主义代表梅津美治郎于1935年6——7月秘密达成的卖国协定。它是继《塘沽协定》签订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的又一个严重步骤,是蒋介石投降卖国的又一例铁证。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全盘计划中,吞并华北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塘沽协定》与“何梅协定”之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5月,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兼代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何应钦的全权代表与日本关东军的全权代表签订了《塘沽协定》之后,以实现“华北自治”为目标的“何梅协定”的出笼不过是迟早的问题了。但时至今日,《何梅协定》之有无以及如何看待这一协定,无论是大陆、台湾还是日本的史学界,依然歧议纷呈。因此,有必要将《塘沽协定》及“何梅协定”这两个臭名昭著,实质上是因与果或始与终但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的条约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了解日本侵略者为了扩大侵略而不择手段的种种卑劣行径,以及国民党政府为了反共和排斥异己而一步步陷入卖国妥协深渊的并非完全甘愿的丑恶嘴脸;对“何梅协定”得出一个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华北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华 ,企图独霸中国的重要一步。华北事变后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历史概念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何梅协定》撤走了中央军队 ,宋哲元的部队怎么留在河北 ?课本第 3 3页“……《何梅协定》……其主要内容是 :中央军队撤出河北 ,取缔一切抗日活动。”有的同学问 :“七·七”事变中 ,宋哲元的部队怎么在河北抗击日军呢 ?实际上 ,《何梅协定》中关于撤军方面的规定主要有 :(中央 )宪兵第三团之撤去 ;日本方面所谓蓝衣社、复兴社等有害于中…  相似文献   

4.
何谓“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其内容应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  相似文献   

5.
李琼 《历史学习》2004,(3):10-11
所谓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其内容应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是日本灭亡中国的一个重要步骤,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作为其独霸亚洲、征服世界的战略基地的野心。华北事变不仅使华北的局势,而且使整个中华民族都处于危急关头,它决定着30年代中国政局的走向,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以及国际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有“牵一发…  相似文献   

6.
“一二·九”运动,是我国学生运动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和里程碑,在我国现代革命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北京大学在“一二·九”运动中是重要支柱之一。它和当时的其他学校一道,在这个推进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革命运动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 45年前,我们的祖国和人民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1931年的沈阳事变,开始了一个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变中国为共独占的殖民地的阶段。在蒋介石政府攘外必先安内和对日不抵抗主义的政策下,1933年起,日本又大举向关内进攻。3月,热河事变,国民党将领不战而弃承德,热河沦陷,日军逼近长城。5月,塘沽协定签订,造成日本吞噬华北的局面。 1935年的华北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入侵中国的重大步骤。“何梅协定”、“香河事变”、“冀东自治”、“华北五省自治”……日蒋狼狈为奸,大小汉奸粉墨登台,一幕幕侵略与卖国的丑剧在紧锣密  相似文献   

7.
答:“塘沽协定”和“何梅协定”是蔣介石国民党反动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签訂的卖国条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蔣介石卖国政府,对日寇的侵略采取了不抵抗主义和卖国投降政策,而集中全力进攻我革命根据地,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这两个卖国协定就是蔣介石国民党执行反共反人民和对外投降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1935年12月9日爆发的一二·九运动,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学生爱国运动.1935年,中国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的严重危机之中.6月,国民党政府在华北的代表何应钦与日寇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订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接受日寇的无理要求,使我国在河北和察哈尔(现已并入河北、山西)的主权大部丧失.10月,日寇又在河北的香河县指使汉奸暴动,占据县城.11月,又策动汉奸殷汝耕进行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并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国民党政府继续推行不抵抗政策,公然指派宋哲元等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拱手  相似文献   

9.
"何梅协定"是1935年7月时任国民党政府军政部长、北平军分会委员长的何应钦和日本驻华北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达成的一个旨在谋求华北政权特殊化,为日本侵吞华北作铺垫的协议.它的出现在整个华北事变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完全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吞灭华北的阴谋,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本文试图从"何梅协定"产生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国民党对此的反映等方面,对国民党从华北事变到国共合作期间内外政策的转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法西斯决策层曾经有过关于“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和“北进”攻打西伯利亚迫使苏联屈服这两种争霸扩张的国策之争。1937年德意日法西斯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更使人相信日本会配合德国进攻苏联。但最后日本为何却选择了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11.
卢沟桥事变后,宋哲元所部第二十九军首当其冲为中国抗日前锋军,其行动表现令全国人士瞩目。然而,尽管二十九军爱国将士不畏强暴,拼死杀敌,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但以10万之众,抵敌仅止20余天,对已经开始的全国抗日战争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造成这种事实的原因之一,是宋哲元在卢沟桥事变中放弃了原来的“以攻为守”作战方案,在不断的对敌妥协退让中贻误了事变之初的有利战机。 1935年,“何梅协定”签订后,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撤离河北,宋哲元以汉奸白坚武叛乱,“北平防务空虚,治安可虑”为词,毅然率第二十九军进驻平津。其时,蒋介石尚未放弃“安内攘外”政策,日军继续步步进逼,平津地区和华北随时都有沦于敌手的危险。宋哲元身为冀察地方军政首脑,一方面与华北日军折冲樽俎,苦苦支撑“和平”局面;一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代史教学与研究中,几乎都认定:1936年5月,冀察政务委员会与日本秘密签订了《华北防共协定》。笔者对此进行初步考证,认为:历史上冀察当局曾与日方商谈过华北共同防共问题,但双方并没有形成一致同意的协定文本,也没有签字订立。这一结论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证实。一、关于协定的文本由双方共同签署的协定,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正式文本,但是,关于《华北防共协定》的正式文本,至今尚未发现。虽然关于《华北防共协定》的  相似文献   

