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言文的翻译,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把握古今汉语的对应规律,忠实于原作语言的翻译方法。意译是以传达原作精神为目的一种再创作的翻译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宜采用直译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五种。一、换就是把文言文中的词语换成与之意义相同的现代汉语。从音节上看,实词与实词的对换大都是“一对二”,因为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居多,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虚词与虚词的对换则是“一对一”。例如:1、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怨恨捕蛇这差事吗?“若”、“毒”、“之”、“乎”分别换成“你”、…  相似文献   

2.
一、文言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能综合考查文言水平,因此它是高考语文的传统考试方式之一。文言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为主,是指在文言翻译过程中,译文要与原文尽量保持对应关系,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并注意保持原文的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意译为辅是指无法直译的地方,如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难以直译的地方,采用意译的方法。二、文言翻译的方法文言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即准确、畅达、优美。中  相似文献   

3.
2005年高考语文部分试题又增加了文言文翻译题的分数,一些试题分值已经提高到了10分。而实际情况是,很多考生对文言复习没有章法,导致考试时抓不住翻译中的得分点,得分很低。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此项复习呢?如下建议可供参考。一、两个注意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指按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意译是指按原文的大意翻译,即允许在内容不走样的前提下,用合适的语句和表达方式表示。凡是能直译的就不意译,不能直译才考虑意译。2.文言翻译与解释有相当距离,不能简单地把解释当做翻译,应按这一词在句中…  相似文献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综合性练习。它不仅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现代文的书面表达能力。训练学生正确翻译文言语句,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既要让学生吃透原文,宏观把握,又要学会仔细推敲,微观入手,同时还要做到直译和意译灵活运用,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达到准确翻译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今人阅读古文,多数人会遇到语言上的障碍。为了继承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明,近代已有人从事古文的今译。今译就是将古书里的文盲文,在尽可能保持其原意和语言风格的前提下,翻译成为准确通顺的现代汉语。古文的今译,分为意译和直译两种。为了让没有学过古代汉语的人了解和掌握古书的内容,而把古文每句话的意思译出来,这叫意译。在译出原意的基础上,做到字字落实,体现出古今汉语的对应规律,就叫直译。对于古代汉语的学员来说,直译更有意义。阅读直泽的文字,进行直译的练习,有助于学员综合运用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来全面理解文言篇目,有助于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与意译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教学到底教什么?这是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不认为这是个问题。而实际上,正是这个人们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暗地里将中学文言文教学引入重重困境,以致使人们质疑:中学到底该不该学文言文?中学学文言文到底是为了什么?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学不学文言文,而在学文言文的什么。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人们陷入了误区。本期刊发这两篇文章,说的是一个道理:文言文不是作为“语料”而是作为“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学文言文,不是学“语料”,而是学“作品”。董承理老师的文章,细细分剥,层层推究,尤能给人启发。欢迎老师们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近期讨论的话题是:①该不该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立一个“边界”?②语文教学该不该考语文知识?该怎样考语文知识?③语感教学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7.
失分归纳文言文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原则:"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达",就是文句要通顺,表达要准确;"雅",就是文字简明、优美。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学们在考试时常犯如下错误:  相似文献   

8.
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往往迅速暴露出文言文翻译上的不足,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在以前的文言文学习中缺乏直译意识和语境意识所致。文章认为:应当以教材教学为根本,扩大读背范围,读背优先,猜证并举,落实“字字有着落,直译为主,直译、意译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训练学生掌握“留、删、补、换、调、变”等基本翻译方法,从而提高其文言文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9.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以高考试卷所选阅读材料绝大部分内容可以根据今义直译,但在实词推断题中如果出现古今同义的释义,一般却是错误释义,因为这可是在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2007年江西卷第9题B项中的“完”释为“结束”、天津卷第11题A项“信”释为“相信”等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但文言文年代久远,脱离了当前生活,好多句子不好理解,导致文言翻译成为文言文学习的难点。文言翻译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一项综合性训练。因此抓好这项工作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很重要。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译好文言文呢?清代学者认为要做到信、达、雅。“信”即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只重“言”而轻“文”。这里的“言”即词句的含义,“文”即文章的立意、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过去那种将文言文逐字逐句的串讲法其实是把文言文当作外国语来教,文言文中思想和语言的精华都在老师对词句的“扩张”和“挤压”中流失了,剩下一堆“碴子”让学生何以下咽?  相似文献   

12.
<正>文言文翻译题是高考的必考题型,在全国新课标卷中占分值10分,是区分学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重点题型。备受师生的重视。怎样把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好,保证该题得高考呢?基本方法有两种:直译、意译。现总结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如下:一、直译就是对文言文的句子做到逐字逐句的一一对应的翻译。在高考考查题型中绝大部分的画线要求翻译的句子重点考的是直译。直译可以做到字字落实,不遗漏给分点。直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读”是达“知”的唯一渠道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学生要能初步阅读浅易文言文,其达成目标为“读懂”,即“知”这一层次。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同学们对“读”普遍存在误解,以为读文言文就是先对照参考书翻译句意,再把课文背下来。这样得来的“语文”往往是生吞活剥。  相似文献   

14.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如此。死记硬背只会令人厌恶,避而远之。看完夏禹老师的文章,同学们一定会打开记忆的闸门,因为“创新试题”里四条新颖的复习方法,将极大地激发大家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近年来,高考加大了对文言翻译题的考查力度,将分值由2003年前的5分增加到2004年的8分再到2005年、2006年的10分,这是命题的趋势。虽然考生都知道高考对文言翻译的要求是“直译”,也就是说要忠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但许多考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都出现了“得字不得分”的现象,也就是说,字写了不少,但所得分值不高。究其原因,是考生没能真正把握住每一翻译题的考查点。综观2005年、2006年高考文言翻译题,有五方面在翻译时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6.
周传福 《考试》2010,(5):10-11
解答文言实词理解类的试题,应注意熟悉命题样式特点,注重解题方法的探讨。 要理解文言实词,首先要会读文言文。这里要掌握三点技巧:1.培养文言意识,找“不同”。文言文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大多不同于现代文,因此,要在思想上让自己进入文言情景,依据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点,形成思维上的文言状态。  相似文献   

17.
考纲对文言文的阅读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然而,读懂文言文的关键,是对文中词义的正确理解。因为阅读文言文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障碍,这个障碍不扫除,是达不到读懂文言文这一目的的。所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说到底,就是要提高对文言词  相似文献   

18.
吕叔湘先生说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文’应该包括两个‘文’,一个‘文学’,一个‘文言文’。”他还说:“文学和语言比较,语言是主要的,文学是次要的。”教育部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熟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但是学生在初中以前很少接触文言文,所以学生在阅读这些浅易的文言文时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的。  相似文献   

19.
一、复习精要1.信、达、雅———文言翻译的原则。“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不随意改变、增减意思。“达”,即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即具有文采,用词造句考究,文笔优美。就高考文言翻译而言,考生要做到的是“信”和“达”,所以,翻译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力求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风格;所谓“意译”,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按照原文表达的大意去翻译。意译是直译难以进行时的一种辅助手段。2.留、对、换、删、补、调———文言翻译…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作为中学生习得语言的一个重要源泉,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要学好文言文不是一件易事。要学好文言文,我们可以删繁就简,指导学生从诵读、品味、积累三个方面进行学习。一、诵读文本意在所得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