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曾经一次又一次地教过《游园不值》这首诗,诗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解释———大概是园主人爱惜这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青苔上留下脚印,所以我轻轻敲那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教学参考书上这一答案早已熟记于心。多少年来就这么理解,就这么教。也许是参加“作文个  相似文献   

2.
姬昀 《语文知识》2003,(4):42-43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部分有一句“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这是深入理解该部分内容的关键句。其中“造化”一词是个关键词。词义解释正确与否,是能否准确理解该部分内容的关键所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中对“造化”作了注释: “指自然界。”(第22页注⑧)这是沿用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六册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课本“思考和练习三”中给出了两种理解,要学生回答哪种理解更好。这两种理解,第一种是:我(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第二种是: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苏轼)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对这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答案是:“第一种理解较合适。”我认为要准确理解本句,明确是谁“神游故国”,必须抓住两个词,即“故国”和“神游”。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二册《病梅馆记》一文中有“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氏,能以其智力为也”一句,课本未加注释。五省(区)编写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将这句翻译成“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弯曲,又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能凭借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到的。”《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以及其它一些参考书对这一  相似文献   

5.
诗人爱用“影”字,这在我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中是绝无仅有的。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王维曾吟:“山空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台上。”(《鹿柴》)诗人通过反照的日影把它的绚丽的阳光洒在深林青苔上的画面,描写了  相似文献   

6.
顾炎武《复庵记》中,“又自是而东,太行、竭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句中的“去之茫茫”,课本注为“离开那里(指宫阙山陵)非常遥远”。把“去”解释为“离开”,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把“去”解释为“离开”,与本句文意相悼。因为“离开”是写动态的,而此句是写顾炎武站在复庵前“开户东望”的感慨,写站在复庵前的顾炎武与宫阙  相似文献   

7.
夕阳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古人描写夕阳来抒发感情,确实比比皆是。但,他们又有谁在高楼的窗台上观看过日落呢?我兴致一到,就作出了这样的尝试,可以说“前无古人”了。夕阳的光芒,不及朝阳般有生气,也不及日悬中天般强烈。但它具有一种威严,抬头看看暗蓝发白的天空,在夕阳下已红了一半,再瞰枧大地,也在夕阳笼罩下。红的天,白的云,绿的树,  相似文献   

8.
现行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五册选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 ,文章在描绘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时写道 :“衔远山 ,吞长江。”对此句中的“长江”一词 ,课文未注释 ,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亦未解释。很显然 ,其均将“长江”理解为一专有名词 ,即今天的“长江”。这样理解其实不妥。其一 ,《中国历史地图集·辽宋夏金元册》(地图出版社 ,谭其骧主编 )上标明宋时的“长江”为“大江”。又《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在“北宋政区形势图”上只标出“大江”。这表明 ,北宋时期尚未专称“大江”为“长江” ,古今地理概念不尽相同 ,不能等同。其二 ,从句…  相似文献   

9.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王维《辋川集》20首之一,是王维中年亦官亦稳时期与裴迪游于辋川别业时的唱和之作;也是王维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在分析鉴赏这首诗的时候,大多数人都看到了作者善于剪裁画面;善于取景布局的特色和善于动用以“响”的动烘托“空”的静的艺术辩证手法。如葛晓音在《虚实得当·臻于神境──说王维(辋川集)绝句》一文中就说了这方面意思:“王堆着意刻画一束针晖透过密林的空分还照在井中青苔上的一后画面。夕阳的暖色淡淡地军在用家的青苔上;更计出空山的幽冷。山谷中传来…  相似文献   

10.
一、“so +助动词 (be/情态动词 /do/have等 ) +主语”1、这个倒装句结构 (so副词排列第一 ,助动词排列第二 ,主语排列第三 )表示前文所述的肯定情况也适合于后者 ,即“甲如何 ,乙也一样”。如 :⑴HeisgoodatChinese .Soishisfriend .⑵Icanswim .Socanyou .⑶SheknowsJapanese .Sodoesherbrother.⑷Wehavelistenedtotheradio .Sohashe .2、注意这一结构中的主语可以是名词或人称代词 ,但它和前句的主语不是同一人物 ,即前后两句各有自己的主语 ,但所述情况却不相同。又如 :Iboughtsomebeef .Sodidhe .3、这一结构的否定形式是“Neith…  相似文献   

