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初中《汉语知识》短文,把拟声词单划一类,归入虚词,既不甚妥当,也无大必要。首先,划归虚词,很难讲通。《汉语知识》实词一节中指出,实词有三个特点:一是“表示实在的意义”;二是“能够作短语或者句子的成分”;三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独立成为句子”。这三个特点,拟声词是一一具备的。先说“表示实在的意义”。《汉语知识》给拟声词下的定义是:“拟声词是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声音,可以听得到,大的声音引起的震动,人们还能感觉到,乐音和噪音还  相似文献   

2.
“个”作为现在汉语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特殊量词,它的发展演变在汉语量词的发展史上是个例外,它一开始就以泛化量词的面貌出现。而唐代是“个”发展演变的关键阶段,这时“个”产生了助词、代词等新的用法,“个”的语法特征已经基本确定,差不多等同于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3.
三水 《家庭教育》2009,(7):20-21
起跑线,一个听得太多的词。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4.
“八一路开了个‘销品茂’,你晓不晓得?”“这个女孩好‘卡哇伊’啊!”生活当中,我们常会听到这样夹杂这时髦新词的对话,“酷毙了”、“埋单”、“作秀”、“CTO”这样的词也不时钻进你的耳朵。不管你是否听得一头雾水,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汉语新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而新面世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增加了40多页粉色的“新词新义”,随意翻阅一下可以发现,这些新词正频频占据着各类媒体,也流行于当下人们的言谈话语,它们几乎就是我们社会飞速发展变化的写照。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新事…  相似文献   

5.
裴钰 《教师博览》2009,(9):44-45
说起“日货”,通常是指日产的汽车、家电等。而当代汉语中也存在着“日货”,占到了当代中国汉语的70%以上(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我们看娱乐新闻,有一条说,小沈阳参加春晚之后,人气大涨;还有一条说,田亮拍了南非性感狂野写真。“人气”和“写真”这两个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司空见惯,可是,很少人知道,这两个词是不折不扣的外来词,是源自日本汉语的两个词。  相似文献   

6.
“正确使用酒精灯”是科学课教师的基本功,在上“沸腾”一课时,笔者向学生介绍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学生听得也特别认真。教师开始示范操作,刚点上火,突然听见“砰”的一声,一个不明“飞行物”拔桌而起,着实吓坏了所有人。当飞起的陶瓷灯芯管落下来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7.
《惊弓之鸟》第五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提出这两个“直”,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是十分必要的,但仅仅解释为“不弯曲”就不够准确了。  相似文献   

8.
徐旻 《现代语文》2008,(10):41-42
“于是”、“以为”在现代汉语里是两个常用的双音节词。“于是”是一个“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大家一鼓励,我~恢复了信心。也说于是乎。”(《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以为”是个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就是“认为:不~然|不~苦,反~乐|这部电影我~很有教育意义|我~是谁呢,原来是你。”(《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  相似文献   

9.
“醒醒!快醒醒!”我睁开眼一看,啊!一个天使从天而降。她说:“我给你一个魔蛋,它可以种出你想要的东西哟!”说完她“嗖”的一声便消失了。我大喊:“喂,你还没说清楚呢!喂——”我话音刚落,只听得空气中传来一句”:这是我的QQ号,  相似文献   

10.
李唐 《沧州师专学报》2012,(4):63-65,103
“hold住”是2011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它在汉语中广泛传播,尤其是在网络和报纸中。而且在汉语中出现了三个不同读音形式共用一个书面形式的特殊现象。“hold住”是一种语码混用现象,与汉语的规范化相违背,它在汉语中的发展还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1.
“散动”是《马氏文通》中提出的重要语法学术语,它主要包含有两层意思,从语义分析来说是指与“坐动”(谓语核心动词)相对的“非谓语核心动词”;从句法结构分析来说是指与“语词”相对的动词短语中的“述语”。“散动”与“读”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汉语中的短语,虽然在功能上基本相同,但内涵不尽一致。它的设立对汉语语法学的完善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散动"是《马氏文通》中提出的重要语法学术语,它主要包含有两层意思,从语义分析来说是指与"坐动"(谓语核心动词)相对的"非谓语核心动词";从句法结构分析来说是指与"语词"相对的动词短语中的"述语"."散动"与"读"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汉语中的短语,虽然在功能上基本相同,但内涵不尽一致.它的设立对汉语语法学的完善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先秦汉语中“V1而不V2 ”是一种常见结构形式 ,其变化格式有“动 动”、“动 形”、“形 形”、“名 名”等不同类型 ;V1与V2 之间的意义关系也多种多样 ,有同义关系、近义关系、反义关系等 ;其语法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组 ,可作主语、谓语等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14.
"Pun"与"双关"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pun与“双关”是英汉语中各不相同的修辞格。从定义来看 ,“双关”即“一语双关” ;而pun除了“一”语双关外还可以“二”语双关 ,甚至“多”关。从分类来看 ,pun包括paronomasia,syllepticpun ,antanaclasis和ambiguity ,而汉语的“双关”只能与前两项对应而无法包容后两项 ,与后两项相对应的汉语修辞格分别是“换义”和“歧义”。由于英汉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的pun与汉语的双关多各行其道。因此 ,在双语转换中 ,pun或“双关”原来的用词和立意往往会消失。本文结合实例 ,探讨了几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孔子"辞达而已"一说的提出有其具体的文本和文化语境,对此的理解需要放在"辞"与"文""言"等不同用语的比较中。通过对不同文体的文本解读和分析,能够发现"辞-言-文(道)"是一个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勾连的系统。"辞"作为语言修辞,其独立性表现在孔子"修经"的过程对待不同文体的文本有意识地区别其阐释空间的差异,以及在解读时运用不同的阐释方法。而在"辞-言-文"这个结构里,孔子对待不同文体文本之"辞"的方式在根本上又是一以贯之的,这表现在"六经"都是"道"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汉语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在国家经济腾飞的今天,汉语语法家族又添新成员——“比N还N”结构。本文用大量实例,从构成、表意、语法功能、出现语境几方面对这种结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着火"的"着",许多权威工具书都注作"燃烧",这一注释,不仅不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亦不符汉语的语法搭配习惯,故此注释恐未为妥当。文章从词义的历时演变和词的组合关系两个方面,考证出"着火"的"着"应为"生出、生起"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晏子春秋》中"酣""酲"二字字义的分析,以及对后世不同时期文献中这两个字的字义的分析,并结合《说文解字注》《王力古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的查阅,更加直观具体的理解"酣""酲"二字字义的发展变化情况和一字多义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有文章说“画虎不成反类狗”中的“狗”是“虎崽”,但“画虎不成反类狗”中的“狗”应当是其最常用义——“犬狗”。  相似文献   

20.
文章旨在分析“V在”的句法特征及其语法化过程。首先论证了现代汉语中的“V在NL”属于动宾短语,其中的“V在”是动补短语,NL是处所宾语,“在”属于附着成分;然后描述了近代汉语里V和“在”的发展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