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周制陶,是通过对中国传统的纹饰进行夸张变形,提取纹饰中的内涵而形成抽象几何纹。本文主要从西周陶器的造型之美、纹饰之美以及表现技法之美三个方面剖析西周陶器的圆满之美。  相似文献   

2.
朱斐翡  黄焕义 《兰台世界》2014,(10):114-115
西周制陶,是通过对中国传统的纹饰进行夸张变形,提取纹饰中的内涵而形成抽象几何纹。本文主要从西周陶器的造型之美、纹饰之美以及表现技法之美三个方面剖析西周陶器的圆满之美。  相似文献   

3.
王婷 《大观周刊》2013,(11):159-159
我国的原始美术与人类同时诞生.所以说.美术是人类发生最早的事。裴李岗文化地区出土的陶器足壶、双耳壶等均为手工制作.多采用泥条盘筑法,陶质比较疏松,表皮易剥落,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泥质陶多素面,有的略为磨光;夹砂陶则掺以细砂或蚌壳末。部分饰有篦点纹、弧线篦纹、划纹、指甲纹和乳钉纹等.也有少数很浅的细绳纹。磁山文化陶器采用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制成.部分陶器的内壁凹凸不平,器形也不规整,器表以素面为主,纹饰有绳纹、编织纹、篦纹、附加堆纹、剔刺纹、划纹和乳钉纹等.以绳纹最多。磁山文化地区出土的兽头骨梭和石雕人头像等石雕.比较粗简。  相似文献   

4.
神人神兽镜以往多被视为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的典型铜镜,其中有一类简化型神人神兽镜,主要特点包括:主题纹饰区狭窄,辅助纹饰区宽大;主题纹饰区以凸起的环状乳丁纹为间隔的神人神兽纹为主,辅助纹饰区为以弦纹相间隔的连珠纹(或乳丁纹)、锯齿纹、水波纹(或双折线纹)等纹饰的多圈排列;镜缘均为呈"∧"字形的三角缘。本文通过对考古发掘和博物馆收藏的十余面此类铜镜镜背纹饰内容发展变化趋势的分析,论证这类铜镜虽源自东汉以来的神人神兽纹镜,但总体上呈现逐步简化、消亡的趋势;其流行时代主要在隋至初唐,比以往所认为的东汉到魏晋时期时间更晚,并初步探讨了它的发展演变规律。对这种简化型神人神兽镜时代的进一步廓清,也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研究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铜镜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齐鲁书社     
《全国新书目》2012,(12):51-51
齐国陶拍孙永行编著2012-9 360.00元978-7-5333-2670-8陶拍,是制作陶器的工具。通过对陶拍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制陶业的发展、纹饰的演变,可以管窥当时工商业的发展状况和经济繁荣程度。所以,陶拍的收藏与研究,意义重大,价值极高。本书收录齐国故都临淄出土的陶拍共192件,年代自龙山文化时期至汉代,按照拍面纹饰分为绳纹陶拍、格纹陶拍、锥刺纹陶拍等十类。  相似文献   

6.
2011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瀍河区发掘了一批古墓葬。其中8座墓保存较好,均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壁垂直,填土为五花土;5座墓底部带有腰坑,一座带壁龛。葬具一般为一棺,大部分墓葬被盗扰。尸骨严重腐朽,葬式不明。出土器物较丰富,有陶瓷器、铜器、玉石器等73件。陶器均为泥质灰陶,有鬲、簋、豆、罐、爵、尊等。纹饰以弦纹居多,绳纹次之,另刻划有三角形波纹、网状纹、S纹、云雷纹及附加泥饼堆纹等。这批墓葬规模小,而且随葬品中无车马器,可见其身份不属贵族之列;因随葬陶、玉、铜器等小形器物,应属于普通平民墓葬。其中5座墓有腰坑,并有少量仿铜酒器(陶爵),可能受到殷代埋葬制度的影响,与洛阳上窑等地发现的殷人墓相同。该批墓葬应为西周早期和中期。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关于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艺术特色的分析上,对于纹饰所反映的神话内涵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利用文学人类学派所倡导的四重证据法,对仰韶文化彩陶上最具代表性的纹饰——鱼纹——的神话内涵进行解读,初步证明其神话内涵与新石器时代广泛流传的女神崇拜有关。女神崇拜在历经父权制等级社会的冲击后出现两种演变趋势:一种是将女神升格到祖先神行列;一种是将原本专属于女神的功能转移到男神身上。文字诞生以后的小传统文化记载的鱼妇、鲧、禹等形象,其原型是大传统时代的鱼女神。  相似文献   

