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桂剧是广西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代。桂剧的传承教育模式经历了从科班到现代艺术职业教育的转变。1941年,欧阳予倩在桂林主持创办的以教练桂戏为宗旨的广西戏剧改进会附设之戏剧学校,第一次将桂剧教育纳入现代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戏曲学校(今广西艺术学校)、桂林市艺术学校等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成为培养桂剧人才的主要基地,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对于保护传承桂剧,既要培养年轻一代的优秀演员,还要培养年轻一代的观众,需要与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起来,将这一富含地域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戏曲元素对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戏曲音乐"当中的"字正腔圆"、"依字行腔"、"声情并茂"等方面以及板眼、节奏型等元素丰富了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我们将含戏曲元素并结合了戏曲唱腔的声乐作品统称为"戏歌"。桂剧戏歌《咏梅》的创作极大地推动了桂剧的进步与发展,也为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本文将以桂剧戏歌《咏梅》为例,从作品简介、作品分析和表演设计等三方面浅谈桂剧唱腔在民族唱法中的融合与运用。  相似文献   

3.
从湘桂走廊的文化生态出发,分别考察了明代以前及明代湘桂走廊的戏剧活动,湘桂走廊的经济、社会发展,湘桂走廊"傩"民俗活动等几个方面与桂剧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关系,以桂剧作为个案探讨湘桂走廊的文化生态与当地地方剧种产生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桂剧的形成是历史上湘桂走廊作为"文化通道"与桂北当地语言、风俗、习惯相交流与结合的产物,桂剧的形成实际上也是我国大多数戏曲剧种形成与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之一,据史料考证桂剧的形成大约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作为广西文化的代表,桂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桂剧主要流行于以桂北方言为主,桂、柳、梧等广西北部地区,以及湖南南部与广西接壤的永州、祁阳一带,其声腔属于皮黄系统,声调优美,表演质朴细腻,委婉动人,深受广西各族人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古代戏曲是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是文学与音乐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民族文化融合对古代戏曲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涉及的问题极多。此文仅以古代戏曲的形成与兴盛,以及古代戏曲音乐的发展与成熟诸问题与民族文化融合之关系为论,聊述浅见。  相似文献   

6.
戏曲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产物之一,地方戏曲是地方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建设和谐校园,也能够让学生认识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学生对地方戏曲的学习亦有利于戏曲传承。本文分析了地方戏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与融入策略。  相似文献   

7.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至今约有200余年的历史。1896年唐景崧开办了桂剧科班"桂林春班",其创作的桂剧剧本《看棋亭杂剧》是桂剧发展史上第一批为本剧种而撰的独有剧目。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马君武、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等人成立广西戏剧改进会、桂剧学校等机构,从事桂剧改革和人才培养,为桂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桂剧演出以桂剧团为依托,多次在地方和全国的戏剧活动中取得辉煌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逐渐丰富,桂剧也与其他传统戏剧一样面临市场萎缩、后继无人等现实问题。面对当代桂剧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促进桂剧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云南是民族文化的富集地,从而使得云南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都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也正如此,作为云南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在形成和不断发展中显示出了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但在文献梳理中我们显然感到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研究的单一和单薄,即便在戏曲作家、戏曲作品的收集、整理方面都显得极为匮乏;在对其发展过程中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联探讨的成果就更为鲜见,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在文化创新方面应该做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16,(1):23-28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1949—1976年)时期,桂剧的发展轨迹同其他中国地方戏曲一样,在传统剧目的发掘、整理与上演,优秀剧目的编创与移植,以及桂剧传统艺术挖掘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受当时政治左右而发展的,尤其是进入"文革"阶段,桂剧与当时全国的地方戏曲一样被"样板戏"一统天下,桂剧受到很大损失,开始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10.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论坛着重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与辽金元文学及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繁荣的相互关系。李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学转型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北方民族文化影响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的走向、内在特质和文学风格,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周惠泉研究员认为,辽金文学是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田同旭教授认为,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刘达科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融合与双向交流,为古代戏曲发展增添了新的基素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中的搽旦是由旦角派生出来而又具备净行职能的独特角色,在丰富剧情、活跃气氛、推进戏剧冲突展开和激化的进程中不可或缺。它的出现,既是戏剧形态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承载着金元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背景下的时代风云和人情世态。  相似文献   

