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独秀与李大钊共同创办了《每周评论》,并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大量文章 ,宣传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揭露帝国主义假平等真霸权的欺骗性 ;谴责北洋政府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压迫人民的罪恶行径。从中可以看到陈独秀在这一时期思想演变的轨迹 ,即开始由激进的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2.
鲁迅写于六十年前的一篇佚文《美术杂志第一期》,今天重新和读者见面了。这篇短文发表在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版的第二号《每周评论》上,是该刊“新刊批评”栏的第一篇文章。《每周评论》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正式创刊,由李大钊、陈独秀主编。《美术杂志第一期》是鲁迅应陈独秀之约所写的一篇“评介新刊”性质的短文。陈独秀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十四日致周作人的信中说:“周刊已批准,定于本月二十一日出版,  相似文献   

3.
邓涛 《培训与研究》2009,26(11):34-36
陈独秀的报刊生涯分为四个阶段。《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编撰,让陈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他的自由主义新闻观,以个人自由为核心,倡导思想自由、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的报刊生涯分为四个阶段。《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编撰,让陈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他的自由主义新闻观,以个人自由为核心,倡导思想自由、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5.
《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的著名时政报刊,身为创始人和主要撰稿者,李大钊在这一刊物上发表了诸多文章,其中就包括了他对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对作为李大钊思想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思想而言,其经历了一个探索、扬弃和修正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从《每周评论》的相关内容中可管窥李大钊在这一过程的初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佚文《随感录》三则,发表在一九一九年三月三十日出版的《每周评论》《随感录》一栏里。该号《随感录》共六则。前三则为陈独秀所写,署名隻眼。这些《随感录》,每则都很短,只一、二百字。不具号次,有标题,不单排一行,放在每则文字前头,旁加黑点,以示与正文区别。抓住一事,发为感言,针砭时政,文短辞锋,这些,都是做为报纸形式的《每周评论》同以月刊杂志形式出现的《新青年》上的《随感录》略具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关于《红楼梦》全脱胎于《金瓶梅》的论述,集中体现了陈独秀的"金学观",而要全面了解陈独秀的"金学观",则须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小说之争"说起。尽管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在《金瓶梅》乃至其他小说的评论上多有分歧,但他们以白话小说为教本推动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正>1918年1月,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当时陈独秀应蔡元培之聘主持北大文科,胡适、刘半农等在蔡元培、陈独秀的邀约之下担任文科教授。《新青年》杂志由陈独秀个人主办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他积极响应胡适、陈独秀等人宣传新文学、新思想的主张,并开始作白话文。这一年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陈独秀在对《金瓶梅》的评价中所透发出的总体文化建设的眼光和历史的局限,又通过对陈独秀、钱.玄同在《金瓶梅》中的异同比较,充分肯定了这种讨论的意义与影响。本文强调指出:不论陈独秀与钱玄同、胡适等在评论《金瓶梅》时存在着多么严重的分歧,他们以白话小说为教本推动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一致的。对于陈独秀有关《金瓶梅》的评论,只有放在这一宏观文化背景下考察方能获得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和爱国救亡运动。救亡的历史使命唤起启蒙的强烈愿望。陈独秀在这场运动中起着总司令的作用,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救亡为历史使命,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新锐刊物为理论阵地,始终在苦苦思索中国救亡的路径问题:首先,陈独秀认为必须破除封建专制思想的禁锢,代之以民主和科学思想,改造国民性。其次,陈独秀经过"巴黎和会"的惨痛教训,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而此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陈独秀由此转向社会主义。再者,陈独秀等人在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为捍卫思想的纯洁性而进行了三次大论战,在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凸显了其理论的科学性,并由此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成果——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五四爱国救亡运动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爱国救亡必然的路径选择。在这场运动中,陈独秀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11.
《新青年》同人群于1918年形成了最强组合的阵容,以“重估一切价值”为共识,整合思想的多元分歧,推动了新文化的转型,建构了新文学的传统。《新青年》同人的分裂,根本原因并非由于群体内部的分歧,也不是由于陈独秀频繁的政治活动,而是同人精神的溃散,使杂志逐渐丧失了活力,同人群体自然消教。  相似文献   

