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化建设是近年来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认为:企业化建设应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化,并注意吸收外来化的精华,融入现代意识、市场意识,进行传统化与现代明,东西方化互融互补的整合创新,创建一种既具民族性、传统性,又具国际性、现代性的中国企业化。它必须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企业化的构建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和前提。没有现代企业制度则无所谓企业化。  相似文献   

2.
民族是一个源起于西方的概念,时至今日,它仍是学术界的一个主题话语。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传入中国后,打破了中国化主义而非民族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促使中国从“天下”走向世界,对近代中国国家建构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佳  过伟敏 《中华文化论坛》2015,(2):151-156,192
中国近代,公共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和时代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性和文化交融的复杂性。镇江近代公共建筑从一个点折射了中国近代"边缘城市"的演变历程,是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型的重要类型和主要推动力。与传统建筑相比,镇江的近代公共建筑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拥有新功能,充分体现了其典型性和时代性,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儒家道德曾面向并适应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以"人伦日用"为基本内容的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为"儒家之道"创造了生存、延续空间。近代以来,中国受西方近代文明刺激而发生现代转向,此一转向逐渐动摇"儒家之道"所依赖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以及生活方式。"人伦日用"所表征的"日常生活世界"也不得不发生现代转向,儒家伦理与其疏离,"儒家之道"如何适应现代"人伦日用"成了问题。当代中国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分裂与并存,"儒家"必须"日常人生现代化"才能重新回归"现代人伦日用间"并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出版集团经营发展模式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出版改革中出现的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经营模式,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呈良好的上升势头.但由于政企不分,又使中国出版业的体制改革蒙上了一层浓浓的行政色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实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出版集团的构想和"十五"规划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6.
"宣言"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常见的文化表达方式.晚清以降,中国文化策略的核心问题,简言之,就是对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文化在价值上的合理迎拒和技术上的科学对置."三次文化宣言"于观念和实践上仍然以偏执步履踯躅于古今东西之间的中国文化困境下,承接近代以来文化策略推进的逻辑理路,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策略上带有某种"终极"意义的理性趋势,即作为文化策略"体"的价值取向的"为我"优先和发展本位与作为"用"的技术选择上"损益传统"和"折衷东西"的取向.  相似文献   

7.
将龙凤的文化作为历史、考古或神话学的研究对象,是近代学科知识兴起之后的产物。近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舶来,使中国学界对传统龙凤观念起源的解释成为兴趣焦点之一。大量社会进化论、人类学等似是而非的概念被翻译引进,再加上现代民族国家战争与动员力的需要,"龙凤"不但被赋予了按照不同现代人群需要所重塑的社会学标签,也在相当程度上被打造为一尊现代国族神像。本文尝试摆脱一系列关于龙凤观念"层累地"现代迷思,去探讨以考古、传世文献等实证资料研究早期中国龙凤图像及其观念起源、演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晚清新名词的引入是中国语言文字体系现代转型的重大事件。它表明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价值与人们的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的程度,也表明了其时语言文字发展的现实情况与水平。在众多反对声中,新名词的使用逐渐获得合法性,代表了近代以来文言的浅近化发展方向,改变了中国既有书面语体系的面貌,是五四现代白话文产生之前必不可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9.
近代随着传统农业经济逐渐被打破,成都城市开始走向现代化,近代意义上的房地产业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清末民初,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打破了成都城市两道城墙的枷锁,完成了近代成都房地产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近代成都房地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树业公司以营利为目的,开始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房地产产业链,是近代成都房地产公司的雏形。抗战初期,成都的新村建设,通过城市建设改造,带动成都房地产业的初步发展,促成成都传统房地交易向近代房地产业的转变。抗战时期人口的急剧增加,为成都房地产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使成都近代房地产业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0.
近代武汉是华中军事经济交通重镇,又几次成为全国政治中心舞台,在关系中国近代命运前途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过主要角色。周恩来1938年10月10日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中指出:"武汉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是大革命北伐时代的最高峰,现在又是全中华民族抗战的中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武汉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政治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1938年1月至10月,中国抗日战争被称为武汉抗战时期,武汉成为事实上的中国战时首都、抗战指挥中心、抗战文化中心、二次国共合作政治舞台以及内迁企业转运枢纽,犹如一座指引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灯塔。翻开任何一部中国抗战史,其中都会呈现武汉这个闪光的名字。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向近代化转型杨宪邦从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时期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天崩地解"、"狂飙突进",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近代。社会实践发生亘古未有的剧变。与此相适应,中国文化结构由基层经中层到上层,即由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多元化冲击给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带来风暴式洗礼,在促使其文化基因正常变化的同时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非正常变异现象,阻碍了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文化多元化场域中民间体育文化的非正常变异"病情"表征研究基础上,对非正常变异的原因进行"病因"诊断,基于此提出由依附走向自主、由功利回归本能、由传统适应现代、由泛化重归经典的诊治方案。  相似文献   

13.
刘师培对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进步思想潮流及其成果的肯定,特别是对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价值及其制度构建的深刻认识,对近代西方诞生的权利观念所进行的系统的阐释,将近代西方权利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的尝试,尚未能引起国人的广泛重视。刘师培阐释近代西方权利观念是从解读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入手的。他认为,社会契约是权利观念的逻辑前提,只有当人的权利得到社会契约的保障时,权利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刘师培探讨"权利"概念时,是从应当如何理解人的私利,如何认识权利的公、私关系,如何认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展开的。囿于传统文化的束缚,加上他本人所身处的那个时代的影响,刘师培的权利观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正>一前言:从"传统学术转型"观察清代学术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转型"(Constructing ModernKnowledge in China,1600-1949)是一个庞大且具重要意义的课题。欲探讨这个近代史上中、西学术援引、裂变与互渗的复杂过程,至少得从两大面向展开:一是探讨中国传统学术自身的统系及变化,一是寻绎近代科学式知识在中国的建构过程,而前者尤其重要。无后者,固不足以知中国学术知识体系的近代性发展;无前者,则不仅无以知吾国传统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中国近代社会,宗教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近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使宗教不幸沦为侵略者的帮凶和野心家的工具(如立孔教为国教运动),在"科学"、"民主"思潮的挤压下,成为专制、愚昧和迷信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6.
周秋光 《寻根》2022,(1):127-128
欣闻郭常英教授与岳鹏星博士新作《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研究》出版,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领域又添新葩,值得庆幸和为之点赞! 中国近代慈善义演是郭常英教授新开辟的学术研究园地.在她对此用功着力之前,学界对慈善义演的关注甚少.她之所以能见及此,是因为她深刻懂得克罗齐所说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道理,明白和领会历史与现实是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明古国之一。世界知道中国.不自今日始.回溯历史.中外化交流共有5次高潮。明交流的深度、广度也是近代超过古代。  相似文献   

18.
公园是近代城市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政府调试与民众关系,为民众提供公共活动空间的产物。它一方面成为政府进行社会教育和意识渗透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民众生存、生活乃至进行民主活动的场所。在这一舞台上,政府和公众双方相互演绎着合作与冲突,共同推进了近代中国城市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9.
疏通中国文化产业投融渠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发达国家,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呈现程度高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征。我国的化产业尽管发展较快,但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的单一却某种程度地制约了其更加高效地发展。随着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财政拨款覆盖面逐渐缩减,置身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中国化产业如何拓展融资渠道,已成当务之急。本结合中国化产业的特点,围绕现代企业融资策略,探讨相关融资形式。  相似文献   

20.
有"东方芝加哥"之称的武汉,在近代史上,不仅是中国的物质商品交易中心,也是中国内地最重要的证券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