11.
联系上下文,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理解词语、把握关键语句,还是概括具体内容、阐发抽象内容和含蓄语句,都要用上它。然而,如何联系呢?现解读如下。 一、从对与所要理解的词、句相关的对象和范围的确认上联系。 任何词、句在书面语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在与别的词、句的互相组合和互相制约中构成一个表义相对完整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并在这一语言环境中表达由其所赋予的特定的含义。一般来说,阅读时所要理解的正是这一特定含义,而这“别的词、句”及其起止,则是与所要理解的词,句相关的对象和范围。因此,弄清所要理解的词、句处于什么样的浯言环境,认定与它相关的“别的词、句”是哪一些,起在哪儿,止在哪儿,其中,最主要、最关键的又是哪一个,对于“上下文”的联系便可以真正“联”到实处,“系”上关键。 例1:阅读下边文字,指出对画线句子  相似文献   

12.
例题:一篮苹果,第一次取出一半又半个,第二次取出剩下的一半又半个,第三次取出再余下的一半又半个,刚好取完,篮中原有苹果几个? 用“线段平移”解这类分数逆推问题分两步进行。一、读题、画图。即一边读题分析,一边画线段图。其具体过程是:(1)用一条线段表示这一篮苹果(把它看作整体“1”)。(2)根据“第一次取出一半又半个”,在一篮苹果线段图中画出一半又半个,再把剩下的部分(即线段)向下平移(即第一次平移)。(3)把第  相似文献   

13.
“师心自用”是刘开《问说》中的一句,课本把句中的“自用”注释为“自以为是”。(见高中语文第二册282页)“自用”为什么可以释为自以为是呢?这还要从“自”这个代词在古汉语中用法的特殊性谈起。  相似文献   

14.
《赤壁之战》有“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句。课本注为“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显然,“有”字未作交代。“有”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按《辞海》“有”通“友”。友,亲善也,是动词。此句可译为“有的亲善那边,有的亲善这边。”文言“有”字是个使用较频繁而又易为人们忽视的字。高中第二册文言课文中,“有”字出现105次。课本只注释了三个而且都是“通又”的重复注释。笔者以为,“有”为动词,作谓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发生”、“产生”、“得  相似文献   

15.
贵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刊登的《朴实清新春意盎然》一文中把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第一句译为:“多可惜呀,那片苍苔上留下了我的鞋印”。我认为,这样讲不符诗的原意。从全诗看,诗人游园,“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应是主人“怜屐齿”之“印苍苔”,故柴扉“久不开”,而不应是“多可惜呀,那片苍苔上留下了我的鞋印”。从诗的第二句看,第一句的意思应是:主人爱惜花园,怕我在青苔上留下鞋印。  相似文献   

16.
读了《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6期的卷首语《班子应该有“异己”》(以下简称“《班》文”),又读了同刊2002年第l0期的《班子应该有“异己”吗?》(以下简称“《吗》文”)。笔者认为,《班》文和《吗》文中的观点都有欠妥之处。此句名言为何意?“眼睛里不能有沙子,班子里应该有‘异己’。”对这句由中学校长高度概括地提出来的至理名言,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第一,从语法句式上说,这句至理名言应该是一个对偶型的语法句式。至理名言前一句中的“眼睛”一词应该是“班子”的代名词;“沙子”一词应该既可以指“‘沙子’型的‘领导’”,又可以指“‘沙…  相似文献   

17.
王老师在课堂上兴致正浓地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读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时,后排一个矮个子学生举起一束菊花摇了摇,当他第二次读到这句诗时,这个矮个子学生又一次举起了菊花。在他第三次读到这句诗时,那枝菊花又挑衅般地出现了,王老师生放下手中的课本,“严肃”地走到那个学生跟前,那个学生惊恐不安,紧紧攥着那枝菊花,脸上写满了讨饶和委屈。  相似文献   

18.
《在炮兵阵地上》有这样一段话: “彭总说:‘我今天又说了错话,向你道个歉!但是只错了一句,不该说要把你撤掉,送军法处。其余的话都对!当然,你认为不对的,还可以批评我,不能赌气不吃饭啊!”我认为这句话中的“又”字以删去为好。理由有二: 其一,句中的“又”字有重复或继续的意思。“我今天又说了错话”,可理解为:我今天已不仅是一次说了错话,而是说了两次或多次。这样与彭总的身份、言行就很不相符。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为,对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抚孤松而盘桓”一句,应该将其主语理解为“景”,即当时快要落山的太阳。如此理解,诗句就刻画了一种具有深远韵味的意境,这样的意境才更符合陶渊明返身自然田园的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20.
近日,在我校同题异构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三位教师分别执教《夕阳真美》一课。在学习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这一句时,三位教师对连绵起伏的理解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师1:(出示西山夕阳美景图)小朋友仔细看图,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