8.
抚顺市博物馆近几年来,先后出土和征集了从战国至清朝的铜镜数十面,现选有代表性的铜镜分别介绍如下。一、战国镜一件蟠螭纹镜:战国、圆形、三弦钮、圆钮座、座外围以弦纹圈带,间饰细密的栉齿纹,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圆涡形云纹,  相似文献   

9.
作者长期关注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分类和演变,曾在本刊发表过讨论饕餮纹的文章,本文主题则是讨论另一种青铜纹饰。宋代学者曾把这种纹饰归入云雷纹的一种,近代以来,学者对它有各种命名,如环带纹、波纹、波曲纹、波浪纹。2009年,大河口西周墓地1017号墓出土的霸伯山簋为理解这种纹饰提供了新线索,从器形、纹饰、铭文三方面证明,这种纹饰应改叫山纹、山形纹或连山纹。此外,作者还将霸伯山簋与梁其壶、晋侯壶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后者的壶盖与前者的簋盖具有类似设计。最后,作者还就这种纹饰在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地位展开讨论,对这种纹饰的构成要素和组合形式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韩岳  韩诚 《青年记者》2020,(6):67-68
当今中国纪录片主要的国际传播路径一般包括节展传播、院线传播、电视台传播和网络新媒体传播等,其中,国际纪录片节是最具有包容性和拓展性的传播路径。国际纪录片节基本上涉及了国际化纪录片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有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纪录片专业人士出席相关活动,搭建了“使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代饕餮纹提梁卣,器型规整,纹饰繁缛。本文通过与商代同类型卣比较表明,其年代应在二里冈上层二期以后至殷墟文化二期之前,约相当于殷墟文化一期。这件卣纹饰多达8周,分为饕餮纹、目云纹、夔纹、涡纹4类。通过梳理商代同类纹饰的风格演变,可认识到该卣上承二里冈上层二期铜器纹饰,同时又具有殷墟铜器纹饰的特点,时代特征明显。此型卣多出土于商代高级贵族的墓葬中,应属于等级较高的一种青铜礼器。  相似文献   

12.
蒲向明 《档案》2022,(4):20-28
西周时期早秦青铜器的出土地域在陇坻以西,即今陇东南地区,其他地方尚未发现。这与《史记·秦本纪》的记载或有出入。近年整理出现的《清华简·系年》较为清晰地勾勒了秦人入周的轨迹,结合西周时期早秦考古陇东南毛家坪、李崖、西山三遗址情况,可以发现青铜器纹饰具有厚重的文化意义:秦人学习和效仿西周礼制,思想观念未发生大的转变,审美观念受周文化影响,青铜纹饰多以继承为主,兼有局部改变和创新。这些青铜器纹饰表明早期秦文化在西周中后期的转型,实质是一个“去商化”的过程,即秦在青铜器及其纹饰方面不断向周文化靠拢,直至西周晚期渐成秦式气候。  相似文献   

13.
李敬儒 《今传媒》2009,(12):112-113
一、民俗及其传播的重要性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  相似文献   