12.
光明与磊落     
陈独秀,原名庆同,字仲甫,号实庵,《新青年》、《每周评论》、《安徽俗话报》等报刊创始人,主要作品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文集。有时竟然没有勇气重新回顾过去。生命中有无这样的时刻?曾经以为无论如何也迈不过去的坎儿,如今看来却云淡风轻。甚至会觉得,过去的日子,那么多难熬的时刻,是怎么度过的?不得不连自己都佩服那时候的勇气和力量。人类的历史也是一样,在过去的年月里,总有一些经验教训如此深刻,深刻到后来的我们不愿意去回忆与接受。以至于当我们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不敢相信很久之前我们的先辈走在了同样的岔路口。过去  相似文献   

13.
对一代名刊《新青年》历来学者做出了种种解读,通过对杂志具有的一种语境的分析,认为《新青年》在陈独秀的带领下,以青年为中心构建杂志,对其潜移默化地输出杂志同人的政治诉求。由此认为《新青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份政治刊物。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马克思主义广泛地传播,中国知识界的一批先进分子,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热情地学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成为一种风尚.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和李大钊等主办的《每周评论》,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抵制和批判改良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潮的阵地,也是团结、组织先进青年的中心.当时,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走上与工农结合的道路.他们通过办工人夜校等途径,把马  相似文献   

15.
创刊于1918年12月,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的<每周评论>,在五四运动前和五四运动中发表的大量文章,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支持、指导了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16.
白话文逐步取代文言文。1915年至1919年 ,在新文化运动中 ,出版了不少进步书刊 ,如《新青年》、《每周评论》 ,以白话文向人民大众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杰出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 ,后来毛泽东对这一倡导给予肯定 ,使白话文在我国较快得到普及。简化字逐步取代繁体字。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政府国务院于1956年1月28日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 ,发布了《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 ,规定用简化字和简化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也收录在当时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内。至此 ,使我国的简化汉字增加到1248个。横写格式逐…  相似文献   

17.
站在高耸的塔上眺望──陈独秀与中国小说钟扬陈独秀对中国小说的评论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在《新青年》同仁讨论中所发表的意见,一种为上海亚东图书馆标点本明清小说所写的序.《新青年》同仁讨论中国小说,始于一九一七年。首先由钱玄同一月底读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后...  相似文献   

18.
《湘江评论》是五四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湖南长沙主编的革命刊物。它歌颂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宣传了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提倡新思想新文化,号召人们起来进行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当时全国新的刊物有四百多种,《湘江评论》以其彻底革命的精神、独特的见解和文风新颖、通俗易懂而著称。当时很多报刊,如北京的《每周评论》、《晨报》、上海的《时事新报》、《湖南》月刊、四川的《星期日》周刊等都曾介绍或转载过它的文章。《湘江评论》在政治上对湖南地区的五四运动起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且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五四”前公共舆论空间中的“文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文学革命是如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由《申报》对文学革命的若干报道观之,文学革命在1918年的下半年才开始引起世人的部分关注。提倡文学革命的《新青年》,机缘巧合地被陈独秀带入到了受舆论瞩目的、处于改革前沿的北京大学之中;并且随着《新青年》同人的身份整体性地笼罩上北京大学的光环,在蔡元培革新北京大学的举措陆续传出谣言之时,《新青年》的社会认知度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在人际间的口耳相传与印刷媒体的正反两方面的反应以及《新青年》同人的主动出击的综合作用下,1918年末之时,文学革命声势日隆,逐渐成为公共舆论中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20.
《新青年》是“白话文学运动”的主要阵地。作为现代传播媒介,《新青年》对现代文学特别是“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无论是编读互动性栏目的设置,陈独秀等人对现代传媒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还是基于“新青年”同人崇高品性的杂志可信度的提升,都为白话文的成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