13.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签署了《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协定》,即《雅尔塔秘密协定》。其中第一条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这外蒙古怎么会成为苏联能否对日作战的首要条件?它的现状到底怎样,为何“须予维持”?签字国对“现状”一词有各种解释,当事国——中国更有不同的理解,“现状”问题还成了莫斯科中苏谈判的障碍和妥协的筹码。本文拟对外蒙古的“现状”之产生与发展作  相似文献   

14.
现行高中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在“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和对朝鲜、中国的侵略”一节中写道:“19世纪80年代,……政府举办的企业.除兵工厂和铁路交通外,都以极为优惠的价格,转给私人资本家经营。”日本国营企业是怎样创办起来的?此时为何又要转让?怎样转让的?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有何经验教训?本拟对此作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5.
“一·二八”淞沪抗战与长城抗战为局部抗战之两大高潮。二役皆因日本扩大侵华而引起,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之方针,终以签订停战协定而结束。不同之点在于:“一·二八”之役,日本为掩护“满洲国”之成立,以攻为守,而长城之役,纯为进攻,为日本进一步侵占华北之先步;“一·二八”之役,前方第十九路军将领抗战主动坚决,热河防卫、长城之役,靠国民政府之督导部署;长城之役规模更大,牺牲更重;塘沽协定比淞沪停战协定对中国的危害更大。热河沦陷后,蒋介石是在北上听取华北将领的汇报意见后,才作出批准张学良辞职之决定的。张学良辞职下野,反映了当时全国的呼声,是对其“九·一八”事变以来不抵抗主义的总清算。断言蒋介石为转嫁热河沦陷的责任,落井下石,逼张学良辞职,此说未必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16.
课前思考 在和老师们一起对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乘法”单元进行备课时,大家对“队列表演(一)”的教学设计有一些疑问,问题聚焦在“为何不出现竖式”.是啊,教材为何用这么大的篇幅让学生利用点子图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样处理究竟对学生理解算理有什么帮助?会不会对学生理解竖式有帮助呢?为此,大家争论不休,特别是:这节课是否应该出现竖式呢?  相似文献   

17.
(课前准备好地图、照片及附表格的小黑板)(上课)师: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板书:第四章标题)请同学们回忆,“九·一八”事变发生于哪一年?生:(齐声)1931年。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相继沦陷。1933年2月,日军占领热河省,逼近天津,华北局势十分危急。这年5月,蒋介石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什么协定?  相似文献   

18.
天下纵览     
全球规模最大自由贸易协定达成。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领导人会议于2020年11月15日举行,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截至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协定15个成员国涵盖全球约23亿人口。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接二连三地迫使国民党反动政府同他们签订一系列卖国协定。以下几个就是在天津签订的。塘沽协定一九三三年二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热河后,又大举进攻长城各口。长城沿线的中国守军自动进行抵抗。国民党政府却制止部队反击日军,并加紧镇压抗日运动,使得日军得以经过冷口、滦东地区直逼平津。在日军步步进逼的情况下,一九三五年五月三十一日,国民党政府的代表熊斌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茨在塘沽签订了停战协定,即所谓“塘沽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军队从长城各口撤到延庆、昌平、顺义、通州、香河、宝坻、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南地区,今后不准越过该线;日本可以用飞机检查中国军队撤退的情况;划冀东为非武装区。根据这个丧权辱国的协定,国民党政府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对我国东北及热河省的占领,并使华北  相似文献   

20.
屡见教师批考卷,学生按教材一字不差的答,就给高分。反之,若答案脱出教材,有不同的独到的见解,就给低分。为何“死记硬背”受赞赏,而注重理解和创新反遭罚呢?其源则出于教学指导思想率由旧章。有的教师囿于我国传统的“背诵”学习法,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