14.
2012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进行浊漳河流域早期文化考古调查活动中,对屯留柳行遗址进行了调查和清理,发现了丰富的史前文化时期遗存。该遗址的遗物主要出土于灰坑H1和H2,两个单位所出的陶器在器类、质地、纹饰、制法上相同,表现出仰韶时期庙底沟文化阶段的典型特征。该遗址出土数量众多的尖底瓶残器,形态大多为锐角尖底、口部重唇,且两个部位的形态变化较小,应该代表了一个时间较短、面貌变化不大的文化发展阶段。总体来看,该遗址属于内涵单一的庙底沟文化中期阶段的典型遗址,出土陶器与晋南地区同时期陶器面貌基本一致,而与晋北同时期陶器差别较大,反映出仰韶文化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因距离和地理环境而造成的面貌差异。柳行仰韶文化遗存为深入认识山西东南部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第五期遗存进行重新梳理,认为该期陶器可以分为区别明显的A、B两类,其中A类陶器不但与大地湾四期遗存基本相同,而且与常山下层文化迥异。不仅如此,大地湾五期的房址、灰坑也和常山下层文化中的同类遗存完全不同。因此,将大地湾五期所有遗存都纳入常山下层文化似乎不妥。大地湾第五期A、B两类陶器应分别归入大地湾四期和常山下层文化,而且这两类陶器缺乏共存关系和前后发展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原历来是文化荟萃之地,从地下古代文物发现和田野实地考察来看,伏牛山地区很早就具备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基础。在农耕文明的社会基础上,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才得以产生、接受、发展、演变。由于传承久远,在不同地域的传播体现着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但是南阳、鲁山一带是牛郎织女传说圈的中心,影响着河北、山东等地的传说信仰。传说带来民俗的变革,祭祀、乞巧、庙会演唱,有许多伏牛山地区特有的文化内涵。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承、传播也体现着文化融合、由传说圈中心向周围辐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秦式短剑概念提出已近二十年,其间出土短剑数量猛增,对其型式和年代有必要做一些调整。从秦式短剑出土数量多、兽面纹格形制高度统一、演变同步有序等方面可以认为它是秦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因素。本文还根据出土新资料,从技术传统和纹饰风格两方面探讨秦式短剑的渊源当追溯至西周中原地区的兽纹柄剑,不应牵强附会北方草原风格物件。通过资料的梳理,可以认为冀北花格剑及中原各诸侯国花格剑也是西周兽纹柄剑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一些实物线索也显示,西周前期的柳叶形短剑、人面纹短剑,后期的兽纹柄短剑,以至东周大量流行的兽面格短剑(秦式剑和花格剑),它们的发展演变是传承有序的。  相似文献   

18.
中华元典“朋”字从贝币之意发展至友谊之“朋”,具有跨越时间与地域的文化意蕴,既体现于“朋”在文化交流中的符号意义,又拓展至个体、群体、国家之间在人文传播实践活动中的“友谊之交”。“朋”是中国国际传播的一种符号理念,也是传播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行为方式。从“朋”之溯源及文化意蕴来看,“朋”之“友谊之交”源远流长,呈现出从连接到交融再到维系的历时性传播特征。同时,“朋”文化主要关涉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的意义结构,各环节关联紧密,共同形成“朋”文化国际传播实践活动,该过程亦即文化的认知、对话与接纳的认同过程,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社会文化的分工演变,促成了编辑工作成为一种职业,并推动书籍由最初的统治阶层享用、文人圈子传播向大众普及.在这一过程中,编辑的职能得以不断增强,并逐渐确立了编辑的价值地位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如果单从人类使用器物来看,将新石器时代命名为“陶器时代”,似乎更为贴切,因为迄今为止华夏大地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除了各种各样的石器外,绝大多数莫不以相当规模的陶器为其重要的外在表征,其中色彩瑰丽、图纹优美、造型多样、工艺精湛的各种彩陶,则成了这一时期考古文化上最有系统、最具规模、最有价值的史前时代遗存物。而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发现的星罗棋布、数以万计的彩陶中,要数甘肃出土的最为珍贵。甘肃彩陶,延续时间最长、分布面积最广、数量最多、造型最为独特、色彩最为艳丽、文化发展脉络最为清晰,因而具有其独特的风貌,无论在中国考古史上,还是在整个史前文明史上,它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今天我们认识原始人广泛的社会生活、认识原始社会人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以及原始人的巫术与宗教观、社会心理内蕴、艺术审美观念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