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行政权限争议的司法解决——论我国机关诉讼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权限争议纳入诉讼解决范围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机关诉讼作为以解决行政主体之间权限争议为内容的新的诉讼类型,其在原告、受案范围、管辖、审理方式、举证责任、判决种类等方面都有着不同于一般诉讼类型的特殊性,我国应当以这些特殊性为基点构建科学合理的机关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
所谓行政公诉,是相对当事人自诉而言,即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行政机关部分行政行为提起诉讼。众所周知,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并称为三大诉讼制度。在我国,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采取的都是自诉制度,即只能由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诉讼,其它团体、组织或机关则不能代替当事人起诉。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至于检察院,虽然可以对行政诉讼实施监督,却只能对失效判决提出抗诉,且不享有提诉权和直接的参诉权。《行政诉讼法》之所以作出行政诉讼为自诉制度的规定,是因为该法在讨论制定之时,正值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把工作重心转向建立以竞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理论界十分强调人民意志自由,认为当事人应当自由处分自己的权利。因此,  相似文献   

3.
现行行政判决书样式由于其制度、法律层面的缺陷,已经不能适应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行政判决书改革应该遵循判决书的固有规律,以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为核心,从立法上对行政判决书进行必要规范,从制度层面重构行政判决书的结构模式,并注意借鉴刑事判决书、民事判决书改革的成功经验,在文书结构、诉辩内容、证据写作、判决理由等方面提出完整而具体的制作要求,以体现行政判决书的基本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分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行政强制执行实行以司法机关强制执行为原则,以行政机关强制执行为例外的模式。我国行政强制执行权分配模式的重构,必须考虑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性质、价值取向、立法目的、传统和既有制度关系等因素。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应当在保存现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进,将审查和执行职能在法院和行政机关之间进行分配,法院只负责对行政决定的合法性等内容的审查,具体执行则完全由行政机关负责。  相似文献   

5.
1989年4月4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权起着重大作用,最高人民法院的《贯彻意见》、《若干问题解释》对此又作了完善,笔者认为,应依法保护诉权,健全行政诉讼参加人制度;借鉴外国经验,丰富我国法院行政判决形式;明确举证责任的分担,完善举证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6.
诉讼是维护大学生受教育权的一个途径。虽然近年来大学生起诉高校或省级教育行政机关从而启动行政诉讼的案件并不多见,但是,其中少数案件产生了生效判决,从而引发了判决执行的问题,值得我们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7.
法院在审理专利纠纷案件时可能会直接采纳公知技术抗辩或直接判决变更专利权人.以致行政机关依职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丧失确定力和拘束力,造成民事审判权和行政执法权的冲突。为了解决上述冲突,在审理专利权属纠纷和侵权纠纷案件时,法院在坚持司法审判自主性的同时,应确立以专利管理机关优先受理和专利权有效推定的原则,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王军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5,22(3):123-125,135
关于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的规定,建议改为依据法律,适用法规;关于对行政行为的全面审查,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判决形式,建议摒弃全面审查,废除维持判决,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作出回应;关于原告范围,建议在以利害关系界定原告的前提下,进一步区分直接利害关系和间接利害关系,间接利害关系区分相同利益利害关系与相反利益利害关系;行政机关第三人地位应在区分行政权不同性质的情况下予以具体确认。  相似文献   

9.
在“闵笛诉苏州大学”案中被告辩称自己不属于国家行政机关,没有行使行政权力;法院判决招生行为属于高校自主权,不具有可诉性,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我国不但规定了高校的法人主体资格,而且已经将一部分行政权授予高校行使,招生行为也不例外,是高校行使行政权的一种,而这是可以接受司法审查的权力。  相似文献   

10.
相关法律的宽泛规定使得行政诉讼履行判决实务出现了很多问题。行政机关"实体不作为"违法,人民法院采取"撤销+责令履行"的判决方式是最佳选择;在责令履行部分,人民法院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该尽量使判决的内容明确;关于履行期限的指定,人民法院应该考虑三个因素:法定期限以内,必要、适度,尽最大可能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行政规范性文件是设定有普遍性行为规则的一种规范体式的文件.将行政规范性文件纳入行政诉讼受理范围,其必要性在于社会生活实践发展和实现行政诉讼立法目的的需要;其可行性在于确立行政诉讼中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受理审查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2.
行政契约作为一种特殊的兵体行政行为不同于民事契约。对行政契约的规制应采取特别的规则。首先要改革行政诉讼制度。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把行政契约完全纳入行政诉讼;其次可以借鉴民法的一般原理;还应赋予相对人以程序对抗权,这样才能达到救济行政相对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行政指导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中国现行行政指导规制制度的考察,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应以履行WTO的义务为契机,尽快革新行政法体制,将国际贸易中行政指导纳入到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经验,在时机成熟时将所有适格的行政指导纳入到行政诉讼的范围中来,建立完善的行政诉讼体制。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对遭受行政行为侵害的公共利益尚无有效的制度保障,西方法治国家为保护公益而设置的救济方式已发展得相当成熟.走出行政行为不会侵害公益的误区,赋予我国公民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权利是保护公益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其宪法依据,不会导致滥诉.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校行政诉讼的日益增多,迫切需要对高校的行政违法问题进行研究。运用行政法理论,结合高校的特点和实际,对高校行政违法进行界定,并归纳其特征和构成要件,在此基础上对已有高校行政案件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初步概括和归纳出高校各类行政违法行为的特征及其法律意义,并把高校行政违法划分为行政不作为、行政越权、行政滥用职权、事实与证据上的错误和程序违法五种类别。  相似文献   

16.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是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制度,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告知当事人的复议权和诉讼权,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行政救济实为有权机关在行政机关首次适用法律之后所实施的第二次适法行为,其本身亦符合“上诉审”之性质。故刑罚中的“上诉不加刑”应当逐渐援引至行政救济程序中,以防止对受处罚者的二次伤害。只是在行政法论域中,“上诉不加刑原则”被修辞成了“禁止不利变更原则”。基于保障公民寻求救济之基本权利、限制处罚权之滥用、维护政府信用的需要,无论是行政处罚程序,还是行政处罚复议程序,亦或是行政处罚诉讼程序,有权机关均不得因当事人的申诉或抗辩而加重该当事人的行政责任。  相似文献   

18.
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推行公共行政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法律实施的活动。即一切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履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职责,一切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接受法律监督,既不失职,也不越权,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依法构建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国各地由于火灾原因认定行为引起的消防行政诉讼案件在不断增加。法院在对待此类案件时采取的态度不同,这种情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防执法工作,也使法院审理同一类案件缺乏统一标准,影响了司法的权威和公正。  相似文献   

20.
事实有据是行政登记行为合法要件之一,因此事后有证据证明存在伪"真实"事实的情况下,即使行政机关尽到了注意义务也应该认定登记行为违法。尽到注意义务并不是行政行为合法的要件,只是可能免责的条件。司法审查登记行为的事实基础和行政机关登记时审查事实基础的目的是不同的,司法审查的事实范围不受行政机关审查事实范围的约束。行政机关尽到审查义务和目前国家赔偿违法归责原则存在冲突,有关责任承担可借鉴国外做法逐步地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