12.
嘉绒藏戏属傩戏苑畴内的一个剧种,有1千多年历史,是我国藏区历经千年而经久不变的唯一一个剧种,它对研究嘉绒藏区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价值。同时,嘉绒藏戏在表演形成、演出习俗、服装道具、唱腔、乐器、剧本结构等方面更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发展桂林文化游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的思考和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林以“山水甲天下”誉满全球,又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将桂林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是全市和全国人民的心愿。桂林的建设不能忽视丰厚的历史文化。保护并有选择性地恢复历史文物古迹,兴建历史文化博览城,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旅游博物馆的作用,加强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建设,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开发出桂北五条历史文化线路,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以及遵循旅游发展中的历史文化性,将为创建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开辟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以来的"戏曲改良",从梁启超"曲界革命"到"五四新青年"的"戏曲改良",走了一条日趋激进的道路。爆发于《新青年》的戏曲论争,是一场自居于戏曲"门外汉"的启蒙者和旧戏维护者之间"针锋不接"的论战。从实际效应上看,新青年的激烈批判更限于话语层面的激情表述,西洋话剧虽因此获得了登陆的历史空间,但并没有就此赢得民众,而旧戏虽遭痛击却依旧走向繁盛。因此,对于五四新青年的戏剧论争应阐释适度,夸大其对于话剧的成功效用抑或指责其要为中国戏曲衰微的命运负责,都有过度阐释历史之嫌。  相似文献   

15.
戏曲面临的生存危机主要表现为:国营剧团负担重,生存艰难;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民间职业剧团过多且不正规,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伤害;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得奖剧目得不到普及推广;剧场、排练场等设施破旧,剧团的生存环境恶劣。保护和发展戏曲化遗存是当务之急,要根据各地、各个剧种的发展历史、艺术价值、化价值,给予恰当的定位,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建立新型的剧团管理机制;改善剧团的工作环境和演出条件;给戏校、艺校招生提供提供优惠政策;对演出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抢救和保护戏曲艺术遗产;加大戏曲理论研究;加强戏曲化教育;建立保护戏曲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天津近代戏剧艺术产业化初探--以茶园戏曲经济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戏剧艺术在近代的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特别引人注目,而以茶园为形式的戏曲经济又更具有典型意义。茶园的兴盛与衰落,与天津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茶园的经营与管理,与近代天津人的娱乐消费文化品味和对名角的追捧方式相一致,由此而形成了约角人、经励科与总管、集资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使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产业化得以实现,近代的天津也便成为著名艺人和各种艺术形式产生的摇篮。但天津茶园戏曲艺术的产业化过程,又不能不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清中叶著名笔记作家、诗人和戏曲家李斗,通过行旅以布衣身份结交了六十多位诗文作家、书画艺术家、说唱艺人和影响文坛的显宦、富商。李斗的行旅不仅激发了其文学创作的热情,使其跻身文坛,而且对其笔记、诗词和戏曲等不同文体的文学创作、演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李斗的笔记《扬州画舫录》广泛记载了其游历扬州的见闻,兼具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其诗集《永报堂诗集》和词集《艾堂乐府》以行旅纪实为经,以写景、赠答、咏史为纬,真实记录了其行旅与交游的经历与感受,具有典型的游记文学性质;其戏曲作品《岁星记》、《奇酸记》传奇亦是其行旅与文学交游的产物,在清代戏曲文化史和昆曲演出史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泗州戏是历史上流布于苏鲁豫皖交界区域的地方戏曲的演绎样式,它因乎唱腔婉转优美、柳琴乐器伴奏、句尾鲜明拖腔、声调哀怨悠长的艺术特质而使得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拉魂腔"或"柳琴戏"。  相似文献   

19.
孙康养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201+203-201,203
粤剧是我国南方的一大剧种,它流传甚广,不仅流传在广东、广西及港澳等粤语方言区,而且遍及东南亚各国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粤籍华侨聚居地。粤剧唱腔音乐曲调内容十分丰富,旋律优美、婉转悠扬、绮丽清新、柔和宽广,有"南国红豆"之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